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洪於,市場部總監]
笑語旋即被掌聲淹沒,學校請來的各界人士都具有當段子手的潛力。
於洪偉把工牌塞回口袋,不緊不慢道:“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回學校後我陷入了深度自閉中,期間隨便考了幾個證書,想著萬一以後找工作沒人要還能靠掛牌混口飯吃。”
“第二份工作是投資性質的,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被外派到了那個讓我傷心又流淚的公司,不湊巧見到了該死的主任。”
“我開始接觸到保險的另一麵,這顛覆了已有的認知。”
“又要引進兩個新概念,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兩者都是保險中介,但在定義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簡單點來說,保險經紀人比保險代理人更高級,保險代理人就是我先前所從事的坑爹工作,網上的各種負麵信息輿論,大多也跟保險代理人脫不了乾係。”
“我腦子裡又蹦出了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要以勝利者的姿態奏響凱歌,踢著六親不認的正步,給那些小瞧我的家夥們一點顏色看看。”
“於是我開始深度學習《保險法》,期間又被師兄坑去考了個莫名其妙的司法證和cpa,然後我就成為了一名同時具備法律會計保險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從此踏上陽光大道。”
“學習雖好,但更要學以致用,我特地在原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就職,隻為了有朝一日能見他大廈將傾,儘管這裡也有一大堆正能量滿滿的主任。”
“研究新政策,及時調整險種賠率,探索更多市場化的選擇搭配,這些是我每天工作的日常,顯然已經超出了經紀人的業務範疇。”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我有那麼雕,對手下刻薄傲慢的主任排隊請我吃飯,向我打探最新的行情,上邊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第一個想到聯係的人也是我。”
“如今的我基本脫離了具體業務操作,隻負責宏觀架構上的布局,未來的保險業將會越來越正規化,還請各位拭目以待。”
“老師,我有個困惑。”
提問的依然是女同學,教室裡的男生比較內斂,有什麼不懂的隻會私底下交流,很少當麵指出。
“請說。”於洪偉兩手撐在台麵上。
“早期的保險業由於很多壽險仍在存繳期,償還壓力小,請問你們是如何在償還期到來時降低風險平穩度過的。”
於洪偉認真聽完,答道:“這個問題相當有技術含量,我國的保險業是在21世紀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最初的壽險繳納主力人群是在30歲-35歲左右,對應的償還期應當在30年代左右來臨。”
“以我所在的保險公司為例,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在12%-25%左右,足以應付未來可能存在的償還風險。”
於洪偉圍繞投資收益具體展開,大體上是說現在的錢拿去投資,未來能賺到足夠的本息。
王旭對陳博說:“他忘了提,30年代由於貿易對抗日益加劇,彙率波動劇烈,紙幣連續貶值,保險行業蹭了不少補貼扶持才挺過來。”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