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2 / 2)

他語氣遲疑,反問謝知秋:“謝家姑娘,我看得出你聰慧博聞,憑你作為一個文人的見識,你認為當下的方國軍隊,是勝兵,還是敗兵?”

“……”

蕭斬石這一問,顯然是他心中已經有

了答案,才含蓄地試探她。

謝知秋先前不讚同朝廷消極僥幸、對辛國不斷增加貢禮以保太平的做法,認為這是將是否休戰的決定權交到辛國手上,而且還是一邊削弱自己,一邊養大辛國的胃口。

但是,誠如蕭斬石所言,現在立刻與辛國交戰,在她看來也並非是上策,這令謝知秋疑慮重重。

謝知秋說:“上回在將軍府中,我聽過那位孫堂講方朝軍隊的現狀,聽起來並不太好。兵力看似強大,但隱患更多。”

提起孫堂,蕭斬石眼神微黯。

“不但如此,”

蕭斬石補了幾句。

“現在十二州脫離方國,已經有三十餘年,早先的動蕩矛盾已大致平息,儘管民間仍偶有反抗,但烈度大不如前。”

“辛國如今由李太後主事,李太後在聖天帝死後,與辛國漢臣宰相羅全來往甚密。”

“以方國的價值觀來看,一國太後這樣做可能難以接受,但其實在辛國,女子這樣婚嫁非常正常,哪怕太後亦可以再有姻緣。”

“她甚至可以憑此鞏固與重臣之間的關係,對穩固孩子的帝位也有好處。”

“這是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你若是感興趣,可以去問問我夫人薑淩,她受到的教育與遊牧民族相似,根本不會將再婚當回事。”

“所以李太後與羅全聯合後,辛國的君臣關係有好轉,局勢也有穩定,而且這兩個人都是漢人,也有利於平複國內的民族矛盾。”

“李太後知人善任,現在辛國國內政治清廉,又受了方國二十餘年的供奉,國力兵力比起過去都有顯著提升,正是國富民強的鼎盛時期。”

話到這裡,已可以下結論。

蕭斬石歎了口氣說:“今天的辛國軍隊,士氣實力都遠勝方朝,我國絕不是適合起兵之時。”

*

時間回到當下。

謝知秋站在謝家大堂,目光中憂色儘顯。

她說:“打仗是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打的,被情緒裹挾盲目衝鋒……不過是去送死。

“蕭將軍已經認為眼下起衝突不是好時機,而辛國讓身著軍甲的匪盜越過邊境,此舉十分刻意古怪,極有可能是故意挑釁,若是果真起兵,無疑會中對方的計。

“於我而言,錯過機會縱然可惜,但我不會為了自己的權勢,讓無數將士和百姓的性命白白葬送在戰場上。”

蕭尋光之前心臟簡直吊在天花板上,直到聽謝知秋如此承諾,方才鬆了口氣。

他對謝知秋張了張嘴,不知該對她說什麼好,可看這個女子的眼神,卻比之前更為敬重。

直到此時,謝知秋才終於回答他一開始的問題,道:“像以前那樣對辛國百依百順,通過錢財換取休戰,是削弱自身而壯大對手,無異於養虎為患,絕非長久之計。

“但是,光憑一時意氣出征,不過是以卵擊石,受他人以權柄。

“此局不易,但兩全之策,或許就在麵前。”

言罷,謝知秋一抬袖,示意蕭尋光回頭。

在蕭尋光身後,他弟弟蕭尋初正悠哉地吹茶杯裡的熱氣。

蕭尋初一抬頭見兄長和謝知秋兩人都看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桃花眼彎彎的。

蕭尋初這回本來隻是陪蕭尋光來的,因為蕭尋光覺得自己和謝知秋不熟,冒然打擾不好,讓弟弟來做個牽線人。

他沒想到,原來自己憂慮之事,自家弟弟和謝家小姐早有想法。

蕭尋初笑道:“彆看我,我負責的是技術和知識,其他的是謝小姐的想法。”

於是蕭尋光又去看謝知秋。

謝知秋詳細說明道:“方國當務之急,不是與辛軍交戰,而是壯大自身。”

“一方麵,我會趁勢繼續向皇上提議軍事改革,勸說皇上部分放棄更戍法,調整軍隊管理方式,儘可能消除軍中弊病;另一方麵……我認為強化軍備,使用更有效且對手知之甚少的武器,提高軍隊個體的戰鬥力量,是另外一方良藥。

“蕭大人應該已經了解過墨家術,也讓義軍實際用過了尋初所製的新式火.槍和其他火器,想必對它們在戰場上的作用有切身體會。”

說著,謝知秋頓了一下,才開始更詳儘地講解——

“我國軍隊賬麵上有八十萬人,但據我所知,在實際操作中,各地軍隊為了多批軍費,都會謊報人數,並且將一些老弱病殘都塞進來湊數,不但不能全信,還要打很大折扣。”

“關於這一點,我特意去問了蕭將軍。蕭斬石將軍按照他對其他將領同僚腐敗程度的了解,估計這八十萬大軍極有可能過半都是空人頭或者塞進來吃空餉的閒散人士,最終真正能批甲上戰場的,隻有二十萬人左右。”

“所以我保守一點,就按二十萬算。”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禁軍,不會去邊疆,暫不考慮。能在邊關作戰的主要是廂軍和鄉兵,假使我們給其中五分之一的人配備突火.槍,大概需要三萬把。”

“像尋初這樣熟練的墨者,一個人儘全力工作,大約一旬製一把突火.槍。”

“我問了一下我妹妹,她在方國經營數個紡織坊,也對墨家術有了解。她說繡坊為了提高效率,一匹布不會隻經一個繡娘的手,通常是織布的隻負責織布,紮染的隻負責紮染,刺繡的隻負責刺繡。”

“通過訓練特定方向的專業繡娘,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時還有利於技術保密。而這種模式,應該同樣可以用於突火.槍上。”

“培養一個尋初這樣的墨者,需要耗費多年的光陰心血,還看個人天賦。但如果隻培養技術工,就簡單很多,而且能夠極大縮短培養時間。”

“我打算將突火.槍的圖紙拆分成幾個部分,再讓工匠分組,讓每組隻負責其中一到兩個環節,最後再組裝。”

“用這種方式,初步預計,能將突火.槍的製作速度提高一倍以上。”

“如果以三組工匠五天製一把突火.槍的速度預估,我們大約需要培養一千三百名專業工匠來製槍。”

“培養這樣的匠人,大致需要一年。”

“我如今任國子監祭酒一職,負責營造工技義學之改革一事,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向皇上諫言,利用我自身職能提供軍事幫助。既於國家有利,又能讓我自身有重新被重用的機會。”

“若是順利,大約兩年之後,我們的軍事力量便足以抵禦辛國進犯;三年,有機會逆轉局勢;若是能有五到十年,將整個體係完善起來,提高資深工匠的數量,培養墨者,今後發展,成果難以估量。”

“此策雖然緩慢,但對已經落後於人、內部結構混亂龐雜的方國,這是最保險的方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