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崖山之後無孔家(2 / 2)

“金”是曆史上女真人建立的國家,努爾哈赤用“金”作為自己的國號,既有繼承金國事業之旨,也有團聚女真各部之義。

然而,隨著皇太極的上台,以及領土越擴越大,“金”這個年號,就嚴重製約皇太極的發展。

皇太極如果想大乾一場,就必須利用漢人,他很清楚中原漢人對於“金國”的痛恨和忌諱之情了。

畢竟,對於一個中原漢人而言,隻要一看見這個“金國”,就會想起跟其對抗的兩宋,進而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

就是導致北宋亡國的“靖康之恥”,以及那段永載史冊、膾炙人口、眾人皆知的千古名文《滿江紅·怒發衝冠》。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最後落款四個大字——還我河山!

可見,一聽到這首詞,中原漢人對後金的憎恨之情,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又怎麼可能讓漢人臣服呢?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皇太極必須更改國號了。他他認為更改“金”這個國號,是大勢所趨,必須修改。

這個時候,衍聖公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根據齊國人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裡,國家分為五個王朝,即木德王朝、火德王朝、土德王朝、金德王朝、水德王朝。

這五個王朝就跟五行一樣,是可以相互承接、相互替換的。

在這種思想中,他們認為元王朝是一個“金德王朝”。

因為這是一個騎在馬背上奪取天下的王朝,元朝人除了金戈鐵馬、濫用暴力外,什麼都不會,所以他們建立的王朝,就是一個“金德王朝”。

既然元王朝是一個“金德王朝”,根據五行相克來說,“火”克製“金”,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是“火德王朝”。

那麼,為了克製朱明的“火德王朝”,衍聖公建議皇太極把金改為清,建立一個“水德王朝”。

以皇太極的水平當然想不到這些深奧的東西,看到衍聖公的建議,頓時大喜。

於是,他取“清”這個字,建立了一個“水德王朝”,用“水克火”之法,克製大明王朝。

這就是“清”字的由來,大明的衍聖公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為了活命,怕死,怕失去榮華富貴還有孔家的地位,畢竟這次的老板是他們老祖宗嘴裡不通王化的蠻夷戎狄。誰知道他們這幫野人要不要一塊牌子?

大義什麼的老祖宗說過,但千百年下來,傳下來的隻有這一個孔字。

孔家人見慣了亡國滅種,每次不還是好好的,那些皇帝得了天下掉過頭來還是乖乖讓我做衍聖公。

但是蠻之所以為蠻,衍聖公怎麼樣?萬世師表怎麼樣?快馬彎刀,說殺了也就殺了。

聽說他們信薩滿比較多……

還是讀起來有些痛心的,那些腐儒平日袖手談心性,還知道臨事一死報君王,你孔家萬世師表儒家正宗啊,

你們家掛著萬世師表,寫出這麼個玩意,氣節不是誰都有的,臉,每個人總有。

與其說《初進表文》是孔衍直對順治皇帝敕封他的回表感謝,不如說是大難不死後的急於諂媚。

有時候會臆想,在孔廟的某麵牆的夾層裡,留著當年孔家某代衍聖公留給後代的秘傳字條,上書三個字:活下去。

其實真正的孔家正宗,在崖山之後就不存在了,後來的北孔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孔家正宗,所以才有人說崖山之後無孔家。

宋靖康二年,金兵滅宋。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政權,改號建炎。二年,在揚州詔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前往參加祀典。

孔端友及部分孔裔隨駕南渡,背負子貢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視為聖物。

其後奉旨在浙江衢州興建家廟,不再回歸曲阜,子孫世襲爵號,由南宋王朝封為衍聖公,是為南宗。六傳至第五十三代,由孔洙承襲。

金兵入主中原,建立偽齊劉豫政權,封孔端友之侄孔璠為衍聖公,及至劉豫敗滅,金熙宗仍封孔璠為衍聖公,是為北宗。

三傳至孔元措,隨今政權遷於汴京,由族兄孔元用權襲衍聖公,留曲阜主祀事。

南宗理宗寶慶元年收複山東,次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乃至蒙古兵攻占曲阜,仍以孔之全為衍聖公。

此時,蒙古、金、宋各有一位衍聖公。

元朝滅宋統一中國,憲宗元年封北宗第五十二代孫孔湞為衍聖公。

由於孔湞為孔元措之孫,但曾隨母改嫁易姓為李,再由孔元措領回撫養,被孔族上書揭發,次年被罷,未再任命新衍聖公,以致爵位虛懸。

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九年訪查孔族,擬確立衍聖公,詔當時任南宗第六代衍聖公的孔洙去京議封。

孔洙稱因本支祖塋已有五代在衢,難以棄離,而曲阜子孫守墓有功,所以願讓爵於北宗。

忽必烈讚歎不已,諭曰:

“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

封孔洙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免去衍聖公封號,但未立封北宗。

直到元成宗貞元年才封孔之全之子孔治為衍聖公,以致北宗衍聖公中斷了43年。

從性質上說,孔洙當時並非讓位,實乃辭爵,因知自己是南宋所封,故而采取了進繳“襲封衍聖公”回避是非。

為了大明真正中興,為了教學改革,為了不讓書生空談誤國,朱慈烺知道孔家非滅不可。

讓洪承疇去山東土改,就是看看他如何對待孔家,結果一年多下來,他一直被山東官紳牽著鼻子走。

洪武初年山東轄濟南、青州、東昌、濟寧、登州、萊州六府。

洪武十八年降濟寧為州,升兗州為府,仍轄六府,即濟南、兗州、東昌、青州、萊州、登州府;府屬州15個。

到現在一年多,洪承疇完成土地改革的隻有登州和萊州兩個府,其他州府基本沒有動,登萊兩府主要受神武皇帝影響比較大,又有大量駐軍。

正常情況下,這兩個地方土地改革應該最困難,但偏偏最先完成土地改革,這並非是洪承疇能力問題,而是因為登萊總兵金日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