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禍國殃民(2 / 2)

他們關心的並不是彈劾會不會有利於國計民生,糾察是不是有利於延續國運、匡扶正義。

他們隻是追求一“罵”成名天下知,最好能夠因“罵”而身死,則可以萬古流芳,成就保質期、收益期更長的名聲。

更為陰暗的動機是,言官的將“罵”這種輿論監督手段當作政治鬥爭、勢力博弈的武器。

通過無限製攻擊提高整個言官群體的政治分量、社會影響,進而維護群體勢力的擴張。

這是不是貪?如果要以對名氣這個無形資產作為評判貪官的指標,估計明朝會有很多言官名列榜單。

言官們都是文官,文人就該文質彬彬、斯文儒雅。

但明朝言官的“凶”超越了人們對文人的人格設定。

當權者當然要罵,當權者在野之後還要罵,甚至死了之後繼續罵。

估計他們所追求的效果就是罵倒、罵死、罵臭,罵到身敗名裂,罵到死無葬身之地,罵到遺臭萬年。

雒於仁之外,還有很多言官前赴後繼、絡繹不絕。

對萬曆皇帝展開了無理由、無底線的,蒼蠅亂舞式、群狼撕咬式攻擊。

廷杖、詔獄、革職都不解決問題,萬般無奈之下,萬曆皇帝隻能選擇沉默、逃避。

一個本來雄心勃勃的皇帝,隻能在言官的圍殲之下成為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的“六不皇帝”,怠政30年。

一個皇帝30年不做為,也就難怪人們會得出“明實亡於萬曆”的結論了。

積極做事的大臣被罵到死,想延續國祚的皇帝被罵得裝聾作啞、龜縮不出。

罵得整個明王朝根脈儘斷、生機全無。

朱元璋打下來並且苦心營造的這個江山,焉有不亡的道理?

清軍入關以後,南明小朝廷雖說偏安一隅,但至少還有半壁江山。

手裡還有幾十萬軍隊,還不至於說是苟延殘喘,對付同樣有幾十萬軍隊的清朝,還是有一定的翻盤可能的。

到了這個地步,最是應該文武一心、萬眾齊力維係運作、養精蓄銳的時候。

可惜那幫言官們似乎是唯恐明朝不亡,依然是扛著朝綱、道德的大旗或者是刀劍,到處“殺伐”不已。

他們“殺伐”的對象不是來勢洶洶的敵人,而是在朝廷內部搞鬥爭、搞分裂、鬨內訌。

常說“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言官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攪得明朝皇帝當不好、大臣乾不了、百姓活不成,最終敗亡滅國。

但人們又很難去追究言官們的罪責。

因為語言是無形,而且其中任意一條可以致人死地的言論又都有大氣堂皇、不可辨駁的道德支撐。

而到了明朝徹底滅亡,所有希望的火種都被唾沫星子澆滅之後。

那些曾經自認是道德高尚、公理化身、正人君子的言官們又怎麼樣了呢?

估計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人迅速“順天應命”“識時務為俊傑”轉身投靠了清朝。

他們的氣節、風骨轉變之快、之大,估計他們也很難為自己解釋。

到了清朝之後,明朝言官群體因“諫”而活、除死方休的狠勁,也就從此斷了“法脈”。

因為他們麵對的這個新主子脾氣不好,敢罵就去死。

但凡那些難纏的人,欺負的多半是脾氣好的。

一旦遇上了比自己更狠的角色,他們就立馬變成了乖巧柔順的可愛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