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皮島往事(2 / 2)

“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聰,雖儘殺無悔。”

四月初八日晚,清軍開始行動。

是夜一更,清軍戰船散開,戰鬥開始。

偷襲一路按朝鮮史料說是由馬福塔指揮,但看滿清方麵的記載,馬福塔是在後壓陣的。

負責偷襲主攻的,是滿洲驍將鼇拜和準塔,以及步兵固山額真薩穆什喀。

真正一錘定音的,當是隨後跟進的步兵固山額真薩穆什喀部。

其所率的滿洲精銳加入戰局後,一舉殺至西北隅的江科萬地方。

另外一路佯攻的清軍也掛帆鼓噪而進,全麵發起進攻。

明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寡不敵眾,最終徹底失去對外圍防線的控製權。

按建奴的記載,皮島戰役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不過從朝鮮方麵的記載來看,在清軍攻破皮島後,殘餘明軍仍然堅持反抗。

明軍騎馬者千餘名,聚會於島中高峰之上,決死相戰,終不下來,至十三日儘為敗沒。

李朝實錄也記載道:“漢之敗卒,退保一山,清兵四五百人,仰而攻之,漢人殊死戰,故清兵死者甚多,大將一人,亦中丸而死矣。”

從此可知,皮島失守後,明軍仍然堅持抵抗了五天,期間還對清軍造成不小的傷亡,甚至擊殺了大將一人。

最終,皮島明軍一萬餘,儘皆戰沒。島上軍民數萬,慘遭屠殺。

總兵金日觀戰死,這沒有異議,而皮島總兵沈世魁的結局,則有不同說法。

《明史紀事本末》說“世魁即焚倉粟,攜家登舟,走石城島”。

這裡可以說是大謬了!沈世魁僅僅是把家眷送去了石城島,其本人則被擒,後不屈而死。

無論清方還是朝方史料,皆可證實。

李朝實錄中則記載更詳細“都督使其妻子乘船避去而言曰:

‘我則當死於此”可知其以死自誓矣。’”

朝鮮王更是感慨道“有逃生之路,而效死不去,中國可謂有人矣”。

沈世魁在送走妻子後又投入作戰,最終被俘虜,他寧死不降被清軍斬首。

滿清方麵的損失,則較難統計。除了前文所列出登島作戰陣亡的名單,其實還有不少。

但由於清人修史往往忌諱傷亡情況,具體的傷亡已經難以考察,隻能從各個書目中推測。

首先,清實錄記載骸骨莫能辨識的陣亡人數有40人,另外還有12名中低層軍官。

這當然是經過刪減,實際傷亡必然大於實錄所記。

第一階段滿洲八旗陣亡149人,其中護軍參領2人,牛錄章京3人,侍衛15人,護軍校1人,驍騎校1人,護軍及披甲92人,旗人8人,包衣27人。

蒙古八旗則陣亡披甲人12人。漢軍陣亡27人,其中牛錄章京1人,小拔什庫5人,披甲人21人。

三順王下漢軍陣亡72人,其中梅勒章京、甲喇章京10人,披甲人62人。以上總共260人。

但是這並非全部,因為檔子末尾還記有不寫入檔子的字樣。

所以實際損失可能遠遠大於記載。畢竟,能逼得滿清投入一個郡王以及八旗護軍精銳。

曆時足兩個月的攻防戰役,光軍官都死了數十人,清軍損失絕不會少,更不用說更弱的朝鮮軍了。

參考崇禎二年年愣額禮等人攻皮島,尚且損失千餘。崇禎十年的皮島之戰,清軍損失,恐怕更是遠超崇禎二年那次。

但無論損失如何,皮島終究是淪陷了。

明帝國也徹底失去最後一個能牽製滿清的軍鎮,從此清軍入關,再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