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晏然在桂宮一直住到了秋天。
如今暑氣已經沒盛夏時那麼重,太學那邊上了折子,打算征召工匠來修繕房屋,至於原來居住在此的學生,就暫時遷到京郊,安置在空閒的皇家彆苑當中。
厲帝末年,太學生不過千餘人,如今已經變成了原來的五倍。
他們集體趕來京郊,入住到思帝時期修建的舊苑當中,此地原本名叫賞秋宮,因為年歲日久,逐漸荒廢,溫晏然有一回騎馬路過的時候,十分好奇地進來轉了一圈,發現庭中的野草已經比人還高,甚至有黔首在這裡摘取野菜,乾脆將之更名為采藿宮,並讓少府簡單維護了一番。
大周的殿宇走的都是朗闊路線,占地麵積大,如今正好騰出來,給太學生住。
采藿宮內有空餘房屋近八百間,讓他們七八人一間,湊合著擠擠,也就足夠居住了。
一位太學生:“從外麵看,果然是有些年頭了。”
另一人道:“據說那些損壞嚴重的地方,已經被新翻修過,也不知是否結實。”
他們試著伸手敲擊,隻覺聲音沉悶,所觸之物,仿佛是一大塊堅硬的巨石。
一個背著書箱的年輕人將東西放下,道:“我問過此地的采藿丞,說是苑中的新牆壁,都是用水泥糊的。”
——自從建平的城牆被新建後,水泥已經逐漸為人所知。
太學生們議論幾番,半是新奇,半是失望。
以讀書人的品味而言,采藿宮固然不難看,也說不上多麼美觀。
“咱們這裡的屋子是舊殿加固的,後麵還有一排,據說是年初新建的,不若過去瞧瞧?”
太學生們在采藿宮內四處閒逛,最終意識到,不止原來的舊殿缺乏裝飾,新建的那些房屋也同樣質樸。
據說工匠們按照以前的方法,在建造屋子前,先搭建房屋骨架,又因為水泥加砂礫跟碎石本身就足夠堅硬,不容易散架,他們開始考慮使用竹子來替代木材——若是將施工步驟詳細寫下來的話,大約能讓當今天子感慨一句,原來竹筋混凝土也是古人的智慧?
學生們更換地方讀書,太學中的博士自然得跟著轉移教學地點。
盧中茂年紀大了,不想挪動,便告了假,待在家中休養,所以來的多是青年跟中年博士,比如褚歲,以及出身青州陳氏的陳至。
秋高氣爽,正適合外出遊玩,博士們索性帶著太學生到周圍賞一賞秋景。
如今田中的莊稼已經被收獲得差不多,在此刈麥的農人不剩幾個,太學生們乾脆就地盤膝而坐,以農田為題,吟詩作賦,感慨民生之艱。
褚歲:“你們既然覺得民生艱難,不若親自下地勞作一番,當能更有所得。”
她是太學博士,如今開口建議,做學生的不好推辭,隻能脫了外頭的袍子下地,褚歲也以身作則,拿起鐮刀一塊割麥子。
太學對學生有著服飾上的規定,那些年輕人單看表麵,差彆並不大,但一旦下地勞作後,就立刻顯出了差距。
其中動作最嫻熟的,大多是寒門跟士族出身的人,但最廢物的那些,同樣也多是士族出身。
褚歲見狀,覺得難怪皇帝在選拔官吏之前,一定非要讓這些人通過擢才試的篩選,實在是世風日下,名門望族中的廢物一代多過一代。
割了一個時辰麥子後,褚歲便讓學生們休息,一個太學生直接坐倒,用袖子扇風,然後猛地灌了幾大口水,緩了會才道:“早知民生艱苦,卻不想居然艱苦至此!”
太學生們議論紛紛,忍不住又談起了穀賤傷農的事情。
褚歲道:“既然心有猶疑,你們自去本地農家詢問就是。”
一個穿著麻布衣服的清貧士族起身,先向褚歲行了一禮,然後找了一位在田邊編筐的老人詢問。
因為那些太學生們也割了一個時辰麥子的緣故,本地農戶對他們倒沒太多畏懼心裡,兩人順利地攀談了起來。
“今年穀價下跌,不知鄉長家中是否有所損傷?”
老農驚異:“怎麼會有所損傷?”轉念一想,依稀明白了對方話中的意思,笑道,“糧價固然下跌,鹽價也下跌了不少,一戶人家當真需要用麥子去換的,不過粗鹽或者陶器而已,如今能吃飽飯,也能吃上鹽,比起前些年,已經不知好了多少,縱然市價降了,又能妨礙到我們什麼!”
太學生躬身一禮:“多謝鄉長解惑。”
這個年代,物品的流通率其實很低,大部分隻是一鄉一地之人彼此間互相交換而已,每年收獲的莊稼,除掉需要作為賦稅上交的那些,自家留用的那些,還有用來交換日用品的那些,根本不剩多少。
有人不解:“既然是農家,難道不用買耕田之器?”
老農搖頭:“耕田之器,怎會年年都要去買,像我手邊那把割刀,就是從祖母手中傳過來的,年年送去打磨而已。”
直到此時,褚歲才開口:“其實這些道理,天子明白,朝中公卿同樣明白,今日帶你們過來看,就是希望你們也早日明白。”
太學生們齊齊站起,向老師一禮,口稱受教。
——他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雖然容易走進誤區,但也同樣很容易從中走出來。
到了晚間,趕回采藿宮開火已經來不及,太學生們索性就在此地,跟農人們一道用了晚飯。
農家的飯多是用麥子跟豆子煮的,而且他們舂出來的米並不如太學那邊的細致,穀殼比較多,導致學生們拿到飯後,個個都吃得格外斯文,不過令他們驚訝的是,桌上居然有肉。
這不是農家自己養的家禽,而是從邊上的山林中捕獲的雉雞,還有從湖泊中撈到的各色河魚。
本地距離采藿宮不遠,周邊的湖泊山林多是皇家產業,早在先帝一朝,曾下了禁令,不許百姓隨意進出,還是前兩年間,散騎常侍池儀跟張絡上了折子,希望天子遵循舊例,每年把皇家林苑湖泊開放幾個月,允許百姓進去狩獵捕撈,隻要每次帶出來的獵物不超過一定重量,便無須繳納稅賦。
太學生們漸漸意識到,在農人眼中,那些內官的名聲居然不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