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先拿起考題開始看,第一場要做的題目有七道,其中四書題三道,五經題四道。[注]
這三道四書題是全部考生都一樣的,而四道五經題是讓考生從二十道題目裡選擇四道作答。[注]
黎錦先把題目都掃一遍,挑出一些既能展現自己才學,又不會觸及高位者利益的題目。
當時他還在跟萬雲互相修改策論的時候,兩人就討論過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
比如當心皇帝熬死了兄長,五十多歲才登基,而不是把皇位讓給年輕的皇子們,這個做法的利弊。
這種事情當然不能寫在答卷上,當時黎錦和萬雲練習過類似的題目後,都會立即燒掉,以免被人拿到了把柄。
所以,黎錦挑了挑,選擇了幾篇時政相關的題目,雖然出題角度較為新穎,但黎錦也都把這些東西爛熟於心,一看到題目就知道該列出什麼點。
反而是三道四書題,有一道出的極為奇怪。
題目隻有一個字,‘二’。
這簡直比之前院試的截搭題還要更加碎片,他甚至連一句完整的話,一個詞都不算,隻是一個字‘二’。
黎錦想了想,《論語》中出現二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周監於二代’、‘賜也聞一以知二’、‘於斯二者何先’……
但這道題隻有一個簡單的‘二’,恐怕不是出自一句話中,而是特殊被列出來的‘二’。
黎錦開始在心中默背四書文,把出現‘二’的句子都寫下來。
畢竟這才是他第一日考試,若是現在把這道題跳過了,後麵答完了所有題目,這道題估計也隻能放棄了。
黎錦還記得自己上輩子年幼的時候,老師們教做題都是說‘遇到了不會的先空著,寫完了後麵的再說’,但每每到了最後,那道難題就被空著了。
當初是為了考試中可以拿到更多的分數,那麼做姑且算是權宜之計。
但現在,一共隻有七道題,在其他六道題已經有思路的情況下,黎錦還是想先把這道題理出思路,要不然真到了後麵兩日,他很可能就想不出這道題該怎麼解答了。
這麼一列舉,時間就過得飛快,黎錦第一張素紙幾乎要列滿了,才列到他想要的結果——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中寫,哀公問於有若……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次黎錦不再猶豫,確認此次考題中的‘二’就是出自這一句,因為整篇四書中,隻有這裡的‘二’是獨立斷句的。
找到了題目的出處,之後的解答就很順風順水。
等到中午那會兒,天氣熱了起來,黎錦已經寫好了兩篇八股初稿,他把自己寫好的放在一邊,其餘的草稿堆在一起。
這時候,黎錦也有些餓了,他拿出自己準備的小號鐵鍋,找門外的侍衛要了一鍋水,把炭火分出來三分之二,然後把剩下的升起火,把帶來的乾麵餅放進去。
畢竟得在這裡呆三天,朝廷也準許考生帶鍋自己煮飯。
雖然可以自己煮,但隻有一盆炭火,用完不補,煮粥什麼太浪費時間,又消耗炭火。
考試前也不知道這炭火分量多少、能燒多久,黎錦決定還是保險一點,帶一些容易煮的東西。
這乾麵餅其實就是把麵疙瘩壓成片,然後再切成條,晾乾後做成的。
秋闈前很多店麵都在賣,黎錦也就隨大流的買了些。
但是他也帶了些土豆和大白菜,土豆可以在他煮湯的時候就放在炭盆裡烤,烤熟了就用來當晚飯。
大白菜就直接下在湯裡,等鍋的熱度涼下去,直接端著鍋吃。
沒辦法,秋闈要求每人隻能攜帶一個盛飯的炊具,帶了鍋就不能帶碗。
黎錦掐著時間算了算,燒水和煮麵一共用了大概二十分鐘,盆裡的炭火已經發灰,顯然是被用的差不多了。
他想,幸好自己提前分了多一半出來,也幸好自己沒有帶米來,要不然最後一天隻能吃冷水。
吃冷飯倒是沒什麼問題,但冷水的話,還是很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後麵還有兩場、六天,身體一定得撐住。
吃完飯,日頭太大,門板上縫隙也多,頭頂的茅草篷更是吸熱,黎錦滿頭都是汗。有些昏昏欲睡。
他這段時間沒去寫策論,而是謄抄了早上寫好的兩份答案。
幸好氣候炎熱並不影響握筆,再加上黎錦之前跟龐老練習的時候,寒冬酷暑他都撐下去了。
當時黎錦就在想,若是再把他放到當時縣試、院試的情況下,可就不會出現手僵硬不敢輕易落筆的情況了。
黎錦如今的書法已經無限趨近於館閣體,在這個時代,暫時並沒有館閣體出現,當初龐老見了黎錦的楷書,都忍不住稱讚兩句——
“漂亮,整齊,又不失風骨。”
規矩、有風骨卻不凸顯銳氣,這大概是上位者最喜歡的了。
作者有話要說: 【二更】
【立個falg,明早十點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