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2 / 2)

他見物價比往日低了許多,本來囊中羞澀的預算也夠了,便點了壺好點的茶,帶著徒弟坐下喝。

待拿起杯子,他不由自言自語道:“蕭師弟如今,真是出息了。”

*

說起這個“蕭尋初”,如今可是梁城舉足輕重的人物。

查辦完齊宣正的案子後,“蕭尋初”就升任了大理寺卿,但皇上與“他”是好友,不時將“他”叫進宮裡,一同討論朝中政事。

方朝畢竟是人治,官職上有混亂之處,理論上來說應該各司其職,但實際上一個官員權力大了以後,經常會身兼數職,然後這裡管管、那裡管管。

像“蕭尋初”這樣和皇帝關係好的,皇帝經常有事找“他”商量,能影響的事情就更多了。

“他”本來已經是三品大理寺卿,隨著皇上對“他”日益倚重,又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升遷速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說是一飛衝天、平步青雲,絕不為過。

而“蕭尋初”到這個位置後,在民間門的口碑愈發水漲船高。

無他,“他”給百姓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

往年,朝廷給百姓征收的稅很高,其原因很複雜。

辛國每年要求方國上貢,且索取的金銀年年增加,這筆錢勢必要從方朝的財政中支出。

方朝冗官冗兵,財政要支付歲貢,還要養大把的權貴官員以及他們的家眷,不少官員自己當官以後,還把自己的兒孫親朋都塞進各種閒職裡吃俸祿,官員人數越來越多,可辦事效率卻不見提升,反而財政支出越來越大。

辛國要求加貢,方國不敢反抗,可是財政多出一筆,能供皇室和層層官員福利使用的就要少一筆,由奢入儉難,難道要官老爺們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來給辛國交貢嗎?

既然財政要多拿出錢,可現有支出又不能縮減,那當然就隻能再從百姓頭上一筆一筆加上來了。

以前,並非沒有大臣提出,必須要減少現有官員的人數,精簡官員結構,來節約開支。

但這件事,阻力實在太大了。

如此行事,觸動的是眾多官員的利益,他們寒窗苦熬多年,絕不是為了入朝來忍受貧窮的。

無論從哪裡去切一刀,都會成為無數人的敵人,在改革過程中被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蕭大人”——實則是謝知秋——她認為直接向官員亮刀子是行不通的,但硬的不行,可以來軟的。

挽救方國的國庫,無非是做到兩點,一是節流,一是開源。

要節流,又無法從官員動手,那就采取由上至下的策略,先從皇帝動手。

謝知秋向皇上諫言,如今國庫空虛,身為帝王,應當以身作則,率先縮減皇室開支。

這種諫言,大部分時候都會惹皇帝不快,也是很難被采納的。

但趙澤似乎與

謝知秋配合十分默契,非但同意了,還十分主動地將宮中各種用度從吃喝玩樂到妃嬪著裝全都削了一遍,亮明自己提倡節儉的態度。

趙澤都開始節儉了,朝中那些大臣還敢鋪張浪費,讓自己的享受超過皇帝嗎?

一時間門,朝中官員紛紛以樸素為美德,穿衣不敢佩玉,吃飯不敢喝酒,連成親的規模都小了很多,平時也沒有公費吃喝了。

各部寺的開銷很快莫名其妙比往年減少了一大步,兼之不少官員看出皇帝的意圖,為了自己政績,也開始主動減少出支,又有所成效。

其次,就是開源。

如果無法降低官員的生活質量,又不希望百姓的生活受損,那麼通過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使得全社會高速發展,就可以在底層人民富起來的同時,暫時掩蓋上層階級享受社會資源過多的問題。

就任參知政事後,謝知秋提議興修水利、鼓勵發展農業與匠人教育。

水利能夠提高灌溉能力,增大土地種植麵積。

而傳統的私塾僅僅為科舉服務,農民和工匠的知識體係常年靠師徒之間門口口相傳,發展非常緩慢。

謝知秋提議將農學和工匠知識都作為專門的學科,集結有這方麵知識和經驗的工農進行歸納總結,然後編著書籍,形成體係,設立義學,對有意從事這方麵工作的人進行專門培養,並且鼓勵知識公開傳承、研究發展。

除此之外,謝知秋提議趙澤效仿漢初皇帝,實行輕徭薄賦、讓利於民的政策。

通過降低稅收,提高普通百姓的勞動積極性和消費能力,再推行有利商業發展的政策,刺激經濟發展,是謂藏富於民。

多管齊下,到最後,梁城的稅表麵上收少了,可是實際收入反而會增加。

謝知秋本人的很多建議其實都遭到朝臣的反對,尤其是她認為減稅反而能增加財政之類的想法,簡直違反常識。

但架不住謝知秋掏出漢史引經據典,說就算無法增加財政收入,這也是為民考慮的仁政。

而且趙澤膽子大,早年沒讀書,所以腦袋空空不懂什麼常識,經曆了齊宣正的事以後,他還就信謝知秋。

於是這兩個人一個敢說,一個敢信,一拍即合,真的瞎搞起來。

梁城就在天子腳下,理所當然先被抓來試點。

謝知秋的一部分提議實際實施起來很慢,尚未推進完全,但僅僅是減稅和建設少量水利,已經對民間門有極大改善。

到了秋收季節,梁城外金麥似海,城內空前繁榮,人人開始讚頌趙澤是千年難遇的仁君,原先不認可的官員隻得閉了嘴,對謝知秋的風評亦隨之一變。

謝知秋頂著“蕭尋初”這個身份,再加上一堆驚世駭俗的想法和當初對趙澤的投其所好,原先難免有人舊事重提,對她非議眾多,勸皇上不可聽信諂臣之言,還譴責她過往就不務正業,絕非實乾之士。

然而當成果浮現,風向亦隨之變化。

謝知秋與趙澤很快被譽為君聖臣賢的代表。

“蕭尋初”這個名字,又開始成為真知灼見與神機妙算的代名詞,甚至開始與多年前的神機宰相謝定安相提並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