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製作粉條(1 / 2)

“現在的年輕人是掉福窩裡了,這麼多的被褥,現在最多讓生三個孩子,到孩子結婚不用準備鋪蓋。”

“可不是咋的,以前的地主家,也沒聽說有陪送這麼多鋪蓋的。”

悠悠發現,這個時期的人們,可真是有意思,條件好了和以前的地主家比,吃苦受罪和五八年比,生活富裕就是到了**。

轉眼進入“三九”嚴寒季節,室外溫度驟降到零度以下,粉條廠開始下粉條。

悠悠好奇心上來,趁著星期天,帶著誌高和智茹一塊去瞧稀罕。

還沒進院子,就聽到有節奏的“梆梆梆”的敲打聲,進去一看,五畝的大院子裡,二十多個人在忙活。

院子裡靠西牆搭了一溜大棚子,其餘的地方全部搭成了木架,上麵涼曬著一排排下好的粉條。

靠著南牆,砌了幾個大池子,是先前用來沉澱紅薯澱粉的。

製作粉條的大部分是男勞力,幾個婦女都是自己人,就連紅英的也在這裡幫忙,老人家主要是燒火,她一個人管著兩個灶。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兩口挨著的的特大鐵鍋,裡麵盛著多半鍋滾開的開水,灶下劈材燒的正旺。

每個鍋的旁邊都站著一位師傅,左手拿著的漏勺裡裝著粉團,右手用木槌有節奏的敲打漏勺的邊沿,發出“梆梆梆”的聲音。

旁邊放著一盆糊狀的粉團,有一個人專門負責往漏瓢裡添粉團。

動作要輕快,不能讓漏瓢裡缺粉團,但也不能過早添入,不然漏瓢過重,端漏勺的師傅受不了。

捶打粉絲成型是一種力氣活,也是技術活。下粉的師傅,半個小時就換一次班,幾個人輪換著乾,不然是吃不消的。

粉條隨著師傅的震動,緩緩地從漏空中落入滾開的鍋內。

一旁撈粉條的師傅,像炸油條撥鍋一樣,把漂上來的粉條用長筷子打撈到一邊,順著鍋沿撈到鍋台邊放著的涼水盆內。

盆裡的粉條快滿的時候,傍邊的人用手拽斷,換上彆的盛水的盆子,再把這些粉條轉入不遠處,那兩口盛滿涼水的大缸裡。

由那兩口缸邊各有一個人,他們把盆子裡的粉條整理得基本整齊後,按照一定的長度斷開,穿在一個細棍子上。

然後就放入冷水缸降溫,中間不斷擺動,直至粉絲鬆散為止。

才小心翼翼地捧著細棍,慢慢地掛在一旁早已搭好的架子上,隨著溫度的降低,晾掛的粉條慢慢的凍在一起。

有兩位婦女,把已經凍起來的粉條依次摘下來,放在編織袋上,用棒槌輕輕的捶打,粘在一起的粉條被捶開,鬆散後再掛到木架上。

看到這裡,悠悠才明白,傳統的手工漏粉,為什麼必須在“入九”以後製作,因為這個時候,才能上凍。

上凍的作用,基本就是定型。出鍋的粉條如果不凍住的話,濕粉條長時間懸掛,會因不能承受其重量而斷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