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6529 字 10個月前

.,

京兆尹鐵官有二,一個在東邊的鄭縣,一個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產鐵的藍田縣作為京畿最大的鐵工坊,基本承擔了皇室用鐵需求,而這趟藍田鐵官之行,讓任弘全麵認識了大漢的冶鐵技術。

技藝分工已十分發達,發達到了他這外行人都很難置喙的程度,選礦、配料、入爐、熔鐵、出鐵、鑄造鍛打等工序分得很細,非說是所謂流水線也沒問題。

而高爐冶鐵已在關中和關東的河南郡、南陽郡、趙地十分普及。

煉爐是黃土夯打而成,再加上耐火的磚,築成兩人高的橢圓形,居然還用上了煤炭,但隻是作為助燃劑,主料還是木炭。

最讓任弘眼花繚亂的,是鐵官刻意炫的“疊鑄技藝”,一次能鑄上百個馬車上的鐵鑄件,簡直是套娃。範與範之間的分澆口隻有幾毫米。畢竟經過商周春秋一千多年青銅鑄造的錘煉,讓鑄鐵技術也能站在巨人肩膀上,遙遙領先世界。

鍛造也不虛,任弘看到來自陳留郡的郭姓鐵匠展示的“百煉法”,郭鐵匠手持大錘,將呈海綿狀的塊煉熟鐵反複鍛打,燒燒打打、打打燒燒,去除雜質,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等冷卻後,它的色澤清明,磨光後就呈現出黯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迥然不同。

這時候不能稱之為鐵了,而是“鋼”。

古人雲,鍊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漢軍士卒的刀都以煉得越多越好,廿煉卅煉是屯長、隊率所帶,到任弘這個級彆,就要配置百煉刀。

但百煉鋼極貴,一般隻用於刀刃的製作,刀身隻舍得用熟鐵。

不過,另一位孔姓匠人向任弘介紹了一種來自趙地,能一次製造“廿煉卅煉”品質的辦法,那便是炒鋼。出產了生鐵後,放入高爐繼續加熱至融化為鐵液,再鼓入鐵礦石粉,如此可以得到類似百煉鋼的成品。

不過這種法子,必須年長經驗豐富的匠人才能掌握,火候太重要的,一旦超過了火,就直接炒成了普通熟鐵。

最後為哪種法子更為優秀,兩位匠人吵了起來,負責鍛造的郭鐵匠說什麼:“所謂炒鋼者,此乃偽鋼耳。凡鐵有鋼者,如麵中有筋,鍛百餘火,一煆一輕,至煆成斤兩不減,方為純鋼也!”

鍛造百煉鋼的質量沒得說,但就是太費時費力了,現在大漢要為戰爭做準備,需要大量的優質鋼鐵來製作步騎必備的環首刀等武器,質高、量產?任弘全都要!

鐵官工匠雖然是有幾十年經驗的老工匠了,但他們隻會按照經驗來摸索,任弘卻對鋼鐵冶煉的原理略知一二。

其實想想就明白了:對質地柔軟的熟鐵進行反複鍛打是要摻入碳。

而對堅硬較脆的生鐵繼續放入爐中高溫冶煉是要去除碳。

兩個相反的方向,但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能得到列子曾說過鐵中精華的“鍊鋼”,達到中間最完美的狀態。

於是任司農開始了指導意見,挺著肚子,開始不斷比劃手勢,一副很懂行的樣子:“若能以生鐵夾熟鐵,泥封煉之,是否也能煉出鋼來呢?”

這就是曆史上的“灌鋼法”了,也可以叫低溫煉鋼法,原理很簡單——說出來當然簡單,難的是實踐,那就不必任弘操心了,他現在就算說要試試將水變成油,石頭變成鐵,也有大把人捧臭腳說“君侯妙想,大可一試!”

兩個老鐵匠聞言一愣,看了對方一眼,雖然一般的大司農來胡說幾句他們也不會當真,但大司馬衛將軍名聲在外,二人都希望西安侯能佩戴自己製作,刻了工名的刀劍,遂朝任弘一作揖,一邊繼續吵著嘴,一邊忙著嘗試去了。

而任弘有感於大漢能工巧匠雖多,但大多數人,都如同發明了灞橋紙、高爐、百煉鋼的匠人一樣,湮沒在曆史中寂寂無名,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官營工坊裡大多數人更處於混吃等死的狀態,遂宣布了一項他向天子請求後獲準的新政策。

“大漢察舉之製,除卻賢良文學外,尚有力田之屬,凡有善農事者舉為力田,每鄉一人。然《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工者,國之柱石也,能工巧匠亦不可少,故於官營鹽鐵織室之中,加’工師‘之名舉,每年每郡舉薦一人,號曰‘高工’,秩祿與二百石同!”

是有點僧多粥少,但沒關係,還分了級,縣上有“中工”,秩祿百石,鄉上有“初工”,秩祿等同於鬥食吏,三級工程師由大司農上計時派人考核,寧缺毋濫。隻有那些出突出發明貢獻的人,才能混上高級工程師的名號——比如任弘自己。

任弘希望這一舉措,能鼓勵更多隸屬於官府的巧匠發揮才智。

而等他回到長安時,去年就奉命巡視各郡鐵官的均輸官黃霸回來了,黃霸的經曆,讓任弘意識到,相比起已站在世界前列的技術,鐵官的製度問題似乎更大些。

……

早在十年前,在河東均輸官任上時,黃霸就以明察秋毫而聞名,他善於調用下屬,百姓之事,無論巨細,都派人詳加調查並妥善處置,就連平民的家常瑣事,他也考慮得周到得體。而在樓蘭道時,遇上老吏死去,死者籍貫在哪,在西域可有故舊,哪個鄉的大樹可以砍伐作為棺木,哪個驛館飼養的豬可以用來祭祀等,黃霸都一清二楚,讓人稱奇。不知內情的人都稱他有神明相助,小吏根本不敢欺瞞。

所以做了天下均輸之官,各地鐵官的優劣底細,也逃不出黃霸的眼睛,一回來,就讓人將他給任弘捎帶的“特產”扛到了院子裡。

“大司農,這便是天下四十八鐵官所產鐵器,下吏派人於市坊、武庫購買獲取,每個鐵官都帶回刀二、甲一、鐮四把。”

如何知道都是誰製作的呢?拎起來看一下銘文就行了,大漢實行的,是和秦朝一樣的“物勒工名”製度,產地和所鑄工匠名字都要刻上去。

否則就是三無產品。

任弘拎起一把看上去質量一般的環首刀,確實能看到上麵刻著“東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