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奶製品頗為出名, 以至於都成為了景點。
第二天的清晨, 他們去了修道院的花園裡,在鏡頭的跟隨下去探訪Odermattt一家的奶酪工坊。
這兒完全不像是個操作間, 更像是後現代風格的科學實驗室。
香檳色的隔間看起來頗為高端, 落地玻璃牆被擦得一塵不染。
各種產品如同珍寶般陳列在櫥窗裡,製造奶酪的師傅們看起來得體又優雅。
這兒有全透明的工作區,不僅展示著生奶酪和熟奶酪的生產過程,還就引導著遊客去了解有關殺菌和包裝的各種後期工藝。
隻要有預約, 訪客就可以參與相關的製作, 擁有自己親手做出的一大塊奶酪。
自然在節目的開頭, 大夥兒都要嘗嘗奶酪的味道。
熱情好客的奶酪師傅還帶了些醃鯡魚來, 讓他們嘗嘗混合搭配的口感。
這臭鯡魚在國內被妖魔化和噱頭化,各種網紅爭先恐後的一邊吃它, 一邊露出誇張的痛苦表情。
可是在瑞士,它是當地人們頗為鐘愛的特色食物,就如同臭豆腐般有獨到的好味道。
他們換好了整潔乾淨的工作服, 跟隨著史密斯先生一起了解生奶酪的做法。
——一大桶的鮮奶被倒出來的時候, 濃鬱又柔和的香氣撲鼻而來, 聞著甚至有些餓。
史密斯先生教他們如何攪拌鮮奶, 如何提取奶油,說話的語速不快不慢,非常的有親和力。
純牛奶要放在加熱台上, 在自然發酵後會聞到酸味。
為了節目的拍攝進度, 他們直接選用了在旁邊的另一桶發酵完成的酸奶, 把一整桶都倒進鍋中再次熬煮。
“哎……開始凝固了?!”戚麟聞著香味,頗有些想嘗一嘗:“這應該就算酸奶塊了吧?”
嘉賓們在老師傅的指引下,把豆腐塊般的酸奶舀進紗布裡。
滾燙的蒸汽進一步放大著香味,連帶著連空氣都有股香噴噴的味道。
江絕小心地控製著力道,用手擠壓紗布,將小豆腐塊般的酸奶裡的水分全都擠壓出來。
奶香味沁在他的指尖上,聞起來有股棉花糖的味道。
伴隨著水分被紗布完全擠出來,奶渣被放進模具中,準備被進一步定型。
“熟奶酪的工序與這個略有不同,但到了這個步驟同樣需要定型和風乾。”
史密斯先生又端出一盤成品來,笑眯眯道:“要再來點嗎?”
在離開奶酪工坊之後,下一站是玻璃廠。
瑞士最古老的玻璃工廠Gsi Hergiswill坐落於盧塞恩湖畔,皮拉圖斯山下的Hergiswill小鎮內。
這兒的玻璃,被稱之為‘冰川玻璃’,取意大概是誇讚玻璃的質地之通透,不亞於冰川裡沒有任何雜質的寒冰。
比起之前的奶酪工坊,這兒少了些文藝又小眾的氣息,但是同樣有獨特的氣氛。
玻璃不僅運用於各種窗戶、門、牆麵的製作,同時也是特殊的工藝品。
在玻璃球上添加各種色料,進行恰到好處的吹製,就可以造出如同龍王寶珠一般流光溢彩的禮品球。
他們在進去的時候,經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各種琉璃質感的兔子、小狗,還有流光溢彩的高腳杯、複色碗,全都和水晶一般通透明亮。
色彩的藝術被玩到了極致,沒有任何人工的痕跡,反而像是天然就生成了這些顏色一般。
蔚藍、淺綠、深紫,各種瓶瓶罐罐上的絢麗色彩,像一層輕紗般籠罩在玻璃上,在倒入清水之後又會折射出不同的光線出來,簡直如魔法一般。
“今天的活動,就是吹·燈·泡。”主持人請來了頗為熟稔的老師傅,向大家介紹他的資曆。
等等……所以電燈泡的那個玻璃,是人工吹出來的嗎?!
戚麟忽然感覺自己好像有點沒常識。
老師傅開始解釋,說現在都是用專業機械進行吹製,但古老工藝也有值得傳承和鼓勵的地方。
他們帶著五個嘉賓去看整個流程,以及各種顏色蘸料。
每個人被分到了大概一米五長的中空鐵吹管,然後領到了玻璃液旁邊。
“一般用模型吹製會更快捷一些,但今天還是讓大家感受一下這其中的樂趣。”
名為樂趣,實為鏡頭。
江絕還真是第一次了解這其中的細節。
那長長的鐵管要在玻璃液上蘸一大圈,就跟薯條蘸番茄醬似的。
一坨玻璃料在滾料版上要滾勻,但整體而言隻是小小的一坨糊在鐵杆上,似乎連球形都沒有。
“試試看?”主持人鼓勵道。
旁邊的老師傅見他們略有些躊躇,率先吹了一個。
他隻運了一口氣,對準鐵管吹了進去。
竟然就和吹泡泡糖似的,又大又透亮的玻璃球無中生有似的從另一端冒了出來,並且在大小剛剛好的時候停止膨脹。
連接著鐵杆的另一端堆積著好些多餘的蘸料,像氣球的尾巴。
那師傅拿著魔法棒似的鐵杆去到另一邊,把多餘的部分順手用工具敲掉。
電燈泡似的玻璃球就做好了。
戚麟全神貫注的跟完了整個流程,隱約感覺自己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