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江山如此多嬌 三(2 / 2)

當時他聽說西域的大月氏和匈奴有仇,就想要聯合大月氏給匈奴來個兩麵夾擊。結果在朝堂上問誰願意去的時候,隻有張騫一個人站了出來。

劉徹想到這裡,就決定以後要對張騫好一點。

不過!

這一次他派張騫再去西域,的確是為了文化交流。

嗯……最好是再多帶點兒種子啊這些大漢沒有的東西回來,還有工匠啊技術啊這些.…

劉徹覺得現在自己絕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帝王。

離開長安沒多久的張騫,也看到了仙

畫。

他心情激動,沒想到仙畫竟然給了自己這麼高的評價,流芳後世。

若不是現在大家都在休息,他可能就直接喊出發了。

唐朝。

大慈恩寺內,玄奘目露敬佩之情。

他正是以張騫作為自己的榜樣,踩著他的路,這才踏上了取經之旅。

“阿彌陀佛。”

明朝。

一個叫吳承恩的文人,看了這段後忽然興奮的一拍桌子。

“我想到了!就將玄奘法師和張騫的西域行結合起來,這個故事肯定很有趣。”再加一點神話傳說,不愁人不看。要不,就叫《西遊記》吧。

【沒法與外界交流,加上國內麵積廣闊,平原肥沃。咱們就安心耕作,成為了農耕民族。】【以農業為本。】

【大部分的農人一生都被綁在土地上。】

【種出來的糧食夠吃,自給自足,還能活得挺好。再加上國內已經很大了,內部貿易就可以滿足一切所需,也就少了去探究外界的欲望。】

【而歐洲不一樣,半島和島嶼那麼多,養成了他們對於航海的熱愛,大部分的商貿通道也是通過海運,成為了定義中的海洋民族。】

【以商業立國。】

【因為他們國土麵積大多很小,隻有通過與外界交易資源甚至是掠奪才來滿足自己文明的延續,所以他們在不斷地向外拓展。】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擴張史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英國海軍以英倫三島為核心,將自己的米字旗插遍了全世界。路小柒用紅線在世界地圖上畫出他們的殖民路線。

他們的殖民地麵積加起來有3400萬平方公裡,橫跨七大洲、四大洋。

不管什麼時候,在有米字旗的地方都能看到高升的太陽,所以也叫日不落帝國。【除了這兩者之外,三大文明還有一大,那就是遊牧文明。】

【這就更好理解了。】

【人家生活的地方就是廣豪的草原地帶,也隻能放牧啊。】

【他們逐水草而居,那時候放牧的方法也不怎麼先進,這片草地被啃禿了,那就隻能再換一片草地。就這樣不斷地遷徙。】

【所以也叫遊牧。】

>

牧民們收拾起自己的氈房和帳篷,趕著自己的牛羊,準備轉場。部落中的青壯年騎在馬上,斜挎著彎刀,守衛著這些牛羊和老弱病殘。

就連三四歲的小孩也都端坐於馬上,像模像樣。

除了牛羊之外,還有大批的馬。

當這些馬崩騰而過的時候,連大地都在震動。

【草原廣闊,特彆適合騎兵奔馳,又有馬匹,因此遊牧民族的騎兵戰鬥力一般都挺強的。遇到中原王朝強勢的時候,他們隻能依附,但是遇到中原王朝弱勢的時候,他們就會長驅直入,搶掠資源甚至是取而代之。】

【縱觀華夏的曆史,一向呈現由“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替主宰的現象。】路小柒做了一張從秦朝開始的曆代王朝更替圖。

魏晉南北朝、宋末和明末都是北方遊牧民族活動劇烈的時候。而宋末的蒙古族,和明末的滿族更是建立起了大一統的王朝。【有意思的是,因為農耕文明安穩富足,華夏文化更是有著極強的包容力,所以這些由遊牧文明

建立起來的王朝往往最後都會被同化。】

【華夏民族也是在這樣不斷的融合下逐漸形成的。】

"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海洋文明……"

所有的帝王群臣和士人們都在咀嚼這個概念,越想越覺得世情的確如此。這道理深刻但是易懂。

他們雖然還沒有見識過海洋文明,但是對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衝突卻在史書上看過多次,甚至自己還正在經曆著。

董仲舒道: "不知這遊牧文明可否改變為農耕文明?"

如果他們學會種植,豈不是就能褪去凶性,再予以教化,說不定能提早歸順於中原文明。主父偃嗤笑一聲:"既然仙畫未提起,那就說明此法不可行。還是要戰!"劉徹深有同感的點點頭。

對於這一點,明朝的人可能更有經驗,畢竟他們中的老人很多都經曆了元朝。

"他們就不會種地。"老人們提起來還頗有怨言, "好生生的土地,居然圈了去養羊養馬,真是糟蹋!"

"不過確實騎馬都很在行。"

皇宮內。

朱棣道: "

正是因為到了中原繁華之地,將祖宗們留下的東西都忘卻了,所以才敗得那麼快。"到了後麵,很多蒙古的小孩是不會騎馬的。

騎士們甚至拉不動弓。

如果說馴化,或許這也是一種馴化吧。

【當然了,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衝突還和地理氣候因素有關,留到後麵再說。】【所以,在曆史上,地理是決定文明方式的因素之一。】【說地理決定曆史也並不過分。】

【誠然,到了現代,人類有了更多的手段可以改變先天地理位置帶來的不良因素,但地理依然是關鍵的一環。】

【它還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潛力和未來發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