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胡問靜,我們聯合抗胡吧 兄弟鬩於牆,……(1 / 2)

洛陽。

春風依然寒峭, 萬餘中央軍將士卻穿著單衣,厲聲喝道:“必勝!必勝!必勝!”萬餘支長矛向前方刺出,然後又迅速收回, 向右側跨出一步, 又是弓步刺出長矛。

文鴦看著額頭冒著熱氣的萬餘中央軍將士,皺眉嗬斥:“殺氣!殺氣在哪裡!不要想著這是訓練, 要想著前方就是賊人,要麼就是他死,要麼就是你死!”

萬餘中央軍將士身上殺氣是沒有, 但神情立刻就猙獰了,個個咬牙切齒。

文鴦很清楚這種“猙獰”也就是演技而已, 但他早就習慣了。沒有遇到賊人,沒有真的麵臨你死我亡的情況,有幾個人可以隨意地飆殺氣?若是這萬餘中央軍士卒真的有一成人以上在訓練中肆意地飆殺氣,文鴦反而要懷疑這些人是不是存著謀反之心了。

遠處,千餘騎縱馬而過, 馬上的騎士伏在馬背上,一刀砍在了稻草人之上,有的人輕易地砍下了稻草人的腦袋,有的人卻隻是砍得稻草亂飛。

文鴦笑了笑, 利用戰馬的速度和衝力砍下賊人的腦袋哪有這麼容易?他訓練這千餘騎兵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他們能夠立刻學會高難度的廝殺技巧,而是想要他們更加精通騎馬而已。這些人都是從中央軍中挑出來的格鬥高手, 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騎過馬,或者隻是騎著馬玩耍,文鴦隻能從頭開始訓練這些人的騎術,騎兵的第一要求就是騎術好,若是戰馬一個跳躍, 騎兵就摔了下來那就不是搞笑而是自殺了。什麼?戰馬不會無緣無故的跳躍?文鴦對外行的言語真是不想辯駁,這是打仗啊,不是騎馬比賽啊,若是前麵的騎兵被格殺墜馬,若是前麵的戰馬中箭倒地,若是前麵突然出現一個敵軍士卒砍馬,你說戰馬跳躍不跳躍?

文鴦對這支從零開始建立的騎兵隻有一個要求,會騎馬!

雖然這個“會”字在文鴦的心中要求有些高,但是“會”騎馬至少能夠活得更久。

文虎小跑著過來,臉上喜氣洋洋:“最新軍報,陛下在司州大破胡人的六萬步騎,殺琅琊王氏將領王敦,逼退東海王司馬越。”

文鴦真心地笑了:“好!陛下果然非同凡響。”這釣魚的計謀實在是很膚淺,他也看出來了,但是身為一國皇帝有膽子拿自己的性命釣魚就是一個英明果決的皇帝了,雖然還是有那麼一絲魯莽。

文虎看看左右無人,低聲道:“其實,若是大哥去也可以的。”左右司馬越和琅琊王氏都是敵人,何必釣魚呢,讓文鴦帶領大軍出征一一滅了豈不是簡單?

文鴦搖頭,笑著道:“你想簡單了,如此其實才是更好。”文鴦都不敢信任從關中帶出來的中央軍士卒,胡問靜哪裡敢信?將中央軍放在洛陽附近的軍營打散了重新整編才是軍中最正常的做法,而他這個新投靠之人老老實實地訓練大軍,明麵上承擔鎮守洛陽、威震中央軍士卒的重任,其實被洛陽的文官暗暗考核忠心度,如此才是真正的雙贏。

文鴦對文虎道:“我最近聽說了一件事。你可知道為何當年司馬炎駕崩,洛陽城外的十幾萬中央軍中有人主動投靠胡問靜?”文虎搖頭,難道那些人不是賈充的親信?

文鴦笑:“若是賈充的親信,賈充早已兵權在手掌控朝廷了。那些中央軍將領投靠胡問靜是因為曾經參與或者知道胡問靜與太子妃賈南風遠征並州的內情。”他看著不解的文虎,道:“當日太子妃賈南風遇到胡人偷襲,大軍回轉,胡問靜對護駕的諸將明言,‘此刻如驚弓之鳥,信不過任何一個人,大家還是保持距離得好’。”

文虎愕然,臉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汙妖王果然是我輩中人。”文鴦笑了笑,又嗬斥道:“不要腦袋了!”

汙妖王胡問靜在朝廷文官的眼中是極其齷齪卑鄙下流無恥的,胡問靜做的事情“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儘”,世上再難找出一個更卑劣的人了。但是在武將眼中卻有一個極其欣賞的優點,那就是“直接”。

文鴦文虎以及無數中央軍將領的出身馬馬虎虎,家族不是小門閥就是地主,家中資產都很殷實,不然哪能學武識字?但文鴦文虎以及無數中央軍將領個個都很清楚他們的學識是不怎麼可以說出口的,不會寫華麗的駢文,不懂得玄學,不懂得辯經,如此文盲廢物也敢稱自己是讀書人?文鴦文虎以及無數中央軍將領就是那種不被士子接受的“粗人”,士子們隻會拐彎抹角的用各種典故辱罵他們,他們若是聽不懂,那些士子們隻會笑得更加開心。若隻是被士子們嘲笑沒文化,文鴦文虎等人肯定是老實站好了挨打,事實而已,羞愧也沒用。但糟糕的是每次朝廷有大戰,領兵的多半就是那些徹底的文人,這言語中的詭計、圈套、試探、圈套中有圈套,試探中有試探,“我知道你看穿了我的圈套所以我有了更深刻的圈套”等等足以讓文鴦文虎等武將瘋狂。

打仗啊!若是不能乾脆明了的下命令,領會錯了意思,掉了腦袋你負責啊?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在一群大老粗武將的眼中是絕無市場的,大老粗武將隻喜歡直來直去的命令,如此尚且擔憂戰局變化,執行任務出現了偏差,何況不明確的命令呢?

胡問靜為人粗鄙不堪,什麼上等社會的禮儀通通不懂,命令溝通直來直去,很是讓一群大老粗將領欣喜。至少與胡問靜相處起來不用費腦子,乾脆。

文鴦很是高興胡問靜沒有玩“你猜我猜,你猜猜猜”,對文鴦和關中來得中央軍士卒存有疑慮,直接就放在明處,安排在大家都看得見,不會鬨出事情的位置,如此大家都好。

文虎又歎氣了:“隻是,這以後我們能夠參與打仗的機會又有多少呢?”胡問靜喜歡自己出征,因此就會剝奪了其他大將的出場機會,對文鴦等人來說也算不上好事。

文鴦搖頭:“天下大亂,我們豈會無用武之地?衛瓘,司馬越,司馬柬,琅琊王氏,胡人猶在,哪一處不需要打仗?幽州並州冀州益州尚且未能一統,哪裡會沒有打仗的機會?好好練兵,穩定軍心,以後我們文家定然會富貴連綿的。”文虎點頭。

文鴦有一句話沒有說出口。以為打仗是好事情嗎?看看關中遇難的百姓,看看那一個個抱著父母的屍體在血泊中哭泣的孩子,看看那一座座或被焚燒成為廢墟,或者房屋猶在,可城內空無一人的城池,這打仗又有什麼好的?寧做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啊。但是文家以及文鴦兄弟隻會打仗,文家靠著彆人的屍骨升官發財,靠著打仗擁有萬畝良田,又有什麼立場和資格痛斥戰爭呢?文鴦心情複雜,若是有得選,他寧可子孫後代當個文官,至少安身立命不需要沾染了鮮血。

荀勖接到了胡問靜大敗胡人和琅琊王氏的消息,淡淡地道:“賈太尉的眼力果然厲害無比。”一群荀家的子弟莫名其妙,這是誇獎賈充當日挑了一個能征善戰的女子輔佐賈南風嗎?

荀勖看著愚蠢的族人們,冷冷地笑,一群蠢貨。他有心不理會一群笨得沒救的族人,但是終於歎了口氣。這些族人若隻是笨蛋自然無妨,就怕這些笨蛋看不清局麵,做出什麼作死的事情。他轉頭看一群族人,問道:“你們認為陛下為何要出戰鄴城?”

一群荀家的族人個個皺眉,聽荀勖如此問,顯然不是簡單的“釣魚”了,但一時之間哪裡想得出來真正的目的。

荀勖心中憤怒這群人不開竅,臉上溫和地道:“胡問靜是個有良心的人。”他不想多說了,已經解開了底牌,若是根據結果倒推都做不到,這些廢物直接打死算了。

一群荀家族人驚愕地看著荀勖,有人哈哈大笑:“胡問靜是個有良心的人?你說親手淩遲了親爺爺,殺了全家,將族人發配去挖礦的胡問靜是個有良心的人?”荀勖是不是腦子有病了?

有人皺眉苦思,荀勖一定是在說反話,隻是這胡問靜有沒有良心關這次出征什麼事情?難道是在暗示胡問靜毫無良心毫無人性,此去鄴城就是為了殺光胡人築造京觀?

有人仔細地打量荀勖的神情,是不是有什麼潛台詞沒有說出來?

荀勖大步出了大堂,再待下去遲早爆發。他努力將思緒從一群垃圾族人身上扯回來,細細地思索有良心的胡問靜。

當年司馬瑋(政)變,賈充就根據胡問靜沒有把他的性命作為施加壓力的籌碼,努力救了他和司馬炎兩個人的愚蠢行為判斷胡問靜意外地有良心。

荀勖曾經是不怎麼信的,胡問靜從頭到尾都在提防賈充,就差將“我不信任你”刻在臉上了,怎麼會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但以如今的局麵看,荀勖不得不讚同賈充的判斷。

胡問靜花了偌大的精力布置了這個圈套隻是為了讓賈南風看清兩人之間的距離,以後老實一點,彆想著鬨事了。再聯係之前的“曹氏後人”的謠言,荀勖承認胡問靜對賈南風真是費了心思的。

荀勖看著庭院中的一盆花草似乎有微微的新芽,輕輕地捋須。等消息傳開,洛陽城中一定會有官員認為胡問靜對賈南風如此費心是因為賈南風的政(治)地位。賈南風有前朝太後、賈太尉女兒的雙重光環,在朝廷中很有影響力,一大群原太(子)黨,原賈充的黨羽都會盯著賈南風在朝廷的地位,若是胡問靜殺了賈南風,那麼原(太)子黨和原賈充的黨羽都會懷疑胡問靜要清洗這些勢力,朝廷就會大亂,所以胡問靜一定要保住賈南風。

荀勖認同這些判斷,胡問靜沒有清洗賈充黨羽和原太(子)黨的意思,所以必須保住賈南風,但是,這未免把胡問靜想得太愚蠢了。假如胡問靜想要殺了賈南風,又不想賈充黨羽和原太(子)黨驚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賈南風在這次征戰之中“戰死”、“病死”。隻要賈南風沒有公開被處死,一切的危機就在可控範圍之內,賈充黨羽和原太(子)黨就算看穿了胡問靜的手段,知道賈南風死得蹊蹺,但眼看胡問靜沒有擴大化的意思,未必會鐵了心鬨事的。

荀勖想到這裡微微冷笑,若是賈充黨羽和原太(子)黨作亂,胡問靜會在意?有多少殺多少就是了,胡問靜又不是沒有大肆屠戮過朝廷官員,怕什麼朝廷大亂?真是一群宅鬥宮鬥的廢物。

荀勖認為胡問靜費心費力安撫賈南風,隻是因為賈南風與她有交情,胡問靜心軟,不忍心看到有些交情的賈南風自己作死折騰掉了性命,更不忍心看到司馬女彥、始平等人沒了爹、沒了爺爺、沒了外公之後又沒了娘。

荀勖對胡問靜的心軟很是欣慰,胡問靜做不到過河拆橋殺了賈南風等人,未來也做不到卸磨殺驢殺了他荀勖全家,那麼替胡問靜效力還是很有些保證的。

荀勖想到這裡,又笑了,客觀地說,胡問靜為了賈南風還是花了很大的代價的。雖然因此浪費的金錢和人力並不大,原本就要派人支援鄴城的,多帶上幾個人算不上多大的耗費,但是胡問靜原本可以用五百精銳騎兵一日破數萬胡人大軍以及琅琊王氏的大軍,再次戰功蓋世名留青史的。如今打成了一場稀鬆的平庸之戰,搞不好被後人誤以為胡問靜就是個菜鳥,這名聲損失還是很大的。

荀勖燦爛地笑,不過胡問靜不太在意名聲。

……

荊州。江陵。

天色已經黑了,去泰終於辦完了手中的工作,他捶著自己的背,每日坐在案幾前對中老年的身體影響很大,以後要加快速度處理。他到了庭院之中,拉開架勢打了兩趟五禽戲,身上微微出汗,這才覺得身體舒服了一些。

十來個道人在去泰的家中等著他。

一個道人見去泰回來,直接問道:“去泰,朝廷缺乏官員,我們是不是該加大力度介入?”他們不太適合長時間留在去泰家中,所有長話必須短說,一切客套或者虛偽的套路言語必須全部去掉,直接說核心。

其餘道人重重點頭,胡問靜缺乏人手,文官武將都缺乏,道門沒有什麼武將,但是道門的人幾乎個個都有相當不錯的文化功底,宰相之才未必有,做個小縣令那是綽綽有餘。

另一個道人道:“我道門可以再派遣五百個人加入朝廷。”一群道人微笑,胡問靜有了五百個文官可以緩解缺人的危機,鞏固和擴張地盤都會更容易,道門與朝廷有了更深的羈絆,尊道抑佛將更加容易。

去泰看著一群道人,緩緩地脫下外套,就扔在地上,然後盤膝坐下,道:“這正是貧道擔心的。”

一群道人見去泰態度認真,急忙收斂了心情,認真地盯著去泰。

去泰緩緩地道:“貧道不願意道門太過加入胡問靜的朝廷,原因有二。”

“其一,道門清淨無為,進入了世俗會不會被錢財和權勢迷住了眼睛?貧道自問道心甚堅,但是在權勢的麵前依然有些動搖。出門有衙役舉著“肅靜”、“回避”的牌子,有無數人跪在地上恭迎,這人上人的感覺比任何書本上看來的權力更加的誘人。”

一群道人皺眉,隻覺去泰的定力有忒差了些,些許紅塵中的威風就讓去泰道心動搖,這也配稱作道?

去泰不理會眾人鄙夷的眼神,笑了笑道:“諸位道友有沒有覺得貧道身上的氣勢更強了些?貧道以前沒有如此鋒芒畢露的,韜光養晦才是我修道的本心,隻是這些時日以來多大的事情都可以一言而決,每日寫個公文都會影響無數人的未來,貧道身上怎麼會沒有鋒芒?”

一群道人仔細地打量去泰,隻是道門中人講究清修,互相之間走動得不多,倒是看不出去泰是不是多了幾分鋒芒。

去泰認真地道:“貧道陷入紅塵,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哪裡敢讓其他人嘗試?這道心若是儘毀了,會不會生出功名利祿之心,會不會進一步成為追逐名利無所不為的禽獸?貧道不知。”

一群道人的神情更加的肅穆,去泰不是道心不堅,而是發現了重大的問題。有好幾個道人歎氣,在道門久了,見了多少求神許願的人,見了多少善變的心,見了多少從善良到狠毒隻需要數日的例子?人性經不起誘惑,人性經不起考驗。去泰作為一個老道士尚且堅持不住,道門的年輕弟子真的能經得起滾滾紅塵的誘惑?想想一群年輕的道士為了權力爾虞我詐,或者得到權力之後倚紅偎翠,眾人心中就有些惶恐了。

去泰繼續道:“第二,胡問靜滅門閥的目的是不願有團結的勢力淩駕於朝廷之上。門閥比朝廷更有錢財更有勢力,門閥的號令比朝廷官員的命令更有效果,曆朝曆代哪個皇帝能夠容忍?以門閥支持起家的司馬懿司馬炎都不能忍受,何況胡問靜?所以胡問靜一定要滅門閥。”

去泰歎了口氣,道:“這集體農莊製度不僅僅是提高生產力,還有徹底的清除門閥啊,貧道當年被集體農莊的糧食產量迷住了眼睛,竟然沒看清楚這點。”

一群道士臉色微微一變,有人失聲道:“糟糕!”

去泰苦笑道:“是啊,真糟糕!”

“胡問靜不能接受門閥的勢力影響朝廷,不想做一個傀儡皇帝,想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朝廷掌控四方,那麼,又怎麼容得下比天下門閥更團結的道門?一個比門閥更‘團結’,有自己的綱領,有自己的組織和傳承的道門對皇帝而言簡直是一場噩夢。”

一群道士苦笑:“道門團結?”在道門內部之人看來道門有無數不同的流派,說彼此之間水火不相容是過了,但彼此之間絕對是涇渭分明。隻是在外人看來流派完全不同的兩個道士隻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道士”。

去泰苦笑,就是這麼好笑,明明是不同的人,卻被人打上了相同的標簽。

“我道門早就投靠了陛下,卻一直沒有被更大規模的招攬,可見陛下也是有提防的。對此貧道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是高興,至少陛下沒有利用了道門就全部殺了的心思。”

“隻是,這大規模加入朝廷的念頭就必須從長計議了。”

一群道人緩緩點頭,還以為道門將要大興,現在才發現大興的背後是更大的隱患。一個道士聲音很輕,但卻斬釘截鐵地道:“我道門可以不入朝廷為官的。”他平靜無比,道:“我道門入世隻是為了遵從天道,維護天下的平衡,並不是要在紅塵中曆練或得到富貴,隻要胡問靜的道與我們的道相近,我們不出仕又有何妨?”

眾人點頭,雖然道門大舉進入朝廷會加大推行“道”的速度,但求道者未必需要親眼看見成功的,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影響同樣是對天地有功了。

去泰認真地道:“大舉入朝廷不可取,但是貧道還有其他辦法影響陛下,擴大我道門之名。”

他看著眾人,道:“道門有這世上最卓越的見識和技法,為什麼不以此影響世界呢?”

“我道門一直在努力推動男女平衡,陰陽平衡,但是世人更愛兒子而惡女兒,不論我等如何的從血緣、從陰陽、從家庭、從人倫、從天地的角度阻止世人殺女嬰,依然收效甚微,幾近於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