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江山如此多嬌 (十)(2 / 2)

該怎麼預防?

在一旁的朱楠倒是若有所思: "父皇,皇兄,有一樣東西一定要大力推廣種植,然後做好育種。"

朱棣看向他,腦子裡靈光一閃,像是想到了什麼。朱棣已經說了出來: "棉花!"民間。

老百姓也焦慮上了。

"我之前就想說,這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這冬天這麼冷可怎麼過?"

"多備點柴,多備衣服,然後再多打幾床被子,總能熬過去的。"

"你說得輕巧,哪有那麼多閒錢?"

"反正也還沒到那時候,慢慢攢嘛。"

也有聰明人想到了棉花: "之前仙畫裡的那棉花,可以做棉被也可以填到衣服裡,看著就暖和,看來咱們也得種點兒。"

現在的被子大多都是塞蘆花和楊絮,保暖性一般。聞言,大家都點頭:"你說得是,得種一點。"

隻有無憂無慮的富貴人家,不識愁滋味,還在欣羨不已: “是雪啊!這麼大的雪,肯定很好玩!"

【杭州,也曾經連續下過三天三夜的鵝毛大雪,將整個西湖都凍住了。】中年文士居住在西湖邊,早上起來發現西湖已經被白雪覆蓋,頓生雅興。

他穿上自己的綢緞棉衣以及皮毛鬥篷,徑自去了湖邊,找了小舟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麵已經結了薄冰,需要船家用竹竿先把它敲碎推開。

"這麼冷的天,也就相公您有雅興。"船家笑著對文士說道。

沒想到到了湖心亭,卻發現其中已經有兩人,正在溫酒賞雪,童子正在燒著小爐,見他來便邀請他同飲。

閒聊中,文士這才知道他們原來是金陵人,來杭州遊玩,正好遇到下雪。

回途,那位船家咋舌搖頭: “我還說相公癡,沒想到更比相公還癡的!”

各個朝代的宅邸中。

"風雅!"有文人搖頭晃腦,一臉向往:"湖心亭賞雪,這實在是太風雅了。"西湖雪景,獨立舟頭,這畫麵實乃絕景。

有人吟出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恨不得自己也在那湖心亭,可以參與如此雅事。最好大家再吟詩作對,烤上一點鹿肉,那就更美了。

但仙畫語氣一轉——

【這是明末散文家張岱寫的《湖心亭看雪》,張岱出身顯貴的書香門第,就算是不出仕,家中也有錢供養他。遇到下雪,他可以優哉遊哉的跑去看雪。】

【但,那些窮苦的百姓呢?難道也能有閒情來欣賞雪景嗎?】【他們能艱難的生存下來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四麵漏風的茅草屋和土磚房,沒有預料到忽然會冷成這樣,大家隻能待在一起抱團取暖。沒有棉服,也沒有皮毛,隻有麻衣和稻草杆。有準備的人家燒了木柴來生火取暖。

積雪覆蓋了屋頂,到了一定程度後直接壓了下來,整棟屋都被垮塌了,而這樣的事情在頻繁發生。

一棟用土磚和茅草蓋成的小屋內。母女倆正抱在一起取暖。

"娘這襖子給你穿。"看上去蒼老但實際三十不到的女人哆哆嗦嗦的想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六七歲的女兒穿。

女兒已經懂事了: “娘,我不冷。”

女人憐惜的看著自家囡囪已經有些發青的臉色: "聽話,穿上。娘是大人,扛得住。"

"等雪停了,娘再去割一點茅草來,不過得要出

太陽才好曬。"夜那麼的漫長,寒風呼號。

大雪下了好幾天。

"娘,你冷不冷?"

"可暖和了,不冷。"

女人隻覺得自己眼前看到了溫暖的火光,渾身像是沐浴在熱水中。

“囡囡,要聽話啊。”她喃喃道。

第二天一早,小女孩搖晃著她已經僵硬了的身體,嗚咽道: “娘,囡囡會聽話,娘,您醒一醒。"

【沒有合適的保暖措施,那就隻能被凍死。不能外出,也不能做工,還有可能被餓死。】

【另外,氣溫降低就影響降水,接踵而至的乾旱、冰雹、蝗災等氣象災害,又讓土地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作物整片整片的死亡。大批大批的人被餓死,或者是成為流民。】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隨著旁白的聲音響起。

仙畫中出現了乾旱到開裂的土地、見底的河床與水塘,以及漫天的飛蝗。

無數人拖家帶口離開家鄉,衣衫襤褸。

年邁的老者和弱者死在路旁,屍體一個不注意就被拖到了陰影裡。易子而食。

餓極了的人是沒有理智的,當他們到達下一個縣城和村鎮的時候,往往會發生流血衝突,然後隊伍如同滾雪球一樣逐漸擴大增加。

剛才正在感歎風雅的文士們戛然而止。

就算是心裡想著,這些泥腿子的命和我有什麼關係,但最起碼也知道此時肯定不宜說出口。裝,也得裝出個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樣子來!

民間。

善感的人已經眼含熱淚,感同身受。

有人哭道: “賊老天,是真不給人活路啊!”

"這天災呀,"走過無數風雨的老者沉重的搖頭, "老天想讓你死,有太多的辦法。"雪災,緊接著又是大旱,又是蝗災…

“而且這些災亂過後,往往就是瘟疫。”有大夫神情嚴肅的說道。

一重接一重,讓人無法招架

原本還在舍不得錢的當家主婦,這會兒毅然下定決心: “咱們今年就去做幾床新被子去,冬天都過得舒服點。"

“再給你們做兩件新衣服,也塞上那棉花,沒有棉花先塞點蘆花也行。以後拆了可以重新再填。"

不知憂愁的小孩子立刻歡呼起來。

明朝,皇宮。

朱元璋和朱棣、朱楠等都閉上了眼睛,簡直不忍再聽下去。他們的那位末世兒孫,崇禎也實在是太倒黴了吧!沒有哪一年是沒有大災的,這……這可太難了!朱元璋恍恍惚惚的想:……其實這明朝滅亡,似乎也不能完全怪他。

朱棣恍恍惚惚的想:.…這皇帝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好當的,不猝死就算是好的。還是當個王爺更好。

唯有心誌堅定的朱棣,忽然道:“父皇,去尋找美洲的隊伍要及早提上日程了。”

朱元璋一愣。

倒是對農作物比較熟悉的朱楠眼睛一亮:"對啊!之前仙畫說玉米和紅薯,還有那什麼土豆,都是不怕乾旱的!"

他敬佩的看著朱棣,四皇兄果然是當皇帝的料。好不好吃在其次,主要的是先得讓人有得吃。

朱元璋大喜過望,終於找到一條破局之路,連說三個對字:"對,對,對!"而其他朝代的帝王們,聽到那一連串的災情記載,也都麻了。漢武帝劉徹緩緩的吐出一口氣。

他暗暗的道: “還好,還好……朕在位的時候,氣候沒什麼可怕。”不然,恐怕是連他都撐不住,就更彆說那些資質平庸之主了。至於東漢末年的小冰河時期,他並不怎麼放在心上。

那東漢是不是他後世子孫的天下那還很難說呢。況且,若是他此時如此努力的改變時局,曆史都還朝著那個方向走了,那他也沒辦法了。

·

【如果這時候有一個強有力的朝廷,開始賑災,撥款撥糧,組織災區重建,指導種植,可能一切都還算好。但那會兒是明末,朝廷和官員們不添亂就不錯了。】

地方官收到了來自朝廷的賑災糧。

“開個粥棚吧。”他眉頭一皺: “糧倉裡的那些陳米也該都清掉了。還有,米不夠啊,放少點兒。"

底下的人一聽就懂了,但臉上依然露出諂

媚的笑容: “還是大人想得周到。這群泥腿子怕是餓狠了,不能一下子吃那麼飽,稀一點好。"

官員這下真覺得自己周到了,矜持的點點頭。

待底下人走了後,旁邊的師爺卻道: "大人,現在的糧價可是水漲船高啊。"

"你的意思是?"

"大寒之後必是大旱!大人,假如明年真有旱情,那這糧價恐怕還得再漲。到時候誰手中有糧,誰就能發財。錢家米行的東家今天還來邀您赴宴呢。"

師爺的話意味深長。

官員想起官倉中的糧食,也一下子就懂了: “那自然就要。”

大不了,把這些賑災糧扣下,施完這次粥就不施了嘛,或者是再稀一點……算了,那柴火還得算錢呢。

反正那些泥腿子又不知道朝廷到底撥了多少糧來。

官員打定主意後,施施然的去酒樓赴宴了。

【這樣的情況下,民眾活不下去了,隻能選擇起義。】

陝西的高迎祥,也就是李自成的舅父,聚眾起義,點燃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米脂的張獻忠攻克了成都,稱帝立國,國號大西。

天下響應者無數。

如同元末一般,明朝終究無法擺脫封建王朝的三百年魔咒。

【剛剛大抵說的是中原和南方地區。你想想,海南都冷成這樣了,那北方得有多冷啊!】【就算是習慣了寒冷的遊牧民族那也扛不住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