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 有的人還在屋裡睡著!既不起床做飯,也不帶孩子,整天光吃飯不乾活,怎麼有臉活著!”
一陣尖銳的叫罵聲, 吵醒了白沉音。
白沉音睜開眼, 入目是一片茅草屋頂。
又是古代嗎?
白沉音不理會外麵的叫罵聲,連忙接受原主的記憶和劇情。
。。。。。。。。。
原來不是古代文, 而是年代文。
如今是建國六十年代, 原主名叫白沉音, 父母早已去世, 她也已經五十來歲,有了三個孫子, 兩個外孫女。
原主年紀輕輕時丈夫去世,隻留下女兒季紅霞, 後來帶著女兒嫁進了張家做後娘。
張家本就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娶她進門時,就明說娶她就為照顧孩子, 為了防止她有了自己的孩子, 對前麵的孩子不好,所以不會和她生孩子。
原主本就有一個女兒,為了吃飯才再嫁, 不生也沒關係。
她嫁過來後勤勤懇懇的照顧孩子,可偏偏她漸漸忘記了本心是為了撫養女兒長大。
人們本就對後媽有偏見, 何況是帶了個拖油瓶,原主為了讓大家少說閒話,也為了老有所依,對繼子繼女掏心掏肺, 苦了自己和女兒也要讓繼子女高興。
張家人嫌棄季紅霞脫油瓶吃的多,原主背地裡就讓女兒少吃,尤其是看到張家孩子吃好吃的,女兒露出一臉饞樣的時候,原主就會將她拖過去一頓打,叫她再也不敢多瞧一眼。
家裡的瑣事,季紅霞從四五歲就開始做,就算剛忙完,但隻要閒下來,張家就要指桑罵槐說她好吃懶惰。
原主一開始還心疼女兒,為她辯解幾句,然後跟著被罵,叫她滾。
原主思想封建,覺得自己本身再嫁已經叫人說閒話了,若是被趕走,還能有活路?
沒辦法,原主隻能叫小小的季紅霞不停的乾活,一刻不得閒。
用的久了,眾人習以為常,就連原主這個母親,也不再對女兒憐惜。
原主女兒還小,哪懂這些東西,隻知道張家人嫌棄她不是親生的,多吃口飯都不給她好臉色。
媽媽也對她讓要聽話懂事,少吃多乾活,因此養的她從小逆來順受的性子,成為苦情劇女主一樣的人。
可惜這劇本是福運團寵,原主女兒這個悲情女配自然等不到被所有人認同的結局,反而最終被逼上末路。
季紅霞在乾活,繼姐在玩耍,繼姐吃好吃的,繼姐買新衣服,季紅霞撿繼姐的舊衣服,在廚房吃剩飯剩菜。
季紅霞隻要看向繼姐,眼裡總會冒出羨慕的光芒。
原主有時會安慰她,繼姐好吃懶做,以後嫁到婆家日子不會好過;她的小紅霞這麼勤快,以後會一輩子幸福,被所有人尊重。
小紅霞信以為真,隻能將希望寄托在長大後嫁人。
可現實往往並不是好人一定有好結果,勤快人一定會收獲。
長大後,繼姐被張父選了個好人家嫁了,還有陪嫁;輪到季紅霞的時候,卻要被嫁給年長十歲愛喝酒打人的二婚老男人為繼弟換彩禮。
季紅霞第一次反抗,哭著問母親,為什麼她勤快了這麼多年,卻得到這結果。
原主也心疼女兒,可她不能為女兒做主,不然一定會同時得罪張父和繼子。
原主十幾年下來,被張家洗腦,投入了太多的成本,早就將繼子當做自己的親兒子,指望她養老。
於是原主不僅沒有為女兒出頭,反而勸她認命,不然不管嫁給誰,沒有娘家兄弟做靠山,會被婆家欺負。
季紅霞覺得這不對,可這正是大家千百年來所認同的真理,她不知道怎麼反駁,哭著跑了出去,一時想不開,直接跳了河。
的虧有路過的青年瞧見河裡有人掙紮,連忙跳下去救了她。
原主得知女兒跳河,先是一驚,心中正後悔之前不該那麼對女兒,轉頭又聽說女兒被救了,心頭頓時湧上無儘怒火。
再聽有認識的人說救下女兒的青年名叫馬冬青,是個工人,家庭條件很好,還單身,原主心頭一熱,打定主意要將女兒甩給他,一舉兩得。
到了那兒,有多舌的婦人說季紅霞被青年親了嘴渡氣,問原主怎麼辦。
怎麼辦?正如了原主的意。
原主上去就打了季紅霞,說她不要臉,被彆的男人壞了清白,如今真要臉,就該再跳河去死。
季紅霞隻是個小年輕,哪知道原主是故意激青年,被母親在這麼多人麵前辱罵,她忽的爬起來,再次跳河。
還是青年下河將她救了回來。
見到這麼不講理的原主,青年也沒法子,總不能叫姑娘真被逼死了,隻好叫道自己娶季紅霞。
馬家沒想到兒子送東西給鄉下的大姨,回來的時候還帶著個媳婦。
馬冬青一表人才,已經十九歲還沒對象,那是馬母太挑剔。在馬母看來,就是配公主也配得上,那麼多好姑娘要嫁她兒子,怎麼就輪到了鄉下的村姑!
雖然馬母也不是正兒八經的城裡人,但她家離縣城近,丈夫孩子都是工人,眼光高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