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鬨情緒(2 / 2)

二月初三,墊村台的民工就來了。這次和以往不同,民工多毛驢也多,膠輪車不見了,一色的地派車。

這次墊村台比七五年黃河大堤的複堤工程量都大,安排的民工也比那次的多。

韓屯村六十畝村台來了六百名民工,一畝村台十個民工。

灘區的宅基一般都在一丈以上,比各家的房子都高。防台比各家的宅基高出來四米多,和各家的屋頂高度差不多。

一畝的村台在原來的宅基上,就得近三千方土,十個人兩月的工期,每人每天五方土,這也是曆年的標準。

墊村台由國家黃委出資,報酬和複堤標準相同,國家提供夥食,按勞取酬。

現在家家都有地派車,每家都喂著大牲口。毛驢雖然沒有耕牛多,數量也不少。特彆是家裡有壯勞力的,比較喜歡喂毛驢,農閒能拉腳掙錢。

民工在家都自動結合好了,基本上是倆人一組,地派車加上毛驢。

地派車本來就省力,加上毛驢,倆人裝卸車都快,一天十多車還比原來輕鬆。

幾天的時間過去,勞動量就出來了,效率比預計的高了一倍多。

照這個速度,倆月的工期一個月就能完成。最高興的是灘區的群眾,夏收前三月和四月兩個月的時間,足夠建新房的。

民工也高興,他們能提前一個月回家,正好到了春種的季節。堤外的村莊和灘區不同,他們都留春地,種棉花和地瓜得澆水,必須得靠人挑。

韓屯村看他們墊的快,特意給自己村的民工,每人送了二斤豬肉改善生活。民工連著吃了兩三天的肉,都說比過年吃的都過癮。

石廟單獨墊村台的那倆生產隊聽說了,也跟著送了。彆的村土地都分開了,集體沒有積累,想送也無能為力。

可石廟村的民工,在一個村乾活,墊小村台的有肉吃,墊大村台的聞著吃不著,多少都有點情緒。

韓屯和石廟村的民工都是外縣的,離家較遠,以前根本沒聽說過韓屯村。到了這裡,可算是開了眼界。

韓屯村的現狀打破了他們對農村的認識,大夥說的最多的就是:“農村人也能開工廠,不分地也能過上好日子。”

“咱覺得這兩年過的夠好了,和人家比差的太遠了。俺做夢也沒想到,農村人還能這樣活。”

“原來咋沒聽說過有這麼個村子,要是早知道,咱們也跟著學學,說不定也能這樣活。”

“人家村裡的衛生室,比咱們公社的醫院都好,聽說看病的機子都是外國造的。”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