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陽侯府在大淵尚未建立之時,就是大富商,後讚助高祖起事,有從龍之功,便有了世襲罔替的錦陽侯爵位。
到了如今,已是王朝中期,不少一起發家的勳貴家族內部都漸漸糜爛,兒孫沒本事不說,甚至要靠典賣祖產來撐門麵。
錦陽侯府卻不同,它仍然有錢,非常有錢,家中大小主子的吃穿用度,都不是一般勳貴可比的。
便是原身,雖然隻是個在侯府借住的表小姐,但有老太君寵愛,她的待遇比之侯府小姐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她所居住的沁芳閣,是個不小的園子,僅是伺候灑掃的,就有十幾個人,除兩個貼身丫鬟外,又另有四個小丫鬟負責她閨閣中事務。
原身的奶娘當初沒跟過來,蔣老太君便撥了另一個陪嫁胡嬤嬤來管沁芳閣的事兒,這位存在感不強,也不會真的管到原身頭上,隻是有她在,侯府沒人敢怠慢了原身去。
不管是月錢,還是四季衣裳,以及平日裡的補品膳食,原身拿的都是一等份例,又有蔣老太君和老家的祖父母不時貼補,完全沒有半點寄人籬下的感覺。
崔近月到來之後,更是如魚得水,旁人看她仍舊是那副病歪歪的樣子,可實際上她內裡病痛全消,不僅覺睡得安穩,飯也吃得很香。
當然,她並不能轉變太大,也就是能比以前多吃半碗飯,喜歡上步行到彆處去,誰都沒察覺到不對,隻以為是夏天來了,她如往年一樣恢複了些精氣神,今年尤甚罷了。
除此之外,她還是每日都要喝藥,以及不時就會咳嗽幾聲,或做出精神不濟的樣子,提醒彆人她仍是個病秧子。
崔近月並不著急改變什麼,原身的兩個願望對她來說都不難,她已經想好要怎麼讓溫兆齡對她念念不忘了,她把更多的重點,都放到了不要讓外祖母失望這個要求上。
蔣老太君並不算很慈和綿軟的老太太,她是個很有手段眼光的貴女,是與老侯爺一同執掌錦陽侯府的人物,有時朝政動蕩,還需靠她與宮中太後聯係,來確保錦陽侯府不會偏離帝心。
也就是老侯爺走後,她自覺年紀也大了,這才把擔子都交到了兒子兒媳手上,偏安淩鶴堂這一隅,待孫輩們也可親不少。
所有的孫輩裡,讓蔣老太君付出最多心血的,不是將來要接任錦陽侯的溫兆齡,而是八歲才被她接來身邊撫養的原身。
原身來侯府後有好幾回病得特彆重,都是蔣老太君守在身邊親自照顧,給她遍尋名醫靈藥,硬生生把她養活到大。
蔣老太君可以說,是無條件愛著這個外孫女的。
她不需要原身有多聰明懂事,不需要原身有多漂亮可愛,隻要原身存在,她就愛她。
即使後來,原身做下諸多錯事,變得狠毒瘋癲,丟儘了她的臉麵,讓她傷心不已,她也還是放不下原身,還自責是自己錯了,後悔不該給原身念想,又讓這念想成了笑話。
這要是換個人,這老太太怕是都不想再理會,她最是不喜彆人要死要活,尤其是為了個情字。
如今那些事情都沒有發生,崔近月能感受的愛,就更純粹了。
那麼,怎樣才能讓蔣老太君對她不失望呢?
是仍然聽從蔣老太君的錯點鴛鴦,嫁給溫兆齡,從表小姐成為世子夫人嗎?
崔近月不這麼覺得。
蔣老太君在原身彌留之際,非常後悔自己曾非要把外孫女和孫子湊成一對,當然,她後悔的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後悔讓外孫女因此生了心魔,以致於害人害己。
崔近月想,她最希望的,應該是外孫女能好好活著。
至於尋個如意郎君,再生個孝順孩子,那都是附加選項了。
原身隻要活著,蔣老太君就愛她,而她好好活,活得比所有人都自在快樂,蔣老太君就不可能失望。
這段時間她都沒有再發病請大夫,蔣老太君就眼看著舒心不少,至少如今老太太心裡,沒有比她活著更重要的事了。
想明白了,崔近月也就不多糾結了,反正不管怎麼樣,她會努力完成交易,也會認真對待新的人生。
崔近月這段時間都沒再生病,雖然仍蒼白脆弱,但已經沒有那種病入肺腑之感了,蔣老太君日日都要過問她身體,自然發現了這點變化。
她吃的藥和補品還是如往常一般,並沒有什麼改變,蔣老太君一想,那就是菩薩顯靈庇佑了。
老太太一有這個念頭,就要去大相國寺燒香,求佛祖菩薩們繼續保佑她的乖乖外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