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始六年(公元前68年)正旦,未央前殿大朝會。
本該熱鬨非凡的大朝會,因為昨天的日全食而變得人心惶惶。
在任弘的視角看去,最惶恐的莫過於丞相韋賢,他拿在手裡的笏板都在抖,甚至因此將寬袖中一份奏疏抖落在地,老丞相連忙彎腰撿起來。
“怕不是主動請辭的奏疏吧。”任弘心中吐槽,大漢朝的丞相難做啊,一旦發生了災異,大將軍是絕不會背鍋的,而即便天子主動罪己,身為百官之首的丞相也少不了一起擔責任,田廣明不就是因為地震下台的麼?今天或許就輪到韋賢了。
而大殿末尾的五經博士,尤其是《易》《公羊春秋》《尚書》三家神棍,又在與天官和太史令一起,開始討論這日食對應的意義了。
和普通人以為日食是凶獸吞噬不同,大漢的天文專家們,早就知道這是月亮遮蔽太陽的結果,不過亦認為,這是五行沴天,而導致的“日月亂行,星辰逆行”。
在諸多不尋常天象中,日食最受重視,列為五行誌之首,每見必記。
“凡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
算上這一次,“自有漢以來六世,一百三十四年間,日食三十四。”
如此詳細備至,可以說十分科學了,若是司馬遷、落下閎那樣的天文學大能願意,甚至能推演出下一次日食的預測。但可惜,指導思想仍是天人感應。
每一次日食發生,史官都會與當時發生之重大事件對應起來,基本都不是啥好事,或是弑君滅國、或為大禮缺失、更多的則是皇室有難。
比如漢代惠帝七年正月辛醜朔,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儒生們以為,這是五月微陰始起而犯至陽,至其八月,宮車晏駕,有呂氏詐置嗣君之害……
同樣類似的還有孝昭元鳳元年七月己亥晦,日有食之,後六年,宮車晏駕,卒以亡嗣。
但如今天子富於春秋,自從結束服喪後,皇帝劉詢身體健康紅光滿麵,根本不像會出事的樣子,所以這一條隻是反賊們心裡嘀咕無人敢提。
《易》博士田王孫因為才出了倆不肖徒魏相、梁丘賀入獄之事,這次十分保守,他以為,這對應去年冬天,楚王劉延壽“謀反”。
“孝昭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在鬥九度,對應燕地。後四年,燕剌王謀反,誅。”
但天象是作為預警,已經發生過的事應與此無關。
《公羊春秋》的博士比較陰暗,低聲說,這或許預示著,丞相要掛了:“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明年丞相公孫弘薨。”
前排的老丞相韋賢抖得更厲害了,不就因為他是學《榖梁》出身的魯地儒生,和公羊齊儒政見不同麼?有必要這麼咒人家麼。
《尚書》的博士則比較大膽,嘀咕道:“執政欲伐匈奴,使賦斂不得度,民愁怨之所致也。所以使四方皆見,京師陰蔽者,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禍在外也。”
他們心裡其實都有一件猜測沒敢說:“日月雖不同宿,然陰氣盛,故薄日光也。”
太陽永遠是皇帝的映射,而處於陰位的月亮,多指向大臣,上天是否在警告,大將軍霍光專權太久,遲遲不歸政?此陰陽錯位,將導致天下大亂?
各路學派都有一套依據,牛鬼蛇神們低聲吵吵個不停,任弘隻覺得嗡嗡如亂蠅。
但任弘現在什麼都不打算說。
一來,任弘不認為自己現在的知識量,能駕馭得來複雜的日月運行規律。即便他能預測下一次日食,也是許多年後才能證實,為此要跟人嘴炮幾年幾十年,浪費時間,何必呢。若是預測錯了,反被吃這碗飯的天官、博士們打臉,一世英名豈不毀於一旦。
其二,科學是大膽質疑,但身為政治家,說話卻得格外小心,因為你的每句話,都會被無數雙眼睛加以解讀,再在傳播過程中歪曲了本意。
任弘仰天大笑來一句:“沒有人比我更懂日食”,發驚人之言倒是簡單。
但解構與天子性命、皇朝國運息息相關的日月星辰,影響可比樂遊原上掌控雷電大多了。
後世的王充敢說日,是因為他隻是小官,並非重臣。
而任弘已入中朝,列為公卿,與當初剛入長安的愣頭青自不一樣了,很多話他帶著科普心思說出來,卻很容易被曲解成暗含政治目的,謀反之類的大罪名分分鐘往頭上扣。這麼做還會觸及到皇帝底線,恐怕連劉詢都要翻臉來和他對線。
於他而言,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這次的事件,顯然對大將軍更加不利,這麼著急站隊辟謠,確定不是49年入國黨?所以這件事,還是交給任弘已決意培養的後學們去科普吧。
更何況,還有一件比日食本身更讓任弘在意的事。
“怎麼還沒來。”
任弘目光看向漏刻,上朝的時辰已經快過了。
而當漏刻已儘,連天子的皇輦都已經緩緩停在前殿時,二府九卿們也都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嚴重性,麵麵相覷,眼中或是驚駭,或是憂心,或是暗喜!
對大漢朝堂來說,這一件事的意義,比日食更加重大!
本始六年正旦,這是自除掉上官桀、桑弘羊後,整整十二年來,大將軍霍光第一次未來朝會!
“卿雲爛兮,乣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明明上天,爛然星陳。
日月光華,弘於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那輪運行多年,每次上朝都會準確無誤走上九十九步抵達陛下的“大漢明月”,大司馬大將軍霍光。
今日,缺席了!
……
ps:晚上有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