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的時候,他故意停頓一下,這才說道:“這道菜的名字,就叫烤花攬魚。”
徐拙愣了一下:“不是烤花攬鱖魚嗎?我記得這是孔府宴中的一道菜,把鱖魚醃製一下,魚肚子裡麵塞滿餡料,然後用麵片包裹起來放在烤爐裡麵烤製,是不是這樣做的啊馮爺爺?”
馮衛國笑了笑說道:“確實是這樣,不過你說的少了一步,得在魚身上包裹一層豬網油,這樣的做法才叫花攬。
山東人把豬網油叫做花子油,攬就是包裹起來的意思。
不過前些天,就是你在京城籌備四方食府的時候,你爺爺閒著沒事,把你從蓉城帶來的那些古籍菜本看了一下,發現這烤花攬鱖魚這道菜是不對的。
整個做法中,其實不局限於鱖魚,而且最好的方式,是把魚骨頭拆出來,這樣做出來的菜品,吃起來味道和口感才會更好。
隻不過這道菜在流傳的過程中,整魚脫骨的步驟太麻煩被舍棄了。
再加上所有淡水魚中,鱖魚相對來說比較名貴一點,所以這道菜到了現在,就成了烤花攬鱖魚。
其實,確切的名字,應該叫烤花攬魚才對。”
這麼神奇的嗎?
徐拙有點半信半疑。
不過既然他搬出了老爺子,大家自然是不會提出任何異議。
徐拙父子和魏君明不會說什麼,畢竟是自家人,而趙金馬和郭樹英,要是這會兒提出異議的話,說不定下午老爺子一回來就會找過來掐架。
所以大家都認同了馮衛國的話。
馮衛國見大家都沒有提出異議,笑著說道:“之前有幸見徐大哥做過一次,今天反正有時間,要不我重新做一遍試試?”
他就差把“答應我”三個字寫臉上了,大家自然不會拒絕。
而且還很配合的表示很期待這樣做出來的美味。
馮衛國受到鼓勵,變得更加熱情起來,他二話不說就拿著徐拙剛剛從魚頭脫骨的那條魚,用水灌進去把魚肚子清洗一遍,控水之後就開始進行醃製。
平時醃魚的時候,需要在魚身上打花刀。
但這條魚因為裡麵的魚骨和魚刺都不在了,所以不需要進行這一步。
否則做出來的魚就容易碎掉。
直接在魚肚子裡灌一點料酒和白胡椒粉,最後放點蔥段和薑片就行。
外麵同樣也塗抹這些,然後放在盆裡進行醃製。
把魚醃上之後,他就拿來一點五花肉以及其他幾樣食材,開始準備做往魚肚子裝的餡料。
而徐拙也沒閒著,開始和麵,因為這道菜,烤製的時候需要在鯉魚外麵裹上一層麵皮來烤製。
這樣不僅能夠把魚身上的鮮香味兒鎖住,同時也能讓豬網油中的香味兒滲入到魚肉中,使得魚肉吃起來更加美味。
另外,包裹在魚外麵的那層麵皮,烤得金黃酥脆的時候,配著魚吃味道會非常棒。
反正在馮衛國的介紹下,這道菜幾乎可以媲美一些菜係的當家菜了。
在馮衛國和徐拙開始忙活的時候,趙金馬也沒閒著,他把剩下那條開膛了的鯉魚拿過來,準備做一道經典的蘇式菜品。
三鮮脫骨魚。,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