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國戰(1 / 2)

承順六年五月初,遼西走廊。

寧遠中右所,這個遼西走廊的小城池,在曆儘百年風雨,曆儘明王朝,東擄人之後迎來了第三個主人:大楚帝國!

楚軍在四月底的時候就已經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此地,不過此地乃是被東擄人主動放棄的,東擄人在撤走之前,幾乎破壞了所有能夠破壞的城內設施。

至於錢糧什麼的,更是半點都沒留下,就連各種房屋建築也是能燒的就燒。

甚至就連城內的所有水井,都是被東擄人投下了腐爛的屍體而汙染。

所以楚軍雖然看似得到了一座城池,但實際上這座城池已經和廢墟沒什麼兩樣了,因為城內廢墟眾多,甚至連飲水都不好解決,因此楚軍在入城的頭幾天裡,都是在城外駐防為主。

因為清理工程比較大,同時城池本來也小,所以楚軍乾脆就沒讓大批主力入城駐防,隻是把這裡當成一個軍事堡壘進駐了幾千人。

大批的主力部隊,則是駐防在中右所南邊的荒野上,並且距離海邊比較近。

之所以把主力部署在海邊,主要還是為了能夠更加方便的得到海上補給,同時掩護海軍的運輸船隊靠岸並裝卸物資。

在遼西戰役裡,大楚帝國的後勤補給是海陸並進的方式,一方麵動員了大量民夫組建了大批的運輸團,構築了一條從天津衛到山海關,再以山海關為中轉站運往前線各地的陸地補給線。

還有一條則是直接通過海運向東,沿著海岸進行就近補給。

尤其是隨著逐步東進,楚軍主力距離後方的山海關已經遠達上百公裡後,隨著距離的拉長,陸運補給的困難逐步加大後,楚軍方麵也就加大了海運的補給力度。

目前駐防在寧遠中右所的第三集團軍直轄部隊以及第九軍、提前一步攻占了晉莊的第一騎兵軍以及近衛軍騎兵支隊,攻占了小團山堡的近衛軍之第三師、第二師之第六混成團,攻占了興水縣堡、白塔裕堡的第八軍,上述一共十餘萬大軍,其中半數補給都是依靠海運補充。

大楚帝國的眾多船隻,從後方各個沿海港口裝滿了各種物資,然後在海軍戰艦的護送下運往北方。

這些船隻,有的在山海關停靠並卸貨,而有的則是在沿途的幾個小港口卸貨,還有的則是在剛占領的寧遠中右所。

之所以不是把所有物資都一股腦運輸到寧願中右所,純粹是這些港口的物資吞吐量有限……

大楚帝國的十幾萬大軍,其物資消耗量是龐大的,後方調用的船隻也是眾多的。

但是可靠停泊卸貨的港口比較少,這些港口的吞吐量也比較有限。

在遼西走廊的一係列港口裡,其實隻有山海關那邊的港口才能夠停泊大量的船隻,因為這地方經過了楚軍長達兩年的基礎建設,楚軍的工兵部隊以及招募的青壯,不僅僅完善了山海關的各類防禦設施,更是修建起來了一座擁有眾多碼頭泊位,吊裝設施的軍事港口。

如今山海關那邊的港口碼頭,在緊急情況是是可以滿足十幾萬大軍所消耗的物資的吞吐量的。

之前的兩次寒冬時節,幽杭運河冰凍,北方大地冰封的時候,楚軍就是大規模使用海運向北方駐軍運輸補給。

儘管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總歸是能運輸。

但是除了山海關外,前線剛占領的遼西走廊的一些沿海地區,這些地方可就沒什麼大規模的港口了,有的也隻是一些原始的小港口,這些小港口停泊少量大船還行,但是彆指望能夠同時停泊大量海船了,碼頭泊位不夠……

而吊裝設施,碼頭倉庫這些配套設施就更加不足了。

哪怕第三集團軍的工兵部隊以及海軍北洋艦隊裡的工程部隊,沒日沒夜的擴充修建寧遠中右所的碼頭,但是也無法容納大楚帝國龐大的海上運輸艦隊。

因此,楚軍的海上運輸,隻能是分散到各個港口裡卸貨,然後再通過陸地轉運的方式持續運往前線。

而隨著寧遠中右所港口的緊急施工,後續這個地方將會成為大楚帝國第三集團軍以及近衛軍部隊後續行動的主要物資中轉站。

按照後勤部方麵的計劃,這個港口在半個月後,至少要承擔前線大軍一半物資的供應量。

對此,第三集團軍司令左英哲上將其實還是有些不滿,不過他也沒辦法。

陸地運輸太麻煩,需要動員的人員太多,而且速度慢,最關鍵的是還會麵臨東擄人騎兵的威脅。

雖然前頭楚軍已經在廣寧中前所擊潰了兩萬東擄騎兵……但是人家東擄人可不僅僅隻有這兩萬騎兵……

他們還有數以萬計的騎兵,並且東擄人控製的漠南蒙古裡也包含了朵顏三衛地區。

這些地區裡的蒙古騎兵,同樣能威脅到南方遼西走廊的楚軍補給線的安全。

說起這個朵顏三衛,其變化很有意思!

從朵顏三衛的變化,基本可以看出來明王朝在萬曆、天啟、泰昌、崇禎四朝數十年間的內外政策的變化。

朵顏三衛早些年,尤其是被戚繼光一頓胖揍後,基本都老老實實的選擇了臣服明王朝。

因此萬曆年間裡的中後期裡,朵顏三衛都是明王朝忠實的藩屬或者說雇傭軍。

甭管什麼名義,但是那個時候的朵顏三衛是為明王朝所用的。

等到後來東擄人崛起後,明王朝持續對朵顏三衛進行拉攏扶持,以借助他們的力量持續壓製圍剿東擄。

不過後續逐步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野心勃勃的想要統一漠南蒙古,並對眾多漠南蒙古的部隊發動征服戰爭。

在這個過程裡,眾多漠南蒙古的部落為了自保,轉投東擄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朵顏三衛的部落。

這些朵顏三衛的部落之所以背叛明王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明王朝選擇了和林丹汗合作……

早些年漠南蒙古的局勢是非常複雜的,明王朝、東擄人、林丹汗以及其他漠南蒙古的部落各方勢力攪合在一起,為著各自的利益進行了聯合,征戰。

這一時期的漠南蒙古其實是一盤散沙,東擄人非但借助不了他們的力量,反而受到他們的威脅,明王朝也能夠從中獲得林丹汗,部分朵顏三衛的力量。

但是自從十幾年前開始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麵是皇太極上台後逐步穩住了其內部局勢,並轉移了戰略方向,把主要擴張方向從遼西轉為了漠南蒙古、高麗半島,通過征戰這些地區獲得人口錢糧牲口等物資。

漠南蒙古根本扛不住皇太極的八旗大軍!

而明王朝這邊,隨著崇禎上台後,其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往的拉攏分化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強硬對外政策……

朵顏三衛的前後變化,就是這一政策的典型體現。

隨著和明王朝較好的林丹汗逐步征戰,試圖統一漠南蒙古的時候,一部分朵顏三衛的部落為了自保投奔東擄。

不過那個時候,依舊有一部分部落是選擇中立或者投向明王朝……

隻不過崇禎君臣也許是誤判,也許是自大,又或者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原因……他們竟然放棄了以往對朵顏三衛拉攏、扶持策略。

於是乎,剩下沒有投奔東擄人的朵顏三衛部落為了自保,最後也投奔東擄了。

崇禎實錄有記‘初,廣寧塞外有炒化、暖兔、貴英諸部。薊鎮三協有三十六家守門諸部。皆受賞。至是,中外迎上旨,並革其賞。諸夷已閧然。會塞外饑,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於是東邊諸部落群起颺去,清遂儘收諸部而邊事不可為矣’

彆著急,這一段話因為是東擄人編寫的正史,所以得仔細看,慢慢看。

比如‘會塞外饑,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光看這句話,你還以為明王朝很小氣,或者崇禎沒腦子,直接把朵顏三衛一腳踢到了東擄手中呢。

實際上當時朵顏三衛已經分化成很多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經投奔了東擄,還有一些被林丹汗給征服了,還有一些保持中立,再有一些則是投奔明王朝的。

明王朝在這個時期放棄朵顏三衛,實際上放棄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至於其他的朵顏三衛,早投奔東擄人去了……

但是人家東擄人可沒寫這個情況……而是惜字如金,前說三十六家,後說諸夷。

如此,當你看到‘會塞外饑,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這一段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認為是朵顏整個三十六家……實際情況下,當時隻有少量中立或偏向於明王朝的朵顏三位的部落找明王朝求援……結果被崇禎拒絕了。

這一段‘於是東邊諸部落群起颺去,清遂儘收諸部而邊事不可為矣’就更扯澹了。

咋一看,朵顏三衛是在崇禎拒絕救援朵顏三衛後,朵顏三位才投奔東擄的,但實際上早十幾年前東擄人就已經通過戰爭收複了一部分部落,又有一部分部落在林丹汗的逼迫寫投奔東擄自保……

朵顏三衛最終整體投奔東擄,很大程度是受到林丹汗試圖統一漠南蒙古的緣故,和明王朝有些關係,但是關係也沒那麼大……

說白了,明王朝末期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決定朵顏三衛的整體走向,撐死了就是沒有繼續拉攏而已。

但是不細究,光看東擄人寫的明史或崇禎實錄,你會得出朵顏三衛之所以投奔東擄,是因為崇禎太傻逼的結論……

史書,尤其是後朝編寫前朝的正史,咱們得用懷疑、辯證的態度去看,不然的話,你看到的曆史,隻是後朝想要讓你看到的前朝曆史而已。

因為你所看到的文字,不說百分百,但十有八九都是缺斤少兩的,不同的文字記錄同樣一件事,那麼你所看到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

上麵這一段東擄人編寫的崇禎實錄就是。

怎麼說呢,崇禎雖然挺傻的,但是也沒傻到程度把整個朵顏三衛直接強行塞給東擄人的程度……

就算他傻,他的臣子也不會這麼傻……

這裡頭必然有著更加複雜的深沉次原因,隻不過深究起來,足夠寫一篇幾十萬字的曆史論文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不過從這段記載裡,我們依舊可以了解到明崇禎朝時期,明王朝對朵顏三衛的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政策的變化好壞,先不去評價,隻說結果:天啟年間還作為明王朝東北屏障的朵顏三衛,在崇禎年間後,徹底從明王朝的雇傭軍變成了明王朝的敵人……

東擄人不僅僅實力大增,而且薊鎮、密雲乃至宣大等地邊地直接暴露在了東擄人的兵鋒之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