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五章(2 / 2)

漢侯 來自遠方 6934 字 8個月前

說話間,還動手拍拍“枕頭”。

魏悅先是驚訝,很快又恢複笑容,托起趙嘉的頭,換了個坐姿,讓他枕得更舒服些。修長的手指劃過趙嘉的鬢角,輕輕擦過他的下頜,在頸側滑落,觸感輕如飛羽。

“明日出發,阿多好生歇息。”

趙嘉連日趕路,又整夜照顧魏悅,的確十分疲憊。聽著熟悉的聲音,被溫暖的氣息包裹,很快打了個哈欠,合眼睡了過去。

婢仆送上熱湯,見此情形,留下陶壺和杯盞,又迅速退出書房。

待房門合攏,魏悅垂首,指腹擦過趙嘉泛起淡青的眼底,隨後拿起一卷竹簡,儘量放輕聲音和動作,不欲將趙嘉吵醒。

元朔四年九月,魏尚入葬,魏悅趙嘉赴槐裡奔喪,趙嘉同魏氏子弟,以晚輩祭。

隔年十月,兩人回到邊地,趙嘉在雲中停留半月,方才返回朔方。

彼時,西征大軍已經還朝,天子論功行賞,眾將帥均得爵位,並有賜金。

竇良和陳蟜在戰中立下大功,歸家後,竇嬰、竇彭祖和陳午都是大感暢懷,笑得合不攏嘴。陳午和竇彭祖更在外戚和貴人跟前炫耀,提起自己的兒子,嘴角差點咧到耳根。

和旁人不同,王信早年沒少做背景當壁畫,索性任他們去炫,始終安之若素,半點不見著惱。

再者說,自己的兒子自己知道,王須雖入親軍營,到底不是統兵的材料,能立下戰功,晉身入朝,在太中大夫一職上頗有建樹,已經遠遠超出他的預期。王信沒有任何不滿,更無心同陳午竇彭祖計較。

換成幾年前,竇彭祖和陳午四處炫兒子,竇嬰絕不會幫腔,更會主動出言解圍,彆和這兩個一般見識。

如今朝堂風氣轉變,群臣比賽放飛自我,三公九卿都有走上岔路的苗頭。大環境下,竇嬰跟著一起歪,照歪斜角度,基本沒有正回來的可能。

以前的竇嬰,必然會告誡兩人慎言。

現如今,非但吃瓜看戲,還要主動加入,言辭間戳人心肝:不開心就不要強撐。哪裡不開心,快說出來,讓吾等開心一下。

幸虧被戳的是王信,要是換成其他人,早就-拔-刀和他手底下見真章。

太史令為幾人做傳,落筆時都感到稀奇。

這樣彼此拆台-插-刀,互相戳肺管,竟然沒有結成死仇,還能情誼深厚,相交莫逆,當真是不服不行。

後世人翻閱史料,對這段記載也感到費解。

在武帝朝時期,因為陳嬌之故,竇氏、陳氏應為天然盟友,按照尋常思維,和背靠王太後的王、田兩家實為政敵。

田氏兄弟-爭-權-落敗身死,田家繼而沒落,才是正常操作。

身為王太後親兄的王信,非但不與田氏合力,反而同竇陳攪合在一起,甚至越處越好?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王太後去世後,宮內陳皇後獨大,武帝非但沒有削弱椒房,對竇陳兩家實施打壓,反愈發加以重用。

這種發展,完全不符合“曆史規律”。

從漢高祖到惠帝,從文帝到景帝,外戚的下場總是莫名相似。背靠長樂椒房的外戚之家,在榮光鼎盛之後,勢必會遭到打壓。

武帝朝卻是截然不同。

自元朔年間開始,外戚、宗室和貴人子弟,隻要有才能,蒙人舉薦,必然會得到重用。包括曾被全方位打壓的薄氏,也有複起之相。

換成其他皇帝,敢這麼做,百分百是在玩火。

漢武帝則不然。

認真來講,他有底氣,也必須這麼做。

鋪開武帝登基時的地圖,對比三十年後王朝版圖,依序重繪漢軍出征的路線,能清楚看到,隨著疆域擴大,每隔一段時間,地圖上就會出現新郡和新的都護府。

按照史學家推斷,非是條件限製,帝國的統治力度存在界限,漢軍會打到哪裡,漢朝的州郡和都護府會設到哪裡,當真不好定論。

因疆域不斷擴大,急需各種人才,使得天子求賢若渴,連深山老林都過了數遍篩子,專為尋找隱居的賢士。這種背景下,懷才具德,能助朝廷開疆守土,甭管外戚宗室,都會得到重用。

反過來講,正是出於對人才的渴望,方才促成漢武朝文星薈萃,將星璀璨,軍事和外交蓬勃發展,達到驚人的地步。

後世人翻開古籍文獻,沉浸於史官文筆,無不心生感歎,對這段輝煌燦爛的曆史生出無限向往。

撬動曆史,掀起這場改變的趙嘉,隨著史料不斷發掘,無可避免會被人提及。

不過於他而言,與其關心後世評斷,想些有的沒的,不如集中注意力於當下,多想想朔方郡的建設規劃,為即將增設的胡市費些心思。這些事忙完,還有抓到的蠻人,正該好好審一審,消除所有隱患。

因他這種行事風格和態度,使得司馬遷下筆時很是為難,數易其稿。落成“正稿”之後,不想浪費自己的心血,索性將之前記錄的“傳”全都留下,藏在書房裡。

司馬家的兒孫嚴奉祖訓,不以金玉為葬。在司馬遷去世後,墓中儘為他親筆所錄的簡牘。

近兩千年後,考古學者發掘出這批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漢史做對比,多數沒有太大出入,唯獨關於趙侯嘉的記載,讓他們萬分頭疼。

史書上的記載,太史公墓中的簡牘,到底哪個為真?

這場官司一打就是數十年,學者們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隻能繼續爭吵,直至吵出個結果為止。

身處曆史中的趙嘉,絕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將在後世引起多少爭論。

從雲中返回後,趙嘉剛在太守府前下馬,尚來不及去見韓嫣,就得健仆稟報,衛青蛾率商隊西行,隊伍已經-進-入朔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