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432章忙儲存麥收過後,市場上的小麥,每斤才0.30元,就這也沒人買,集市上的成交量極少。
今年小麥大豐收,家家都吃不完的麥子,。購買小麥的,大部分是家裡孩子多的工作人員。
今年是家庭承包製的第一個年頭,人們都有存糧的習慣。家中有糧,心中不慌,除非有急用,很少有賣糧的。
現在還是計劃經濟,糧食專營,集市上允許個人買賣糧食,可是禁止個人長途大量的販運糧食,這也是造成糧食價格低的主要原因。
趁著價格低,韓屯村開始大量收購小麥,村裡每天都有上百人的外來人口,基本上都在夥房裡吃一頓午飯。
現在人的飯量大,每個人最少三個饅頭,多的吃五個。一斤麵蒸五個饅頭,每斤麥子才磨8兩麵粉,折算下來每人一斤小麥。
村裡人和外村的工人,都是用麥子換饃票。光是外來人口,每天一百斤小麥也不夠。村裡留的備用糧,根本不夠一年用的。
既然現在小麥便宜,村裡有的是庫房,韓屯就在附近村收小麥,也給附近的群眾,賣糧提供了方便。
麥收過後,最紅火的生意,竟然是賣盛糧食的缸和囤的。好多人家的小麥,都在布袋裡放著那。
布袋可是不隔老鼠,被咬個窟窿,麥子就撒到地上。用布袋臨時存放十天半月的還行,長時間可不是辦法。
缸和囤的價格猛漲,平時不到十元錢的大缸,漲到了二十元,盛糧食的大囤,也從五六元錢漲到了十元以上。
石廟村的兩個隊,跟著沾了光。他們這兩年購買韓屯的簸箕柳,存了不少粗條子,也存了好多盛糧食的大囤。
附近的村莊有知道的,就上門買囤,沒出村就把積壓的大囤都賣了出去,還收了不少訂購的押金。
隻要有條子,成年的壯勞力,一天就能編個囤。他們也實行了計件分配製,收入一半歸個人,一半是集體積累。
這種辦法,極大的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好多人家熬到夜裡十點多。婦女和老人也跟著幫忙,削條子編囤底,乾些力所能及的活計。
一個囤個人收入五元多,一天編一個,一個月能掙150多元,兩個月就是300多,比過去一年的收入都高。
不僅是囤的價格高了,簸籮、簸箕的價格也跟著漲,從前的存貨都賣了出去,他們現在顧不得給外貿局加工出口產品了,光是收了訂金的糧食囤,就夠他們編到秋收的。
都是一個村的,看到這兩個隊群眾的收入高,其他的隊的群眾眼熱了,也在自家的河灘地裡,開始插栽簸箕柳。
除去買缸買囤,麥收後的另一種現象,就是織布袋的多了。從前在生產隊,每人300多斤口糧,不知道幾次分完,即使是人口多的家庭,有三四條布袋就夠用的了。
通過今年的麥收,人們算是知道了,那家不收上千斤的麥子。特彆是河灘的村莊,人均都超過了千斤。沒有十幾條布袋,嗮糧食都耽誤功夫。
以前都是冬天紡花,春天織布。過了穀雨季節,人們就把織布機放了起來。
現在,算是農忙季節,可是大家把收起來的織布機,又搬了出來,忙著織粗布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