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製作粉條(2 / 2)

智茹的姥爺指揮著人製作粉團,這才是製作粉條的關鍵技術。

第一道工序是製芡糊,取少量精製的紅薯澱粉,用溫開水調成白色液狀。

然後一邊將沸水衝入澱粉中,邊摻水邊攪拌,調成麵糊,要求無粉疙瘩、不粘手、能拉絲的軟粉團。

一邊用攪拌工具朝一個方向不停地快速攪拌,使澱粉變成透明、粘稠的粉芡,成熟度達**成即可。

第二道工序是點漿水,就是在一隻較大的粗瓷盆,撒上一大把明礬,倒入開水,攪拌使其充分溶解,加入明礬後,入鍋的粉條才不至於沉入鍋底,便於打撈。

把“糊子”從壺嘴成線狀慢慢倒入容器內,同時伴以不停的攪動,使其均勻,也為了降溫。

第三道工序是躥麵子,待上麵的漿水溫度降至不燙手時,大批量的粉子就可以倒入了。

這是很關鍵的一步,這時候需要五個男子漢同時挽起袖子,圍著大盆用胳膊在裡麵不停地蠕動,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攪拌均勻。

開始粉子是黏黏的,黏在每個人的手臂上,他們用力地攪動,圍著盆半彎腰反時針轉動,邊轉邊攪,也許這樣的節奏更好用力吧。

直到粉子不再粘他們的胳膊和容器,呈很有筋骨的粘稠的糊狀為止,這道工序才算完成!

粉團揉好了,漏絲前還得先試一下,看粉團是否合適。如漏下的粉絲不粗、不細、不斷即為合適。

如下條太快,發生斷條現象,表示粉漿太稀,應摻乾澱粉再揉,使麵韌適中。

如下條困難或速度太慢,粗細又不勻,表明粉漿太乾,應再加些濕澱粉。

漏絲前調粉以一次調好為宜,這就看師傅的技術了,主要是掌握好溫度和水分。

漿水的溫度40~50c時,加入乾澱粉,與粉芡混合,攪拌搓揉,粉團溫度在30~42攝氏度為好。

這些標準可不是用溫度計量出來的,智茹的姥爺都是靠手掌握溫度,他把手伸入麵盆裡,指揮著人們兌水加麵。揉好的粉團,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

看似繁瑣的程序,師傅們做起來也很快,一口鍋一個小時一百斤的產量。

看著他們凍得通紅的胳膊和手,還有臉上不斷冒出的汗珠。悠悠頭一次覺得後世上千元的手工粉條,價格真心的不算高。

悠悠拿出微型的錄像機,把這一切都錄了下來。這視頻製作好了,放到後世的網絡上,保證能火。

今年的地瓜雖然豐收了,可是粉條廠開業的少,致使粉條的價格節節攀升。

以前人們吃粉條習慣了,傳統手工製作的紅薯粉條,好吃爽口,粉味純正,筋道耐煮,營養豐富。

和後世相比,這時的粉條絕對是零添加,增白劑、防腐劑、食品膠之類的添加劑,現在也沒有這些東西,屬純綠色食品,而且是純手工製作。

手工紅薯粉條色澤黃亮,條細,均勻,韌好,拉力足,食之柔軟爽口,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深受鄉村人的喜,特彆是冬季,蔬菜不是白菜就是蘿卜,這兩樣蔬菜的絕配就是粉條。富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