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楚軍的總兵力足夠,持續的輪換作戰不僅僅能夠減輕士兵的悲觀情緒,而且還能讓更多的部隊,尤其是一些新編部隊獲得戰鬥經驗,讓更多的軍官立下戰功。
羅誌學一聲令下之下,楚軍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換防以及輪流上山海關前線作戰的序幕。
而且輪換上前線之前,舊式甲等師順帶還會進行整編換裝,即把舊式甲等師整編為新式甲等師後再上前線。
隨著時間翻到了承順五年的秋天,大楚帝國在全國各地的國防工業布局已經初步完成。
目前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形成了以漢天府大冶工業基地,應天府當塗工業基地兩大基地為核心。
同時輔以長沙工業基地、廣州工業基地以及天津工業基地。
至於最早的襄陽工業基地,一開始規模就不大,後來主要的力量也逐步搬遷到了大冶工業基地裡,因此襄陽工業基地的規模其實很小,而且也沒有轉產燧發槍,而是繼續生產火繩槍一段時間,隨著西線戰事結束後,西北線的槍械需求沒有這麼迫切後,同時隨著燧發槍的產量持續增加,一批甲等師換裝下來的火繩槍被替換到乙等師部隊裡,因此襄陽兵工廠的火繩槍生產線乾脆全麵停了下來,為後續轉移到長安做前期準備工作。
根據大楚帝國工業部的計劃,後續襄陽兵工廠的眾多高技術人員將會調往陝西長安兵工廠,作為已經擬定籌建計劃的長安兵工廠的主要技術骨乾,並在這個過程裡完成燧發槍的轉產。
等到長安兵工廠的建設完成之後,那麼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布局就會形成兩大四中的布局。
此外還有三家獨立垂直類的兵工廠,分彆是側重大口徑陸軍用榴彈炮生產的當塗重炮廠、側重長身管重炮生產的漢天重炮廠,專門生產各類彈藥的鎮江彈藥廠。
其中的兩大四中兵工廠,每一家都會依托當地工業基地裡的配套產業,形成一個綜合性兵工廠,具備燧發槍、常規火炮、彈藥以及盔甲刀劍等冷兵器的生產。
隻不過規模大小,具體的武器生產側重點不一樣。
比如漢天兵工廠,這個兵工廠的側重點主要是陸軍用野戰炮,該工廠供應者大楚帝國陸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兩斤半、五斤、九斤這三種野戰炮。
而當塗兵工廠,則是側重於新式燧發槍的生產,該兵工廠是新式燧發槍研發出來後才設立的大型綜合兵工廠,從一開始就敲定了規模龐大的三期燧發槍生產線建設計劃,目前已經完成了兩條生產線,年產量達到八萬支,已經超過了漢天兵工廠的年產五萬支。
而等到第三期燧發槍生產線也完工之後,那麼該廠的緊急年產能將會達到十五萬支,是漢天廠的三倍之多。
遠遠超過了其他兵工廠擬定年產量不過兩三萬支的生產規模。
當然,這個產能指的是戰爭時期的加班加點,不顧成本的產能,如果等到戰爭結束以後,尤其是乾掉東擄之後,各大兵工廠的生產線將會恢複常態生產,到時候當塗兵工廠的燧發槍年產能預計會降低到五六萬支左右。
而現在嘛,戰爭還沒結束呢,楚軍還在雲貴以及東北方向用兵嗎,同時西北、四川、北方乃至內陸各地還需要頻繁的剿匪,清剿各類非法武裝等低烈度的軍事行動,最重要的是,楚軍還沒有完成新式燧發槍的全麵換裝工作。
因此各大兵工廠還在努力的擴大產能。
如此大背景下,楚軍裡的各甲等師也是陸續進入了換裝階段,畢竟現在的第六軍所屬的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都已經編練完畢,而第二十八師以及第二十九師的籌建計劃則是被暫停。
主要是隨著陸軍那邊軍費壓力有點大,再加上了陸軍現在一門心思想要對現有的甲等師進行換裝,同時想要擴大騎兵的規模,因此暫停了第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這兩個師的籌建計劃。
根據部署地區,所麵臨的任務分批次的進行整編、換裝。
主要原則就是先進行整編換裝,然後調往前線,把前線作戰的舊式甲等師替換下來。
第一批部隊,則是有目前在宣大、山西一帶的第四師、第八師、第二十師這三支部隊。
這三個師完成改變換裝後,將會調往薊遼,尤其是山海關前線,替換在山海關裡進行了長時間消耗戰的第一師、第十師、第十一師這三支部隊。
此外也會對駐防在廣東的第十三師進行整編換裝,用以參加後續的雲貴戰役,以便讓雲貴前線的部隊替換到後方進行整編換裝。
燧發槍不畏懼潮濕小雨的特點,比火繩槍要更適合在雲貴這種大山榆林地帶裡作戰使用。
不過,雲貴前線打的比較順利,除了行軍困難,補給困難外,其實也沒遭到什麼敵人的頑抗,所以雲貴前線那邊還能不能等到第十三師完成換裝調過來還是個未知數呢。
但是打仗呢,先做好準備總歸是好一些的,哪怕是打雲貴用不上,後續第十三師過去了也能夠承擔起來邊防重任。
按照陸軍的計劃,擬定在兩年內完成所有甲等師的換裝計劃,等完成甲等師的改編後,則是準備用三年時間對乙等師進行換裝,整個換裝計劃擬定持續五年以上。
五年時間,這已經算是很快了,這意味著楚軍後方的兵工廠,這五年裡每年需要生產出來至少十幾萬支的新式燧發槍呢。
根據旨意,部署在幽州城裡的第二十師,成為了第一支進行換裝的舊式甲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