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士楚歌(1 / 2)

李進的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他可能是想起某個段子/典故,拿禰衡的名字開玩笑。而第二種,李進可能認識一個叫“暄”的人,“暄”恰好有個哥哥,叫“衡”。

更巧合一點,暄的哥哥衡或許有許多硬性條件與禰衡相符合,甚至就是禰衡本人。

關於原主的記憶,鄭平繼承得並不多。最為清晰一段,就是在剛穿來的那天,在夢中見到原主喪命的前因後果。其餘諸事,除了零星瑣碎的片段,鄭平都像是隔了一層毛玻璃似的煙霧,看不透也摸不著。

因此,他對禰衡的真名、家世、親屬幾乎沒有任何了解。唯一知道的銅鞮侯,還是通過井中得到的印章所做的猜測。

在這種情況下,冷不防地被李進詢問有沒有一個叫“暄”的兄弟,差不多等於送命題。要換做彆的人,不說驚慌失措,一瞬間的心虛與忐忑總是有的。

可惜鄭平從來不知道心虛忐忑是何物,他聽到李進的話,隻不鹹不淡地回了一句:

“哪個‘宣’?族中兄弟眾多,若無特異之處,哪會記得。”

聽到他的“狂言”,李進暗暗吐槽:還真的夠狂,隨便一句話就讓人無語被噎,難怪曹操那樣擅長矯飾的人都被他氣得失態,聞“衡”色變。

李進順勢問道:“那你都記得誰?”

“我以正平為字,族中有另外六個兄弟,字中分彆帶有‘凡’、‘柔’、‘弱’、‘小’、‘普’、‘通’,與我交善。”

李進初時沒品出味,隻覺得鄭平的話哪裡聽著不對勁。再一琢磨,發現這六個字跟鄭平的表字(名字)正好組成“平凡柔弱小普通”這句話,不由嘴角一抽。

這是認真的回答嗎?鄭平真的有這六個兄弟?不會是驢他的吧?

他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懷疑:“表字,表德也。多用寓意美好的文字。其他幾個也就算了,有人會用‘凡’、‘弱’、‘小’、‘普’當名字?”

還真有。

鄭平暗道。

隻不過這六個名字來自他前世的好友,與他同為“雲林七賢”的其他六人。

他們的名字剛好組成“平凡柔弱小普通”七個字,時常因為這個被外來冒險者吐槽。

鄭平自不會與李進多作解釋,隻敷衍地道:“同音罷了。”

李進也覺得是這樣。如果鄭平說的不是假話,那麼那三人應該不是“凡弱小普”,而是“璠”、“璞”之類的同音字。就是這諧音太過巧合……

他再次懷疑地眄了鄭平一眼:“你真的沒騙我?”

回答他的是鄭平聽不出任何情緒的反問:“你說呢?”

李進猜不出來。

“罷了罷了,我料你也不是。暄兒那麼禮貌體貼,怎麼可能有你這樣的哥哥。”

“你在幫‘暄’找人?”鄭平想起他與李進的初次相遇,“當時你穿過林道是為了找人……我還以為你想找的是你的族弟李典。”

“那臭小子有什麼好找的。要不是他隨曹操行軍,曹操的前將樂進被敵軍追擊,我怕臭小子英年早逝,才不會管他。”

李進言語中透著幾分嫌棄,眼神卻悄悄往鄭平這邊瞥。

“暄兒全名郭暄,安平郡人。他找的兄長名為韓衡,乃晉地名士……聽聞有陸通之風,歌而向孔。”

李進說的後半句話聽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但鄭平已明白了他的試探。

陸通,即楚狂接輿。《論語》中有一個十分出名的典故“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這個楚狂人就是陸通。陸通乃是春秋時期的狂士,裝瘋賣傻不參與朝政,特地跑到孔子麵前長歌,用歌警示孔子,這正是李進所說的“歌而向孔”。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