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胤禛“迫不得已”才用這招逼迫康熙一把。
大清國力強悍,這幾年,改良品種的水稻棉花落實入地,大清百姓安居樂業,吃得飽穿的暖。
在戈柔看來,這次的仗非打不可。
在她看來,沒有不打的理由。
國庫豐盈,糧草絕對充足,大清在這個時間點上,兵強馬壯。
上幾年大勝葛爾丹,士氣正盛。
肯定是要打的。
可是結果卻讓她有些詫異。
事實並不想她想的那樣,挑釁,康熙立即下令攻打。
其實康熙也想打,隻是他有些害怕,害怕彆人說他好戰。
如今國泰民安,打仗,受苦要命的是普通百姓。
朝堂上也有兩種聲音。
一派主張求和,派人跟沙俄談判,隻是主動的談判,並未出兵,啥不得割舍些利益。
一派主張打。
這一派主要是武將。
雙方吵鬨的厲害,康熙一時間也不好下決定,於是把成年的兒子們都叫過來,問他們的看法。
大阿哥不用說,主張打。
前太子雖然跟大阿哥不對付,但是也想打,作為前太子,他骨子裡也是有傲氣的,彆人都主動欺負到家門口了,不打還容著他們亂蹦噠不成。
三阿哥說不打。
他的想法也簡單,他更加推崇以文治國,這些年讀書讀的頗有成績,儘學會了那些掉書袋的東西。
他還引經據典洋洋灑灑說了一通,說的康熙臉都冷下來了。
三阿哥這人也有意思,康熙雖然在打和不打之間猶豫,但是不打的理由可跟三阿哥說的毛關係都沒有。
所以看三阿哥的眼神,多了幾分怒其不爭。
五阿哥也不想打,他性子本就平和,從如今百姓安居樂業上去說,這才讓康熙臉色緩了些,不那麼難看了。
七阿哥心裡覺得打不打都成,最後還是說不打。
八阿哥,他心裡更不想打,主張談判,隻是他還要跟著大阿哥走,隻能說打。
九阿哥,十阿哥,康熙壓根就沒問他們。
大阿哥,前太子,八阿哥都說打,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說不打。
三比三,打平了。
康熙最後才問戈柔。
“老四,你說這仗該不該打?”
戈柔眼神堅定:“皇阿瑪,兒臣覺得該打,如今百姓雖然安居樂業,但是他們心底未必真心認同咱們滿人的統治,皇阿瑪,咱們需要跟這天下的百姓表態,漢人稱自己是漢人,那是他們他們打心底自豪,自豪什麼?自豪自己的身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