一般菜品澆汁,是為了增加味道,比如香味兒,比如鹹味兒,比如鮮味兒等等,都是為了讓味道更濃鬱,這樣可以顯得食材比較鮮嫩。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般都會把澆汁濃縮一下,這樣才能讓味道更強烈。
但是豉油雞的澆汁就不同了,豉油雞的澆汁要把豉油汁的味道淡化處理,這樣可以反襯出雞肉中的那種豉香味兒。
也就是說,為了讓雞肉顯得很入味兒。
另外,澆汁之後,也能讓雞肉長時間的保持溫熱的狀態。
不涼,也不燙,這是在空調屋吃飯最舒服時候最讓人舒服的溫度了。
當然了,徐拙判定豉油雞會大火還不止是因為這一點,而是因為豉油雞溫熱補氣,吃多了不僅不會上火,而且還能驅走被空調冷風帶來的那些濕冷。
不管從味道上還是從食療效果上,豉油雞都特彆適合現在這個季節吃。
隻要配上合理得當的宣傳,這雞想不火都難。
現在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飯店裡做宣傳,一般都會圍繞著實惠、味好、新奇等方麵炒作,吸引那些好奇心強的食客。
但是現在,不管是什麼菜,哪怕是紅燒肉呢,也得跟健康掛上鉤才行。
比如我們家的肉選用的是山裡散養的黑毛豬,一年才長一百來斤,肉質緊實,營養豐富,多吃對身體好。
很多人一聽對身體好,吃了健康。
管他是什麼做法呢,管他用了多少油多少糖呢,直接點一份先嘗嘗味道再說。
這也算是打著健康的名義過一下吃紅燒肉的癮。
不光紅燒肉,很多熱量高肥肉多反複油炸的菜品,現在都被包裝成了綠色健康的菜品,也都再次煥發活力。
所以隻要袁康那邊好好宣傳,豉油雞火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畢竟相對於那些打著健康旗號做宣傳的菜品,這豉油雞是真的對身體健康。
這種情況下,自然會有很多人買賬。
這會兒也差不多到了晚飯的時候,徐拙把所有雞都剁好擺在盤子裡,然後開始給豉油雞勾芡。
豉油雞勾芡的做法很簡單,鹵雞用的豉油鹵水配上等量的清雞湯,煮開後勾芡就行了。
不用放任何調味品,也不用放任何增香的調料。
隻需要用豉油鹵水和等量的清雞湯就行。
從這點就能看出粵菜的清鮮而不清淡的特點。
要是北方菜的話,勾芡這一步不說放上胡椒粉之類的香料了,怎麼著也得淋上一些蔥油。
但是粵菜沒有,粵菜追求的是極致的簡單和食材的本味兒。
北方菜,特彆是魯菜,做的時候是做加法,隻要不把菜品味道帶偏的步驟和配料,就硬往上用。
而粵菜則是做減法,所有影響食材本味兒的做法和配料,全都減掉。
這一加一減,反映的卻是兩個菜係對烹飪的不同理解。
徐拙無意評價菜係的高低,也沒覺得加法好還是減法好,隻是覺得烹飪嘛,隻要味道好才算真的好。
簡單來說就是:好吃就行。
鍋裡的豉油鹵製和清雞湯很快就燒開了,因為加了清雞湯的緣故,豉油汁的顏色看上去淡了不少。
不過雞肉的那種鮮味兒卻撲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