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新春剛過,積雪未消,仍覆著於巍巍紅牆黃瓦。
朱標踏入春和宮後,改走為跑,片刻刮進書房。
文華門外秘密基地裡的匠人們,因節慶日都得了帶薪長假。
近月餘來,常樂也幾l乎沒有出過宮,每日清晨去學堂教姑娘算學,午後在書房著書。
夫妻兩人用的同一間書房,兩張書桌並排擺著。
常樂聞聲,抬眸看他一眼,繼續奮筆疾書,“晚膳稍等會兒,等我寫完最後一部分的。”
朱標輕應了聲,解掉披風係扣,坐到自個桌邊,翻開本書看起來。
天際漸漸泛起紅霞,常樂筆尖落下最後一個字,“大功告成,你看看吧。”
她細心把那一疊紙舒捋整齊,遞到朱標麵前。
朱標合起手裡正捏著的《資治通鑒》,翻閱自家太子妃特有的,以橫寫格式所著之書,“論早稻與雙季稻的種植之法?”
雪白紙麵第一行的標題,已經深深吸引太子殿下的注意力。
他雖未曾在國子學就讀,沒有修過那裡的農桑課,可於農桑之事,他有專門學過,也年年跟著朱元璋到彆院親自春耕。
常樂搓揉僵硬的右腕,“相比於其他,這應當更能解你的燃眉之急,也更具備操作性。”
據記載,雙季稻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可直到清朝康熙皇帝親自發現早稻,才真正得以落實、推廣。
在康熙朝之前,北地多種小麥,小麥產量遠低於水稻,北方百姓多依賴南方的水稻收成。
而南方雖也有雙季稻,可在這會,所謂雙季稻的第一季稻都是糯米,糯米口感微甜,食多難以消化吸收,且產量也遠不如可以作為主食的粳米。
康熙通過一株長勢極其剽悍的水稻,經過培育,發現可於一月種植,四五月收的早稻。
這樣的變異早稻,首先解決北直隸以北,天津、北京等地因氣候寒冷,冬季早臨,而無法種植水稻的困境,又解決南方第一季稻都是糯米的問題。
其實,可於一月種植,四五月收的早稻,早有出現在南宋文人周去非所撰寫的地理名著《嶺外代答》一書。
故,明初在北方推廣早稻,在南方推廣雙季稻,完全具備可操作性。
隻要派人至嶺南地區尋回那變異早稻,加以培育。
至於為什麼之前沒有人發現,誰也不知道原因,可能是沒人往那方向綜合細究?
朱標捏著紙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過去,北方早稻,南方雙季稻,糧食產量將大大提升!
那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指日可待!
常樂起身拎來水壺給自己和他的杯子裡都添了水,“其實,高產的當屬玉米、番薯,可惜那是海外物種,我們暫時沒有。”
似乎是要等嘉靖時期,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那時候才會傳進來。
朱標略略分出些心神,“海外?那暫時是沒有辦法。”
洪武四年,朱元璋正式頒布禁海詔令,瀕海民眾不得私自出海。
他主要是為防範亂黨與海盜滋擾的考慮,亂黨基本是朱元璋手下敗將,張士誠的餘孽,他們退避江浙沿海一帶,勾結海盜,尤其是倭寇,不定時騷擾沿海民眾。
倭寇,那不就是......
常樂瞬間來勁,抗倭,那是國人刻在靈魂裡的精神!
那什麼登月之類的,哪有揍小日子重要!
朱標:“玉米,番薯,我也記著,日後倘若有出海機會,必要尋回來。”
常樂敷衍點點頭,她已經在腦海裡翻找資料,關於朱元璋對小日子的政策。
明初對於倭寇多是防範為主,一來北元虎視眈眈,朱元璋的主要精力在於北伐......
這個原因已經不存在了,有賴於徐達和常遇春的默契配合,北元徹底消失,草原外族沒個十幾l一十年的休養生息,起不了風浪。
一來是元廷忽必烈曾兩次東征日本,均以失敗告終。
據說每次都是因為在海上遭遇風暴的原因,朱元璋沒有解決風暴的辦法,為避免步元之後塵,隻能望小日子興歎。
風暴......
常樂調出元廷東征時間,所謂風暴,那就是海洋季風,他們是沒有選對出征時間,那也不是問題了。
其三是明初海船稀少,朝廷擁有的水師艦隊多為內河船,沒法遠渡重洋,也沒有專業的海戰人員。
造船、養人,那都是錢,國朝初立,國庫怕不是窮得叮當響。
常樂本來有福樂酒樓在後支撐,還算富裕,可近些年,秘密基地所耗甚大,她也是口袋癟癟。
轉來轉去轉了一圈,原來是錢的問題,錢從何來?
她一個純純工科生,該不會還要自修經濟學吧?
自修經濟學,然後盤活整個大明的經濟?
不靠譜,實在不靠譜!
朱標仔仔細細讀過三遍“論早稻與雙季稻的種植之法”,總結,“明兒,我領橚兒回來用晚膳。”
楚王朱橚,年十一,國子學率性堂學生,今年應當可以畢業。
國子學自那年科舉之後,修改了率性堂考核之法。
從原來的隻考文化課,改為文化、算學、律法、騎射,四門課每月輪流考,每門得優積一分,年底積滿八分,即可畢業。
朱標:“橚兒與樉兒、棡兒、棣兒不同,他尤其的喜歡花花草草。”
常樂點點頭,她很早就查過朱元璋兒子們的生平,朱橚竟然是醫學家,和植物學家。
他組織編著《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等醫學作品,還著有《救荒本草》,專門記錄食用野生植物的書,在六百年後的國內外影響甚遠,對植物學發展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