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讓所有適齡皇子,全部享受專門為儲君準備的課程。
皇帝蘇河既然決定這麼做,儲君的選拔,肯定不會采取嫡長子繼承製。
李誌升等人,等來了確切的消息,卻不是他們希望的消息,臉上十分沮喪。
首相魏時鳴立刻公躬身行禮道:“陛下聖明。”
李誌升的聲音有些顫抖道:“臣請陛下三思而行。”
皇帝蘇河從龍椅上走下來,他走到皇極殿院落中,文武百官的中心。
他長歎一聲道:“關於大華帝國儲君的選拔製度,朕已經想好。
朕的子孫後代,絕不能出現類似晉惠帝司馬衷,這種不知民間疾苦的皇帝。
朕的子孫後代,絕不能出現類似宋欽宗趙恒,這種不知兵事,信任術士,導致亡國的皇帝。
朕的子孫後代,絕不能出現叫門天子朱祁鎮,這種帶敵軍入寇的皇帝。
誰都不能保證子孫後代,嫡長子各個賢明。
但朕能保證,眾多的皇子之中,必有賢明之人。
大華帝國儲君選拔製度,不看他的出身,隻看他的能力。
眾位皇子之中,選拔賢才立為儲君。
為儲君著,必須要有子嗣。
大明朝正德帝、天啟帝,這兩位皇帝絕嗣,才會造成後續的風波。”
皇帝蘇河知道,嫡長子的智商參差不齊。
這其中有很多人,不適合當皇帝。
皇帝是掌握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人,不是隨便選一個人,就能合格。
皇室之中,肯定會有合格的人,因為可供選擇的皇子太多。
內閣首相和大都督,他們都是全國選出來的頂尖人才。
皇帝的水平太差,根本無法平衡這兩方勢力。
僅以概率論來看,嫡長子隻有一位,出現明君的概率很低。
皇子的人數極多,更容易從中選出合格的皇帝。
儲君的人選,必須要有子嗣,這也是吸取大明的教訓。
皇帝除了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皇室開枝散葉。
無法繁衍後代的皇帝,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首相魏時鳴和大都督馮三秋,他們幾乎同時出聲。
“陛下聖明。”
大華王朝儲君選拔製度幾乎明朗。
所有皇子享受儲君教育,等到他們長大,從中選取最優秀的皇子,確立為儲君。
百官們對於這一項政策,大部分都能接受。
哪怕是嫡長子繼承製,有能力的皇子,背後都會有大臣投資。
更何況現在這種製度,更適合他們投資自己看好的皇子。
隻要能押中,那將會獲得豐盛的利益。
………………………………
皇極殿外偷聽內容的老太監,他們臉色大變。
今天最重要的情報已經聽清楚。
大朝會進展這麼久,也快到了下朝的時間,他們選擇離開這裡。
親自跑回後宮彙報相關情況。
皇後王文君,聽到心腹太監的彙報。
她神色有些落寞,很快又恢複堅定。
“果然如此,夫君的心思我明白。
我和夫君的兒子,必是極為優秀的人,絕不怕與人競爭。”
皇後王文君了解到立儲製度,她就要為兒子規劃未來。
她身為皇後,掌握著更多的資源。
隻要兒子努力,其他人拿不走屬於他們的位置。
德妃李慧欣聽到心腹彙報相關情況。
她雙眼不由自主躺下兩行淚水。
大華帝國儲君選拔製度,它是極為優秀的製度。
李慧欣之前就下定決心,隻要他兒子有一絲機會,就全力幫助兒子,爭奪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夫君真是明智的人,知道選哪種儲君,對於帝國的發展更有利。
淑妃曲清漪看著懷中的小家夥,她開心地哼著小曲。
大華帝國儲君選拔製度,對所有皇子都是公平的製度。
她的兒子年紀小,也可能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夫君退位之時,必是垂垂老矣或是臨終之時。
那時很多皇子,都未必能活過夫君。
年紀小的皇子,機會可能會更大。
儲君選拔製度確立,後宮之中的妃子們,她們都心思各異。
那個妃子,都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
………………………………
皇極殿院落之中,李誌生看著站在人群中的皇帝蘇河。
儲君選拔製度,皇帝蘇河已經定下。
他們舊儒派,這次一敗塗地,很可能會分崩離析。
他正在想辦法,增強舊儒派的凝聚力。
李誌升就看到,戶部左侍郎馬馮榪站出來。
他看到這種情況,就意識到情況不妙。
馬馮榪平時很精明,但他卻是儒家理學最堅定的支持者。
李誌升想要阻攔馬馮榪,他聽到馬馮榪開口說話,就知道已經阻止不了。
馬馮榪語氣悲切的說道:“陛下這麼做,皇子之間必然會出現手足相殘。
陛下怎麼能忍心,看到兄弟之間為了爭皇位,無所不用其極,互相殘殺對方。”
皇帝蘇河聽著馬馮榪的話,他冷哼道:“朕自然會設立完善的選拔製度,防備皇子之間手足相殘。
這隻是儲君選拔製度,微不足道的缺陷。
朕寧可培養出來李世民、朱棣,也不想培養出一個廢物皇帝。
皇子之間互相競爭,優勝者繼位。
如果一個太子或是皇帝,都能被推翻。
他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或是皇帝。
朕為了預防儲君登基之後,屠戮與他競爭的兄弟。
朕決定把競爭失敗的皇子,封往海外總督府。
朕相信通過這項製度,選拔出來的儲君,會有容人之量。”
皇帝蘇河已經做好一切準備。
他在眾多皇子之中,選取最優秀的皇子成為儲君。
其他的皇子全部外封,讓他們穩定當地的局勢。
這些人已經失去對皇位的威脅,新登基的皇帝,必然會展示他大度的一麵。
馬馮榪聽到皇帝蘇河,寧可要李世民,也不想要庸碌的皇子。
他知道自己說什麼,都無法改變皇帝蘇河的意誌。
皇帝蘇河確立儲君選拔製度,這次大朝會正式結束,官員們陸續離開皇極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