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通過這一番操作後,把明廷時期的南直隸,分割為直隸應天府、安廬行省、江南行省、江北行省,也就是三省一府,一定程度加大了對當地的控製力,同時又避免了某個省過於龐大。
敲定了南直隸的省區域劃分後,羅誌學還未雨綢繆,先設立了一個山東行省,為後續北伐做準備,當然了,現在連一點山東行省的地盤都沒有,因此很多機構都是虛設,已經敲定下來的山東巡撫也是讓農部右侍郎先兼任著……他要正式任山東巡撫,那還得等明年北伐順利,並且打到山東去再說。
但即便是兼職,也總算是有人了,能夠更好,更方便的進行各種準備工作,比如提前敲定各機構裡的人員,等到正式設立巡撫衙門以及各州府衙門時候,第一時間就能夠抽調適合的人員前往就職。
次日,羅誌學還在禦前參務會議裡,對省級的行政機構進行了一些細節的調整,主要是明確了各省左右參政、左右參議的職權。
而大楚帝國的行省機構,和明廷那邊不一樣,其一把手是中央派出的巡撫,品級為從二品,布政使乃是二把手,品級為正三品,然後再設立從三品的左右參政,正四品的左右參議具體分管諸多事務。
其中的左右參政和左右參議,之前的職權不夠明確,掌管諸多事務的參政,權勢不弱於布政使,但是一些沒實際事務負責的參政,連知府都不如。
同時左右參議的品級太低,隻有從四品,啥人也管不了……因為各省巡撫衙門下屬的各廳,其廳長都已經是正四品了……各府知府也是正四品。你一個從四品的參議,也沒辦法分管諸多事務了。
既然無法分管事務,那麼掛著這種協助巡撫處理事務的名頭也就不太靠譜了。
而羅誌學認為,一個蘿卜一個坑,既然有了品級,拿了俸祿肯定得做事啊,得發揮出來實際的作用啊。
最後羅誌學拍板,廢除左右參議,左右參政;增設從三品的‘參政’,每省設四或五人,位於巡撫、布政使之下,分管或農桑糧儲,或工商經濟,或科舉教化,或交通水利、或治安司法事。
如此,數個參政,布政使、巡撫,加起來大概七八個人構成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統管全省諸多行政事務。
值得注意的是,省督察院、省審判院、省稅務廳屬於獨立機構,和巡撫衙門沒啥關係……他們不歸屬巡撫管。
主要是督察院除了公訴外,主要工作就是監察百官,搞的就是反貪……審判院更不用說,審判案件的也需要高度的獨立性,所以這兩個司法機構,屬於級機構自行管轄。
稅務廳就更不用說了,人家稅務部尚書可是參務大臣……連稅務部左侍郎都是協辦大臣。
各地的稅務廳,也是級彆高的很,各省稅務廳的廳長都是正三品……也就比巡撫差一點。
而各省督察院的院長、審判院的院長,也都是正三品的品級。
一整個省的話,巡撫是最大,從二品,再過來是布政使以及四個獨立機構的負責人,都是正三品,再過來是四五個參政,從三品。
再過來是巡撫衙門下的各廳廳長、各府知府,正四品。
述正四品以的官員,也就構成了大楚帝國治下各省的主要高級官員。
至於各省除了文官外的武將,這個和文官沒啥關係,因為大楚帝國的巡撫可沒有軍事管轄權。
軍方都是自行在各省設立有守備司令部,負責征兵,構建軍民和諧關係等事務,同時也負責統轄當地的守備軍或當地長期駐防在地方的二線正規軍,負責彈壓地方。
這個長期駐防地方的二線正規軍,其實也是守備軍裡整編而來的。
大楚帝國陸軍一直都是在持續對守備軍進行改製。
畢竟守備軍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當初搞這玩意,就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大量的降兵,而不是真的指望他們能打仗……嗯,哪怕後來守備軍的確是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發揮出來的作用和大楚帝國在他們身投入的大量錢糧而言,性價格太低。
不管是羅誌學還是陸軍高層,都沒想過讓守備軍長時期存在下去。
因此大楚帝國裡的守備軍,一直都是處於動態變化當中。
不斷的接受降兵設立新的守備軍,同時又不斷的進行裁汰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