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種地,那麼官府都會給一塊可以分期付款的土地,分期付款的每年費用,和農業稅也差不多。
而這是屬於租種土地的模式,所以佃戶也不用繳納什麼農業稅。
說白了,其實這個分期付款,就等於是把農業稅變成了佃租而已,和自耕農也沒啥區彆。
不過分期付款購買官田,繳納剩餘款項之前不能轉讓而已。
整體上在遼東地區采取的土地政策,和其他地區一樣,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免費分田,也沒有說限製民眾獲得土地。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以免費分田為主,之所以搞什麼分期付款,純粹就是脫褲子放屁,因為這分期付款的錢和直接交農業稅也沒啥差彆。
畢竟現在很多地方是人少地多,尤其是保守天災人禍的北方數省以及遼東地區,昔日的大量人口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當中,帝國都愁著大量土地沒人種呢,自然不會搞什麼限製。
土地有人種了,才有農業稅或官田佃租,才能夠提高糧食供應量。
再多的糧食都是不嫌多的。
不過為了避免土地兼並,官方以租代購分田的模式是有限量的,同時在交完分期付款之前也不準許買賣。
私人土地倒是可以買賣,但是為了防止大規模地主的出現,大楚帝國的農業稅已經正式施行了階梯稅率,土地越多,農業稅率越高,土地多到一定程度後,土地的收入基本都得用來繳納農業稅。
這一條階梯農業稅政策,迫使了大量中大型地主開始通過分家來減少每戶所擁有的土地總量,以達到不超過階梯農業稅限額的標準。
這種分家看似脫褲子放屁,但是卻是有著另外一個很明顯,並且官方樂於看見的效果,那就是大家變小家,進一步動搖甚至是滅除地方豪族,大家族的勢力。
有點類似古代時期的推恩令,看似土地還是在地方藩王體係裡流轉,但是卻是讓大貴族逐步變成了小貴族,削減了地方貴族造反的能力。
所謂的豪族,靠的可不是什麼血緣紐帶,而是利益紐帶,這些大家族一旦開始分家產,土地從集體所有變成了各個小家所有,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了利益紐帶,過上一些年,大家頂多就是個親戚……
打壓地方豪族,宗族勢力隻是階梯農業稅的附帶效果,更主要的還是為了防止土地兼並,同時迫使大量的中大地主們放棄手中的土地,通過出售土地回籠資金,然後再把資金投入到工商業來。
可以說,階梯農業稅政策,是一條綜合多方麵,同時兼有防止土地兼並,打壓地方宗族,安撫並拉攏無地/少地農民,刺激工商業發展的綜合性國策。
而且這一條政策再加上早期幾年大楚帝國通過各種手段,強迫大地主們放棄土地,再加上大楚帝國付出工商業發展,已經使得了這些地主們開始把目光從土地上轉移到工商業來。
最近兩年帝國上下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各類工商業快速發展,就是得益於大量的民間地主資本開始進入。
搞工商業嘛,甭管技術先不先進,但是首先得有資金啊。
而這年頭除了官方外,有大批剩餘資金的也就是這些士紳階層了,通過引導他們把大量剩餘資金投入工商業,以刺激整個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是帝國高層的既定計劃,不會輕易變動的。
————
遼東這邊,通過實施既有的土地政策,基本上可以做到人人有田。
這土地有了,人雖然少了點,但好歹也有百萬人,這接下來就是要恢複正常的農業生產了。
大楚帝國總不能持續向遼東地區輸送大量的糧食養活上百萬人口不是……
人家軍方都還指望著遼東本地出產的糧食,能幫忙解決一部分遼東駐軍的糧食消耗呢,大量的糧草都要從南方運輸過來,成本太大。
為了降低糧食運輸成本,再加上帝國高層已經決定了明年開始就會逐步降低軍費,因此遼東駐軍也要開始自力更生一部分。
於是乎,把戰線推進到了遼東長城後,將近二十萬的楚軍除了部分戰備兵力外,其餘兵力暫時放下了刀槍,拿起了鋤頭,開始轟轟烈烈的屯墾以及養殖行動。
意圖就地解決一部分駐軍所需的糧食以及肉食。
不管是民間恢複生產還是軍方屯墾,都是為了解決遼東地區的糧食問題。
而除了糧食問題外,大楚帝國高層還通過了一定的措施來開發利用遼東地區的豐富自然資源。
遼東地區有什麼自然資源?
有著豐富而且品質上佳的各類礦產資源,其中的核心礦產,也就是煤炭和鐵礦相當多。
早期的工業是核心產業是什麼?
鋼鐵!
礦務裡的鐵礦以及煤炭都是為了煉鐵而服務的,而有了鋼鐵,才有各類機械包括國防產業,還有各種農具之類的。
這也是為什麼近代國家裡經常用鋼鐵產量還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原因。
因為鋼鐵是基礎中的基礎產業!
而偌大的華夏地區,鐵礦雖然不少,煤炭也多,但是優質煤炭和鐵礦卻是比較少,而能夠低成本開采並提煉的優質鐵礦和煤炭就更少了。
如果是兩者還在同一個地方的就極其罕見了。
大楚帝國目前兩個主要鋼鐵基地,也就是大冶工業區以及當塗工業區,這兩個地方都是屬於非常典型的鐵礦區,其煉鐵所需要的大量煤炭主要依賴周邊的一些小煤礦以及江西萍鄉的煤礦。
現在看起來似乎也可以用,但是對於大規模煉鐵產業而言局限性非常大,尤其是沒有火車的年代裡。
很多地方的煤炭都是需要靠著馬車從山裡運輸出來,然後再裝上船隻順流而下。
比如江西萍鄉的煤炭,從大山裡挖出來後,要經過一百多公裡的陸地運輸抵達株洲後,才能夠裝船,通過湘江再進入長江,然後抵達大冶或當塗。
要在這一段路水路運輸,都是順流而下,運輸量大,風險小,時間也比較快速,但即便如此,其運輸成本也比較高昂。
而在煉鐵裡,煤炭的消耗量往往是鐵礦的好幾倍,兩者的比例達到四比一甚至更高一些。
想要練出來一噸鐵,大概需要一百多噸的煤炭和三四十噸的鐵礦石。
因此,煉鐵廠其實最好是建立在煤炭產地,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運輸成本。
但是還是那句話,在缺乏蒸汽機的年代裡,沒有火車,就連內河運輸也是受到極大的限製,滿載貨物的想要逆流而上可不容易……就連海運其實也說不上多便利。
所以,大楚帝國後續建立鋼鐵廠的時候,更多的還是考慮運輸因素。
後續在天津建立的鋼鐵廠,就是因為邊上有灤州煤礦,同時靠近海邊方便運輸,周邊也有中小型的鐵礦石。
之前還在廣州設立了一家廣州鋼鐵廠,但是發現小打小鬨還成,想要做大做強卻是搞不了……
之前佛山那邊之所以能夠成為明朝時期的煉鐵重鎮,是因為周邊有一些小鐵礦,這些小鐵礦挖出來的鐵礦石一般都是在當地使用木炭進行粗煉,然後再把粗鐵運往佛山進行進一步的精加工……說是它是煉鐵重鎮,更不如說是一個粗鐵加工中心!
而大楚帝國的鋼鐵產業,尤其是工業部主導建設的大型鋼鐵廠,那都是奔著大規模量產去的,以往佛山那種小作坊式的煉鐵模式並不適合,成本太高……
但是廣州周邊也缺乏豐富的煤炭資源,所以也就搞不起來。
最近工業部礦務司在瓊州島發現了儲量比較大的鐵礦,也發現了小煤炭,所以已經打算直接在瓊州島上建設一座鋼鐵廠,來一個就地煉鐵,再把練好的鐵通過海運運往兩廣等地區。
為什麼不繼續在廣州搞而是在在海南搞……這涉及到了運輸成本問題。
這年頭需要一百多噸的煤炭和數十噸的鐵礦石,才能夠練出來一噸鐵。
而兩者的運費可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是煤炭或鐵礦石就便宜一些,是鐵就貴一些的。
假設在廣州建設一座年產一萬噸鐵的大型鋼鐵廠,那麼就需要運輸一百多萬噸的煤炭或木炭過去,再加上幾十萬噸的鐵礦石過去……不說成本,且說這運力的需求也是無法解決的。
當代大部分海船都是隻有幾百噸排水量……上千噸的那都是超大型的海船,造價極其昂貴,那都是滿世界跑遠洋,專門運輸各類昂貴物資的,比如美洲的白銀黃金,東方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等。
而東亞沿海地區裡的運輸船隻,一般幾百噸都算是大的了,很多還是隻有幾十噸的小船呢。
哪怕是按照大型近海船隻,每一艘滿載五百噸貨物來計算,要滿足這個假設的廣州煉鐵廠的需求,每年就需要好幾千艘/次的運力。
但是,如果你把鋼鐵廠直接建立瓊州島上,那麼外運隻需要二十艘/次。
這兩者對比差距可大了去。
幾千艘/次和幾十艘/次,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擇!
而且海運可比順流而下的河運麻煩多了,風險也極大。
風帆時代的航海,風險還是極大的,哪怕是專業海軍也經常出現事故,跑海的船隻出海了回不來,那是很常見的事。
大海無情可不是開玩笑的。
因此這年頭的海運,除了軍事需求或政治需求這種根本不講究成本,更不講道理的特殊情況外,一般商業海運都是運輸高附加值的東西的,極少會去運輸大宗廉價物資的……
因為會把褲衩都賠光……
——
在沒有蒸汽機,沒有火車,沒有蒸汽輪船的年代裡,鋼鐵廠的選擇是必須考慮到運輸成本這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而遼東呢,這地方有著一個其他地方都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既有鐵礦也有煤礦,極為適合大楚帝國的這種大規模工業化煉鐵。
嗯,哪怕是大楚帝國的這種水動力鼓風機吹練法,那也是機械化工業生產,和小作坊式的手工煉鐵不是一個概念。
如果能在遼東建立一座大型的鋼鐵廠,可以就近獲得大量的優質鐵礦以及煤炭,如此能夠讓運輸成本大幅度降低,鋼鐵的成本也相應大幅度降低。
練出來的鋼鐵或者相應的鐵製品外運也方便,可以直接通過海運運輸。
鐵礦石和煤炭,這都是工業原料,量大而廉價,有時候其本身的價值都還沒有運費高……
但是練出來的鋼鐵就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品了,哪怕是遼東當地沒有什麼市場,但是通過海運到中原地區裡銷售也是有利可圖的。
所以,遼東巡撫衙門的季德華,在得知遼東,尤其是沉陽一帶有著比較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後,最近幾個月都是琢磨著如何進行開發利用,以撈取足夠的政治資本。
隻要能夠在遼東搞好,那麼回頭左遷到金陵城當一任左侍郎也不是不行的,在左侍郎的位置上稍微熬幾年,估計也就能夠成為一部尚書,或者是成為權重部的左侍郎,進而順理成章的進入禦書房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兩年,大楚帝國的高層人員晉升規模有所變化,早幾年都是和明王朝一樣,地方巡撫的地位是弱於侍郎的。
因此那個時候大楚帝國的巡撫再往上升,就會進入京畿各部成為右侍郎,品級不變,還是從二品。
但是大楚帝國和明王朝不一樣,明王朝隻有六部,但是大楚帝國的文官係統的部級機構,卻是有十幾個之多。
怎麼說呢,尚書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侍郎就更不用說了。
作為對比,巡撫作為封疆大吏的實際權勢卻是不小。雖然沒有了軍權,但實際上大楚帝國的巡撫作為名正言順的一省主官,其實際權勢還得到了提升。
因此承順五年開始,羅誌學就調整了高級官員的晉升規則,工作能力出色的巡撫直接一步到升遷為權重部門的左侍郎或普通部門的尚書,或同級彆的右都禦史等職務
同時選撥一一權重部門的右侍郎、普通部門的左侍郎外調到地方當巡撫。
這樣一來,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巡撫的政治地位。
以往的時候,按照升遷順序進行排序的話,是普通省巡撫最低,再過來是大省巡撫和普通部門的右侍郎,再過來則是權重部門的右侍郎、普通部門的左侍郎,再到權重部門的左侍郎。
看似品級一樣,但實際上中間差了好多層!
現在,則是把巡撫的位置,越過了普通、權重右侍郎以及普通部門的左侍郎,直接抬高了三級,僅次於權重部門的左侍郎之下。
由此可見羅誌學對地方的重視。
而且他覺得,一個隻在京城裡兜兜轉轉,天天勾心鬥角成長起來的部堂高官是沒啥用的,得經曆了京畿,又經曆過地方,並主政過一方的高級官員才能夠充當重任。
以往是沒這個條件,現在嘛,他打算逐步實行這種新式的官員升遷製度。
而各省巡撫,就是最好的禦書房大臣的後備人選!
季德華自然也是瞄著進入禦書房去的,要不然他也不屁顛屁顛的從繁華京城跑到鳥不拉屎,還冬天特彆漫長,撒潑尿都能凍壞鳥的遼東來當巡撫啊!
要知道在金陵城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工業部的右侍郎了,不敢說權勢滔天,但是在偌大的金陵城裡也算一號人物,政治地位在各部左侍郎之下,超越其他各部右侍郎。
同時搞工業出身的他在帝國高層裡人脈很廣,實際能力也很強,最近也是被不少人視為有機會進入禦書房的高級官員之一。
但是吧……因為他是工業部出身,最早進入仕途的時候並不是什麼走科舉路,而是在襄陽兵工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