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徐拙把火關小,又攪著鍋熬了一會兒,這才算是做好。
這一步不能省,隻有開小火多熬一會兒,湯裡麵的食材才會穩定的懸浮在湯裡,而不會沉澱下來。
要是剛變得粘稠就關火,湯裡的結構的不穩定,用不了多久湯就會澥。
徐拙把火關掉,拿著碗開始盛。
嚴格來說,胡辣湯需要用木勺子來盛。
而且盛的時候,不能多攪動,隻能順著邊或者順著最上麵的那一層來盛,隻有這樣,胡辣湯才能保證從頭到尾都不澥。
當然了,假如熬的工夫到家的話,也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隻是早餐攤上,都是以效率和利潤為主,很少會長時間進行熬煮的。
這不僅增加成本,而且還耽誤時間。
今天做的少,加上等會兒就會盛完,所以徐拙並沒有特意用木勺子來盛。
他給大家一人盛了一大碗,每盛好一碗,還會淋上一點芝麻香油,澆上一點陳醋,最後再來點辣椒油。
隻有這樣,一份好喝又美味的胡辣湯才可以端上桌。
剛剛徐拙熬胡辣湯的時候,另外幾個大爺大媽覺得啥都沒付出就吃徐拙的有些過意不去,所以特意回家做了一些水煎包蔥油餅之類的美食,這樣既能搭配胡辣湯,也能顯示自己不是白吃白喝的。
這些吃的,讓老楊頭很高興。
他家已經很久沒這麼熱鬨過了,哪怕過年,家裡的人也是匆匆來匆匆走,有去馬爾代夫度假的,有去瑞士滑雪的,還有去巴西衝浪的。
每個人都過得多姿多彩的,身為一家之主的老楊頭反而被冷落了。
現在,街坊鄰居齊聚一堂,再加上徐拙這個後輩,讓老楊頭很開心,覺得手中端著的胡辣湯,也更香了。
其實老年人對美食並不是多看重,一個京城三環內十幾套房的人,真啥都沒吃過嗎?
人家要的,隻是陪伴而已。
給大家全都盛完之後,鍋裡剩下的差不多還有大半碗,徐拙用勺子盛出來,和那群老人一塊兒,在老楊頭家的客廳裡吃了起來。
他這種不見外的做派,讓這群老人更加喜歡,連對他的稱呼,也從小徐變成了小拙。
叫小徐,那隻是把徐拙當成一個普通的年輕人。
而喊小拙,就等於把徐拙當成了自家人。
稱呼不通,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
徐拙這兩年一直跟老年人打交道,經驗比較豐富,所以在喝胡辣湯的時候,他也一直沒閒著,不停的誇身邊的這些老人。
誇他們蔥油餅做的好吃,誇他們水煎包做的地道,誇他們胃口好,誇他們身體棒,反正有什麼優點就誇什麼優點。
沒有優點就創造優點,總之要讓所有人都開心。
老年人其實跟小孩子一樣,需要誇獎,更需要來自年輕人的認同,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用。
而徐拙今天下午的表現,讓一群老人從頭笑到尾。
這種笑容,也就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塊兒吃年夜飯才會有的。
“這胡辣湯的味道真不錯,我去中原那麼多次,都沒喝到過這麼好喝的胡辣湯。”老楊頭一邊吸吸溜溜的喝著,一邊誇徐拙的手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