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讓我們有請第二位熱心觀眾的來信。”陳博戲癮犯了,拆信封前還要裝腔作勢的激昂陳詞,像是主持頒獎晚會的嘉賓。
一對父母經過幾年打拚落戶城區,本想在小區旁邊給子女找個學校入讀,可校方表示錄取名額需要花錢購買,實際支出遠超家庭收入。
陳博本以為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可看到後麵還有一長串,便耐著性子繼續往下翻閱。
父母認為是高科技產業園搬遷至附近推動了教育資源水漲船高,要求行政機關向高收入人群征收基礎設施平衡稅稅,以此來滿足那些長期生活於此卻被迫支付高昂生活成本的中低收入人群。
信裡還牽涉到很多專業術語,例如基礎設施平衡稅,是指管理部門為了滿足高收入人群需求而專門興建的基礎設施,但其成本全被分攤到了全部人頭上,等於有一部分人沒享受權益卻承擔了不必要的支出,需要額外對他們進行補償。
通讀完整篇內容陳博花了20分鐘,最後也沒搞懂對方究竟想要什麼。
“他們是想讓我把轄區內的高科技產業園搬出去?還是征那個花裡胡哨的稅?”陳博讓王旭也幫忙瞧瞧重點。
王旭搖搖頭,“不不不,他們隻是想讓你解決子女的教育問題,你知道開窗理論嗎?”
一聽是魯迅先生的著論,陳博恍然大悟,這對父母先是提了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好讓人退而求其次,以免顯得自己過於無能。
“為什麼上學資格要花錢買?當時我們是人人都能讀。”陳博感到不解。
“是人人都能讀啊,能讀的人家看不上而已。”王旭看學校名就知道大致是怎麼一回事。
“哦,我也懂了。”
陳博嚼了嚼舌根,又借助市政通找到了那對父母住所方圓十裡內的小學,公立的有三所,私立的有兩所,對方想入讀的正式其中一所入場券20萬,學費每年3萬的貴族中學。
“公立的一年才6000塊,師資差距有那麼大麼?”
雖說上麵有詳細的在編教師信息,可光看一堆教書十幾年,得獎無數的名頭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看成材率就知道了,差了30%呢。”王旭提到個最直觀的指標。
“差那麼多?”陳博瞪大了眼珠子,最新版的數據顯示差了37%。
王旭道出真相,“生源質量就差一大截,好苗子是私立先挑,人家不要家裡讀不起的才去公立。”
“這樣做公平麼?”陳博在飛速瀏覽就讀子女家長的登記信息,發現私立學校父母的薪資普遍是公立學校父母的2倍以上。
王旭稍加思索道:“站在市場化的角度來說,挺公平的,考試考不過,錢沒人家給的多,去讀公立也湊合。”
“這個問題有點棘手啊,先放一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