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文水村的村民,看著少年身上那精細的布料,和時尚的打扮,隻當自己救了個有錢的城裡人。把人送到衛生所就沒管了,繼續回去乾活。
反正有村裡的赤腳大夫在,他們繼續杵著也乾不了什麼事,便散了。衛生所的赤腳大夫,就是那戴著老花鏡的老頭,見了殷明麓就笑道“怎麼又是你這隻小皮猴,上次是你落水裡,現在輪你做英雄了,曉得給人吹氣兒,真是了不起。”
“你膝蓋流血了,彆動,我給你洗洗,咱再塗點藥水就好了。”殷玉娥這個姐都沒發現的地方,眼神不好的老大夫都注意到了,連忙從櫃子裡取出一瓶藥水,在給少年臉上的傷治完後,換了塊新棉花,給殷明麓的膝蓋塗了點藥。
老大夫一邊塗藥,一邊豎起大拇指誇讚。
小家夥被誇得小臉微紅,害羞得嘿嘿一笑,這年頭的人最愛宣揚要做好人做好事,被誇做熱心腸、小英雄,無異於最高的人品讚美。
少年也笑了笑,這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眼前這孩子前不久才落過水,被村裡人救過,於是關鍵時候會一兩手急救,這也說得過去。這側麵更說明了,他的救命恩人是眼前這個跟他有過共同遭遇的孩子,而不是謊稱自己會急救的少女。
他不知道的是,殷玉娥確實會急救,因為她有後世二三十年的經驗,而且後世那電視劇鋪天蓋地就喜歡播男女主溺水人工呼吸,於是她沒救過人但好歹也學了一手,甚至比隻會吹氣的農村人要專業。但這個年代,還是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一個沒見過什麼世麵的農村女孩怎麼會急救,甚至去給陌生男人吹氣呢,這就得打個問號了。
本來將人送到衛生所,接下來就是大夫的事情了,他們可以退下了,但殷玉娥不想走,嘴上說著“哎呀送佛送到西,好事得做到底”,屁股就始終粘在衛生所的椅子上,輕易不肯走。
她不想走,殷明麓可想走了。沈秋宜隔著田坎給他喊話,遠遠地衝他招手道“小寶,該回家吃飯了!”
“好!”殷明麓手縮成小喇叭,大聲回道,走了幾步,突然想起少年,轉頭回道“那這位哥哥你要好好照顧自己,我走了啊!”
說著,把自己的小草帽帶上,在下巴處係了個結,又重新走到陽光下。
不知道為什麼,這年紀尚小的孩子離開時的帥氣背影,像極了江湖電影中那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俠客,救助了路邊孤苦的女子後,一點廢話也不多說,便腳步輕點竹竿,瀟灑離去。
讓少年心頭劃過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身體的勞累也湧了上來。
尤其是那可愛的孩子,見到熟悉的家人後,那熱情的小手下意識就往對方手心裡塞,一邊同家人黏糊糊地牽手,一邊蹦蹦跳跳地往家裡走。小小的俠客,身上有了家的煙火氣息。
就這樣漸漸遠去,似乎再也不回來了。
殷玉娥倒是很開心這個礙事的堂弟走了,滾回家吃飯了,她正好能借此跟少年聊天,討個好近乎。結果她還沒多說幾句,殷明麓又回來了,那小手裡還拎著一個蓋著白布的籃子。
似乎是沒想到這孩子去又複回,少年詫異地從床上支起身子,再也聽不進少女的話,全程保持著有些驚喜的狀態,看那孩子身影搖搖晃晃地把籃子放在桌上,然後白布掀開,透出裡麵一股熱氣,還有一種熟悉的飯菜香味。
沒等他出手,對方動作就麻溜地把布攤開,然後從籃子裡拿出三四碗白米飯,還有幾雙筷子,最後才是幾盆家常菜,居然還有一罐醬料。
一看就知道是他準備的,這孩子真是善良又心思體貼。
少年本來已經平複的心,又重新蕩起幾絲漣漪,溫柔的眼神充滿感激,他真誠地笑道“謝謝你,小寶。”
小寶這名字真好聽,小小的、珍稀的寶貝,眼前這孩子果然配得上。少年不知道,在這個念頭你往村子裡喊一聲小寶,田邊上走的十個孩子起碼有五六個會回頭,剩下沒回頭的肯定是叫虎子、狗蛋、狗剩等等。
殷明麓可不知道對方竟然如此感謝他,他把一碗盛得最滿的米飯,並著一雙筷子,交到少年手裡,熱心道“快吃吧哥哥,落水到現在你肯定餓了,不夠的話,籃子裡還有。”
“你跟我一起吃嗎?”捧著那瓷碗,少年眼神閃過輕微的光芒,好似希冀。
“嗯!等你吃完了,我還得把碗帶回去洗呢。”這日頭那麼曬,他可不想等會兒再來一次,太折騰了。
所以他沒走,也端著個稍小點的瓷碗兒,也沒招呼殷玉娥自己去端自己的份,徑直坐在板凳上吃了起來。小筷子動得極其歡快,明明小小一孩子,卻能吃一海碗。
眼看著這孩子一來,又把少年的注意力轉移開了,殷玉娥一口鬱氣悶在胸中,拿起筷子,也根本沒有吃飯的心思,隻想著少年的視線重新落回自己身上,她隻好借機,皺眉斥道“小寶你怎麼回事?沒看到傅小先生需要補充身體營養嗎,怎麼端來的儘是一些剩菜,這也太寒酸了。”
其中就有一道這些天經常做和吃的魚,殷家吃不完的菜往往不舍得倒了,往往會放在陰涼的櫥櫃裡,第二天熱熱繼續吃,省得餿了。畢竟這年頭,大家剛從苦日子裡熬出頭來,有吃的都格外珍惜。原主的媽沈秋宜,有時候把自己那份魚肉吃完了後,都舍不得把魚骨頭丟了,多舔了幾下後,才丟給院子外的野貓吃。
哪像殷玉娥,自己大魚大肉吃膩了,便開始以後來的眼光要求節儉的現在了。這年頭,村裡人有的吃,不餓死就不錯了。
而且他們家本來也不是什麼多富貴的人家,殷玉娥還指望他門家能拿出什麼大魚大肉不成?說得殷家拿出這些菜招待客人就是不禮貌、不尊重人似的。殷玉娥簡直是再次胳膊往外拐,每次拆娘家的台都如此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