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的小吃中,特彆是北方小吃,不管怎麼排名,蜜三刀都會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最毫無意外入榜的選手。
首先來說,蜜三刀的曆史典故比較厲害。
不僅有大清第一帶貨網紅乾隆皇帝的加持,甚至蜜三刀這個名字,據說還是大宋第一帶貨網紅蘇東坡給取的。
另外大清第二帶貨網紅慈禧太後也對蜜三刀這道小吃青睞有加,據說在西逃路上,一直愛不釋口。
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是乾隆下江南和慈禧西逃,確實發掘了一大批美食。
當然了,這些美食到底真是發掘出來的還是硬湊著編的故事,那就無從得知了,畢竟連山西的聞喜煮餅都硬往乾隆下江南上麵攀扯,其他小吃自然也不甘居人後。
蜜三刀這道小吃,確切的說應該是發源於山東青州地區和江蘇的蘇北地區,直到現在,這些地區依然隨處能夠見到做蜜三刀的鋪子。
而這道小吃之所以在京城有名,應該還得益於清朝中葉山東廚師闖蕩京城,不僅把好吃美味的魯菜帶去了京城,連山東地區的一些小吃也一並帶了過去,比如這道蜜三刀就是其中之一。
蜜三刀在京城真正成名,應該是被選為宮廷小吃。
在美食圈,隻要帶上宮廷兩個字,就相當於自動增加了某種好吃濾鏡。
但凡能被稱為宮廷美食,就沒有難吃的,哪怕真有難吃的,吃的人往往也會懷疑自己不懂得欣賞,不會怪罪美食。
原因就是宮廷二字的加持。
成為宮廷小吃之後,蜜三刀才算是在京城徹底站穩了腳跟,然後通過京城開始向四周輻射。
如今,全國各地幾乎都有蜜三刀這道小吃,基本上全都是從京城傳播出去的。
京官離京、貿易往來、各地官員進京述職等等,走的時候都會帶一些點心或者小吃,甚至乾脆挖幾個廚師帶回去開店。
美食就這麼傳播開來了。
徐拙對蜜三刀的印象很深,因為家裡的老太太喜歡吃,小時候家裡基本上就沒斷過這類小吃。
好的蜜三刀看看上去滿是芝麻,有點半透明的狀態,看上去油乎乎的,但是摸上去卻不油膩,也不粘手。
送進嘴裡,口感酥軟,而在酥軟的麵皮裡麵,則有著爆漿一樣的糖汁。
這些糖汁有些粘稠,剛吃進嘴裡的時候並沒有特彆明顯的感覺,但等口腔中的溫度逐漸上升之後,糖汁逐漸融化開來,香甜味兒在口腔中就會彌漫開來,這種香甜味兒配上口口爆漿的糖汁,那種幸福的滿足感立馬就會襲上心頭。
讓人不自覺就會生出人生圓滿的念頭來。
得到蜜三刀這個技能之前,徐拙總覺得這個小吃的做法難度應該不會太大。
但等掌握了技能之後才發現,做法並不簡單,首先要做兩種不同的麵皮,然後合在一起做麵胚。
做好之後還要進行醒發,同時還要熬製糖汁,這些全都做好後還得油炸,油炸後還得灌漿,反正挺麻煩的。
不過越麻煩的小吃,做起來就越有成就感。
畢竟這樣能夠凸顯出烹飪水平高嘛。
徐拙沒有在老太太那邊做,這又是炸又是熬糖漿的,油煙肯定多,為了兩位老人的身體著想,徐拙覺得還是在家做比較好。
另外趁著這個機會,把冰箱裡的那些食材好好倒騰出來,以後就不經常在這邊了,所以家裡的食材什麼的都要處理一下,免得過期變質了。
而且有的食材一旦變質的話,會弄得整個屋裡都臭烘烘的,所以得儘量處理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