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灌園小兒(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5783 字 10個月前

“任君不要粟特人奉上的黃金、寶石、美婢,卻要了這些種子,安息芹我買過,知道它貴如黃金,其餘兩樣也算稀缺,可這小白花看著也不能吃啊,用來作甚?”

在任弘允了粟特人的請求,下個月帶商隊去見傅介子,打發他們離開後,也曾當過商人的盧九舌便表達了不解,覺得任弘這筆買賣做虧了。

任弘卻反問他:“你先前隨傅公去大宛時,可曾見到集市上見過身毒布?”

盧九舌一拊掌:“見過,那布倒是很軟,紅藍相間,不似絲麻,我還給吾妻買了一匹!”

“那你可知身毒布是用何物織出的?”

盧九舌道:“我曾問過大宛人,大宛人說,身毒有一種樹木,樹上會生毛,潔白如雪,比羊毛更軟,身毒布便是由樹上的毛織成。”

說到這他停住了,盯著任弘手裡的棉花看,詫異道:“莫非這白花,便是織成身毒布的樹毛?”

“是棉花,跟我念,棉,花。”

任弘將帶著棉籽的棉花塞回袋子裡,粟特人一共給他帶了兩袋,足夠種上幾十畝了。

不過任弘尋來棉花,倒不是為了織布,眼下中原崇尚的是絲麻,身毒棉布雖然在蔥嶺以西走俏,但在中原,因數量稀少,價格高昂,根本夠不成競爭力。

它相較於絲麻唯一的優勢,大概就是容易染色,不易落色。

任弘替棉花琢磨的最初用途,是用來做填充物,製出棉襖棉被來。

來到漢朝一年多了,他發現,最難熬的莫過於冬天,尤其是在河西邊塞。

每到嚴寒之季,富人可以窩在炕上,披著裘服,穿著塞了羽毛的厚袍子取暖。窮人戍卒可沒這條件,隻能往袍子夾層裡塞蘆花、柳絮、稻草,幾個人瑟瑟發抖擠在一起,燒著冬日裡稀缺的柴火,靠抖來取暖。

每當需要外出時,遇大寒風雪,室外能到零下十幾度,凍死人是常有之事,哪怕不死,也常缺隻耳朵,少根手指。比如白登之圍,漢軍冬日行軍,卒之墜指者十二三。

而西域冬天的寒冷,比之河西更甚!

任弘算著時間,三月之期將至,他十月份就能離開了,但卻心疼那些要繼續留守此地的屯卒吏士們啊!

留守鄯善城的五十個人,任弘能保證他們人人都穿上羊皮裘,頭戴厚實的氈帽。但若以後漢朝在西域的兵力變成五百人、五千人,遷往西域甚至更往西的民眾達到五萬人呢?恐怕就不能人人如此了。

這時,若能廣種棉花,穿上一件夾層裡塞了棉花的小棉襖,晚上有大棉被蓋,那簡直是暖洋洋,美滋滋。

當然,這的前提是,任弘能將手裡的棉種種活,並普及開來……

他手裡有兩袋棉種,一袋棉朵略大,這是來自身毒的印度亞洲棉,乃是多年生的木本棉花,後世黃道婆織的就是這種棉花。

另一袋則略小,這是康居、月氏的草本棉花,後世的學名是“非洲草棉”,是曆史上最先被淘汰的棉種。

換了彆人,肯定選棉朵更大的亞洲棉來種啊。但任弘卻將那袋亞洲棉封存起來,讓它繼續等待,來年開春,先在鄯善試種棉絮粗短的草棉。

說起來也好笑,棉花能幫人禦寒,但來自印度的亞洲棉自己卻不耐寒。在曆史上,它是從東南亞傳入中國,隻在雲南、海南兩廣這些熱帶地區傳播,很難繼續往北。因為多年生的亞洲棉,在寒冷的北方熬不過冬天,無怪元朝時還得從海南引進棉紡技術。

直到整整花了一千年時間改良適應,亞洲棉才能越過長江,抵達北方,依靠產量,慢慢取代麻布和絲綢,衣被天下。

任弘不可能打個響指,就讓亞洲棉實現千年進化,所以還是先種草棉罷,這種棉花乃是一年生的草本,春種秋獲,倒是挺適應南疆氣候的。

如此想著,任弘換了一身乾活穿的短打,下麵穿犢鼻褲和草鞋,頭上戴鬥笠,扛起鋤頭,喊盧九舌和幾名吏士跟自己出門。

吏士們對這一幕毫不陌生,都笑道:

“任侍郎又要去灌園種菜了。”

……

屯田卒們的塢院外,特地從大渠開了一條水溝過來,在院外圍了幾十畝田地,專門用來種植蔬菜,流水潺潺,滋潤了這片乾燥的土地,勤勞的吏士更讓它煥發了生機。

其中多是蔥韭葵等漢人常吃的蔬菜,但也有十畝地單獨用田埂隔開,那便是任侍郎的自留地,專門用來種植異域瓜果的試驗田。

經過半年栽培,在宋力田指點下,任弘親自澆水施肥,鋤去雜草,他的小菜園已經十分豐茂,在烈日炎炎下仍滿是綠意。

這裡生長著蠶豆、大蒜等西域蔬菜,小溝渠邊上那一片綠色的草本小植株。靠近後若仔細聞聞,除了大糞味外,還能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這蔬菜便是“胡荽“。

也就是後世的涮火鍋必不可少的香菜,它和蔥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搭檔。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