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正常人的邏輯,最初養殖靈感來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寶之一。古籍中有關於它的祥瑞記載。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就記載,隋煬帝喜歡吃蛤蜊,少說吃了有成千上萬個。
某天,他在吃蛤蜊時,沒能打開其中一個的堅硬外殼。就把這個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殼自動打開,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現。②
無獨有偶,這在唐朝蘇鶚寫的《杜陽雜編》中也有類似記載。
這次換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發現了其中有兩尊迷你菩薩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連三,宋朝的洪邁編撰了《夷堅誌》,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觀音像。
對於神佛在蛤蜊與河蚌中顯靈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將其歸類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誌考證人工養殖珍珠的曆史。
更早的記錄不可尋,但查到了在南宋時期,湖州的葉金揚始創了養殖附殼珍珠。
使用褶紋冠蚌培育,養殖的珍珠珠形狀似佛祖與菩薩,在湖州德清的地方誌中仍能尋覓到蹤跡。③
此類附殼佛像珍珠並未絕跡,目前在大清市麵上偶然也見到一二實物,卻不知是否還出自最初的產地德清?
胤禛聽聞過數量極少的佛像珍珠,但不知道這類珍珠如今由哪一家養殖,以往也沒想要追根溯源。
隻能通過查閱典籍確定一點。明朝時期,湖州境內的珍珠養殖仍在繼續,而且有詩詞為證據。
伍載喬寫到:“春水龍湖水漲天,家家樓閣柳吹綿。菱秧未插魚秧小,種出明珠顆顆圓。”
而今,世事變遷。
特定形狀的珍珠培育是什麼情況,需要進一步勘察。
雍郡王卻從典籍中汲取靈感,在京郊莊子上試著搞一搞珍珠養殖。幸而得到皇恩庇佑,曆時三年給造出了一批光澤極好的淡水圓形珠。
胤禛心裡明白,最後那句是假話。
哪有什麼皇恩庇佑,康熙之前壓根沒問過養珍珠的事,但有些奉承之詞得用最誠心的語氣講出來。
他就養殖珍珠一事從茫茫書海裡找對應資料,到落筆成書洋洋灑灑寫了一長篇文章,忙了小半個月。
對比來看,給李氏做每月一次英語口語陪練,遠遠不及這種工作辛苦。
不免懷疑被送了價值不菲的珍珠豬仔,是武拂衣自知剝削他太過心虛了,所以提前支付了潤筆補償費。
不論如何腹誹,胤禛把這篇文章準時交給了武拂衣,讓她在接待康熙參觀時參考著說。
感謝皇恩浩蕩也得演得真誠些。
往實際點想,康熙一直沒有乾涉北郊莊子的實驗也是提供了一種安穩的養珠環境,算是皇恩的一種了。
武拂衣將此參考文章倒背如流,又將她的實際養珠經驗融合了進去,包括且不限於如何控製水溫、調節池水的營養成分等等。
準備妥當,二月初三就接待了康熙微服而來。
陪著參觀了簡陋暖房、拆鐘室,一邊走一邊聊珍珠、鐘表的養殖、製作過程。
不隻於此,吃了午飯與康熙談了談教育孩子的一二三點建議。
總體圍繞一個核心思想。
不能死讀書,要激發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在保證基礎教育的情況下,讓他們去尋找感興趣的學習方向而因材施教。
誰叫康熙是皇帝,不能生硬否定他不懂就背一百二十遍的理念。
隻能委婉地說這樣學習效率太低,不如幫助孩子們進行理解,多出來的時間能習得其他知識。
至於康熙有沒有聽進去?
離開時,他對珍珠養殖與安置遊民的方案表示了肯定,但這件事無法一蹴而就。
雍郡王搞的養殖更像是實驗室培養。雖然出了成果,但耗費的成本高,要轉化成民間產業批量養殖還需進一步摸索。
比如第一批養點選址於何處?
這就很有講究,不隻是自然環境允許,也要當地官員、地方勢力的配合。
這事胤禟如果真的有興趣牽頭,讓他呈折子做幾套預案。不能一拍腦袋,要前期實地調研一番。
武拂衣等的就是“實地調研”這句話。
要調研,不就又有理由出京城了。她一定要爭取離開,也有合情合理的理由。
如今雍郡王被調到了工部,給派了對各類工程與器械查漏補缺的任務。
更要因地製宜,不能紙上談兵。修水利也好、搞農業工具也好,各個地方環境不同而使用器物不同,長期在外考察是名正言順的事。
等到把工部卷宗熟讀一番後,應該要出門考察才對。
武拂衣不僅自己想走,也想給孩子們製造出去遊曆的機會。
康熙沒有明確表示行或不行,但在回宮後公布了對小輩們的課程安排。
出乎了絕大多數人的意料,皇上竟然給出了額外休假獎勵製度。
孩子們的課程,每個月有三天基礎休息日,是上九休一。
另外,每個月又多批六天休假,可以達成上七休三。想要獲得額外的兩天休假,學生必須通過每七天一次的隨堂測驗。
測驗考得好,多出的六天隨你的喜好安排;考得不好,這段時間就要用來查漏補缺複習功課。
考考考,康熙的法寶。
孩子們對此喜憂參半。
喜,與父輩們全年無多餘假期對比,新課表寬鬆很多;
憂,每七天一回的小考核難度未知,更不知能不能順利登上休假名單。
總得來說,喜過多憂,至少有休假玩耍的盼頭。
武拂衣與胤禛收到了這份課表安排,推定康熙確實有改變教育方式的傾向,也看到了能讓孩子們離京遊曆的一線希望。
獎勵式休假,是憑本事爭取的。先爭取每個月休滿九天,再爭取將來有春假、暑假、秋假等等。
是將這一點也告之了弘暉、弘昐,能不能獲得更多出宮休息日,就看他們平日的學習自覺性了。
當然,武拂衣也轉達了胤禛的另一囑托,讓兩個孩子適時藏拙。
在文化課上優異表現,就在騎射上弱一些。十全十美易招妒,反正雍郡王本是不善騎射,子肖其父也是無妨。
兩兄弟都是充分領會這些囑托之意,從二月初十開始了入宮讀書生涯。
*
*
時間匆匆,轉眼四月芳菲儘。
胤禟那一邊表示對養殖珍珠感興趣,但是具體落實要等一等。他還在重新整合手中產業的人手構成,與胤禩脫鉤是去年九月開,最快也得今年六月理清完成。
珍珠一事急不得,也必須在大換血完成後在進行。
正因是暴利產業,而且涉及到安置遊民,所以事前要做足準備。否則,搞不好就是胤禟一通忙碌,最終變成八阿哥穩定社會有功勞了。
武拂衣沒有催促胤禟,而她在定期觀察入宮後孩子們的近況,確定弘暉、弘昐對於新生活沒有不適。學習上更是如魚得水般順利,還結識了好些個能聊天的新夥伴,與胤祺家的弘昇關係不錯。
至於她自己,在工部混得也還成,才不會傻傻地起早貪黑工作。總體上熟悉了工部運作後,將感興趣的卷宗往北郊莊子運,讓胤禛去閱覽分析。
反正,雍郡王被安排到工部並非插手實際政務,而是做技術性顧問的角色。
兩個月,日子平順地過著。
四月二十,北郊莊子。
午夜時分,馬蹄聲打破了夜的寂靜。
蘇培盛不敢置信地接到了來自順應天府的消息。
順天府衙役來傳話,一個時辰前在京城西邊的郊外發生一場打群架事件。接到報案後,逮捕鬨事者,這就來通知雍郡王了。
為什麼通知雍郡王?雍郡王已經不管刑部了。
當然是因為參與此事的人,包括了他的兩個兒子,以及他的親弟弟。
蘇培盛強行維持平靜表情,沒有表露出聽聞這一消息後宛如被雷劈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去武側福晉的院子通傳。
今夜,四爺留宿在那邊,但願武側福晉能在四爺聞詢後,幫著勸一勸他要消消火氣。
夜闌人靜。
大吃一驚珍珠豬仔正詼諧地立在床側置物架上。
今夜,武拂衣又來聽了一場睡前故事,終是聽到胤禛說了順治帝剃發的八卦。沒想到沒在夢裡看到光頭,反而被蘇培盛的敲門聲給搞醒了。
“直接說發生了什麼。”
武拂衣被打斷睡眠,不想聽一句廢話。“說重點,誰出事了?”
蘇培盛不敢廢話,而也著實不知該怎麼委婉表達,儘量客觀地複述了順天府衙役的話。
“主子爺,是順天府來人請您儘快走一趟。暉少爺、昐少爺以及十四阿哥,今夜去京郊西側的亂葬崗,被人當做偷盜屍體的,與一群人發生了衝突。這會都被帶到了順天府問話。”
武拂衣:?
一時間,她也蒙了。
弘暉與弘昐不該是在宮裡嗎?後天才是休息日,他們怎麼今夜就出宮了?
而且不顧宵禁,深夜出現在西邊的亂葬崗?是想換一換人物身份了,皇子不做了,搞盜墓了?
另外,十四是怎麼回事,他怎麼也在一起。
“爺知道了。”
武拂衣雖然一頭霧水,卻也沒有太多氣惱。“你先招呼著順天府衙役,爺一會就去。”
蘇培盛先退下了。
當門一關上,就聽床頭傳來“砰”的一聲。
胤禛當然也聽到了這則離譜的消息。
等蘇培盛離開,他立刻黑了臉,重重拍了一記枕頭。“簡直不像話!十四又搞什麼事,定是他把兩個孩子帶去了亂七八糟的地方。”
武拂衣卻沒表示認同,“這可不好說。你沒聽過一句話嗎?沒逃過學的讀書生涯,不說它是不完整,至少是不刺激的。”
胤禛瞪大了眼睛,“難道你給孩子們灌輸過奇奇怪怪的認知?!”
武拂衣立刻堅定搖頭,“怎麼可能,這點分寸我是有的。但,你說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性。子肖其父,弘暉與弘昐隨你,所以是他們自己悟了。”
胤禛:!
悟了什麼?他什麼時候逃過宮?!
作者有話要說:清朝遊民,參考自《清代社會日常生活》,馮爾康·著。
其中提到了康雍乾對遊民的不同態度,雍正比較務實,雖然沒給遊民的職業正名,但還是允許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乾隆繼位後,並未進一步給手工業者提供更良好的生存環境。
~~
②三則故事的原文如下:
1、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逾數千萬矣。忽有一蛤,椎擊如舊,帝異之,安置幾上。乙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出《酉陽雜俎》)
2、唐文宗皇帝嗜好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盤而進,中有劈之不(原無不字,據陳校補)裂者。文宗疑其異,即焚香祝之。俄頃之間,其蛤自開,中有二人,形貌端秀,體質悉備,螺髻瓔珞,足履菡萏,謂之菩薩。文宗遂置金粟檀香合,以玉屑覆之,賜興善寺,令致敬禮。至會昌中,毀佛像,遂不知所在。
(出《杜陽雜編》)
3、溧水人俞集,宣和中,赴泰州興化尉,挈家舟行。淮上多蚌蛤,舟人日買以食,集見必輟買,放諸江。他日,得一籃,甚重,眾欲烹食,倍價償之,堅不可,遂置諸釜中。忽大聲從釜起,光焰相屬,舟人大恐,熟視之,一大蚌裂開,現觀世音像於殼間,傍有竹兩竿,挺挺如生,菩薩相好端嚴,冠衣瓔珞,及竹葉枝乾,皆細真珠綴成者。集令舟中人皆誦佛悔罪,而取其殼以歸。《傳燈錄》載唐文宗嗜蛤蜊,亦睹佛像之異,但此又有雙竹為奇耳。
(出《夷堅誌》)
~~
③有關珍珠養殖曆史參考自《北京晚報》,周吉敏寫的《德清珍珠記》。
其中提到南宋的湖州府人士葉金揚成功培育出附殼佛像珍珠,並在德清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文章裡說,葉金揚的消息最初來自海外。“1853年,美國麥嘉湖博士在藝術協會雜誌上發表論文《中國的珍珠及珍珠製造》;1856年,英國領事海格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中國自然及人工珍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