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參務院裡的另外三個參務大臣嘛。
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表態支持。
參務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賴德輝,這人之前是羅誌學最早的幾個讀書人出身的秘書或者說幕僚之一,屬於絕對的天子心腹,基本上羅誌學說什麼他就乾什麼,羅誌學要反偽明餘孽,他都不用考慮為什麼要這麼做,直接乾就完事了。
這也是他長期穩居京畿,並成為參務大臣的關鍵原因。
賴德輝,這個人在帝國官場裡,其實名聲不顯,甚至很多中低層官員雖然知道有個參務大臣叫賴德輝,還是翰林院的掌院學士,但是對他的過往,他的詳細職權都有些模糊的。
而此人,實際上並不是老土匪出身,甚至都沒有伏牛山這麼一個早期重臣都有的標簽。
他實際上是楚軍攻克南陽府城後,才投奔過來的,此人流民出身,因為以前還是個童生,懂文識字,因此投奔過來後一直在當時的參務處裡工作。
主要工作就是輔助羅誌學處理龐大的軍政事務,後來逐漸升為參務處處長。
最後參務處被改為翰林院,他也就順勢成為了翰林院掌院學士,按照大楚帝國官製,正二品。
後來羅誌學召集重臣參讚要務,設立了參務院,他也就成為了第一批七人之一的參務大臣,加太子太師銜。
雖然此人在外界名聲不顯,基本不參與外界的事務,一年到頭都是窩在翰林院裡,但實際上他的權限非常的大!
要知道大楚帝國的翰林院裡,每一個科都是能直接對應各部的!
同時羅誌學明確規定,文四品以上,武上校以上,皆有呈遞密折之權限,任何人不得阻攔,私拆。
通過密旨製度再加上翰林院,必要時候羅誌學是能夠直接越過各部,直接以翰林院為京畿各機構,通過密旨對偌大帝國實施緊急統治。
而這一切光靠製度還不夠,必須還要有一定的武力作為保障。
這個武力自然不是說軍隊,而是特指翰林院內務調查科。
這個被外界擁有多稱呼,被稱之為翰統、翰廠、內務科的情報機構,自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承擔起來了極為重要的職責。
他們負責監控百官,提前扼殺各類可威脅到皇權的風險,是保障大楚帝國皇權體係順利運轉的匕首!
而這把匕首,就抓在掌院學士賴德輝手中!
某種程度上來說,此人的權柄,有點類似明廷裡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比如說協助皇帝處理公務的批答奏章,掌傳宣諭旨、又比如掌控情報力量的提督東廠、西廠等。
當然了,如今的大楚帝國和明廷那邊不一樣,羅誌學基本不親自批閱大量的奏折,不參與詳細事務,所以這個批答奏章的權限是沒有的。
再加上參務院的存在,所以賴德輝大體上,相當於弱化版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而這,也就不得不說一說這個參務院了。
參務院,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機構,不存在於任何官方文件上,隻存在於人們口中稱呼上。
羅誌學任命參務大臣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文件形式的聖旨,隻有口諭,並且這種口諭也不是調參務大臣入參務院擔任參務大臣,而是調其入宮參讚要務。
屬於有實無名的一種職務。
皇帝承認的時候,參務大臣就是權勢龐大,但是皇帝不承認的話,參務大臣沒有任何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各參務大臣,都有兼任一個機構一把手的原因,好歹要有個本官,不然連個領工資的地方都沒有
嗯,至少在目前來說是這樣的,至於以後會不會演變為實際性的職務,又或者出現什麼新的形勢取代參務院,這都是很難說的事。
製度嘛,都是一直在變化的,不太可能說製定了一項製度後就能夠一直順利運行下去的。
等到了環境發生了變化後,製度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至於是變壞還是變壞,那就很難說了。
至少目前來說,羅誌學覺得這種自己管理參務大臣和協辦大臣,由參務大臣分管,各協辦大臣也就是其他尚書、權重侍郎們具體負責某項事務的製度還是用著比較順手的。
至於以後,以後的事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