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其實也就是個襄陽兵工廠裡的中級官員人員,對技術其實也就那樣,他擅長的是各種工廠裡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路順風順水的在襄陽兵工廠裡晉升為督辦,這個督辦可是正四品的職務,品級可不低。
隨後被調往工業部,提一級擔任從三品的某司副司長,在副司長職務上乾了一年多,因為成績突出又獲得了晉升,成為了正三品的司長。
在司長位置上熬了兩年,順利晉升工業部右侍郎。
他這升官速度,可謂是極為快速,這也不是特例,一般來說重點培養,工作能力突出的中低級官員都會升的特彆快。
隻不過到了這個時候,他就遇上了瓶頸,想要再往上直接升左侍郎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工業部左侍郎,那可是權重左侍郎,禦書房協辦大臣,分管全國工業發展的大老,他距離這個層次還差好幾級呢。
而且他還有一大缺陷,那就是沒有主政過地方。
之前在工業部裡升的太快,他還沒來得及去地方當個知府或布政使之類。
這也是季德華之前極力爭取成為一省巡撫,哪怕是在很多人看來是邊疆,比較危險,同時又因為打仗的緣故,軍方勢力比較強勢的遼東他也願意來。
這地方雖然危險一些,而且也受到了軍方的極大壓製和乾擾,乾點啥都要和軍方溝通一二。
但是遼東的地位極其特殊,隻要在這裡乾好了,把遼東的民生給發展起來,成功的讓遼東成為帝國繼續征服擴張東北的後勤基地,那麼功勞大大的有,他日調回京畿進入禦書房也是有可能的。
如今想要進入禦書房可不容易了,除了早期進入禦書房的帝國高官外,後麵兩三年進入禦書房的文官們,清一色都有在地方主政一方的經曆。
這個主政一方,也不是非得說巡撫才行,布政使、按察使、乃至省督察院都禦史,省法院審判官,省稅務廳廳長這些任職經曆也算,再次一些的重點府的知府也行。
當然了,其中最好的還是巡撫職務!
在這個職務上乾好了,是能夠一步登天直接成為一部尚書的,次一些也能夠回京成為權重部門的左侍郎,進入禦書房成為協辦大臣有望。
乾不好……那還有啥好說的,後頭一堆人等著上位,乾得一般般,但是也有可取之處的話估計會再任職幾年,或平調繼續當其他省的巡撫,然後自覺滾蛋。
如果出了什麼差錯,直接滾蛋。
官場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太可能給你什麼容錯空間的。
都是一省巡撫了,又不是什麼中低級官員,陛下也好,參務大臣也好都不會給你什麼試錯的機會的……
畢竟,這不是玩什麼戰略遊戲……乾得不好了影響的是一省數以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民眾生活,甚至影響國家戰略施行……
你得多大臉,才能讓數以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民眾給你當試錯成本啊?
想得美!
再者,帝國上下那麼多正三品、從二品級彆的官員都盯著巡撫、侍郎這些實權職務……但是位置就這麼點,你不下台,人家這麼上台啊?
難不成還真的要等到你乾到七十八老死致仕啊……那就太扯澹了。
所以,乾得不好的情況下,識趣點自己就致仕了,要不然惹毛了大夥就難以善了。
當然了,羅誌學為了避免官員競爭過於激烈,進而影響政務運轉,同時也是為了打消諸多中高級官員們的後顧之憂,羅誌學還在各級衙門裡設立了政務顧問一職,沒啥實際權力,頂多就有個彈劾官員的權力……
主要用來安置沒犯下什麼過錯,但是又無法晉升,同時年紀臨近致仕或者是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繼續擔任高強度主官職務的中高級官員。
作為相對應的還是官員致仕年紀,傳統上是七十歲致仕,不過大楚帝國裡目前大部分官員都比較年輕,再加上大楚帝國是施行官吏一體化,需要保持極大的官員上升渠道。
再者年紀太大的官員處理事務的精力也會不足等。
因此規定,一品為七十歲,二品以及三品為六十五歲,四品以下者為六十歲。
這個年紀為上限,到了年紀裡除非特旨恩準,否則一律致仕,不管你願不願意……
致仕後,也按照傳統給予致仕後的俸祿,三品以及以上者,致仕後發放八成俸祿,四品及以下發放六成俸祿。
基礎俸祿以當地同級彆官員基礎俸祿為準。
部分高官致仕,還可以可能獲得爵位,同時獲得定期朝見等一些待遇。
致仕後待遇隻局限於正常致仕,不包括被罷免的致仕。
這一條,雖然退休年齡比較早,但實際上獲得了大量低級官員的歡迎。
因為……有退休金啊!
傳統王朝裡,一般隻有高級官員才會在致仕,才會有皇帝恩典給予退休金,或全俸或半俸等,至於中低級官員那就彆想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裡,哪怕是低級彆官員致仕也是有退休金的,雖然隻有六成,但是也是有的。
至於你說發放退休金,會不會導致財政壓力極大……
這個嘛……當代平均壽命隻有三十幾歲左右,哪怕沒有天災人禍,隻是這年頭的醫療水品,隨便來個病都是不治之症……感冒都會死人,想要活到六七十歲,除了生活條件好外,日常養生得當外,還需要極佳的運氣。
官員雖然活的年紀久一些,但實際上想要活到正常致仕的六十歲都有一定難度……超過六十歲致仕後還能活幾年,那是真的不容樂觀……
因此,給六十歲後的致仕官員發退休金,其實也沒啥財政壓力,反過來還能彰顯仁德。
而等以後整體的平均壽命提起來了,那麼大楚帝國估計也差不多能完成工業化了,到時候些許官員的退休金也不會是什麼太大的財政壓力。
畢竟大楚帝國雖然采取官吏一體化,但是整體官員的數量還是不多的,哪怕是在封建王朝裡也不算多的那種。
封建王朝你彆看正兒八經的官員隻有那麼一點,但是每一個官員的背後都是一堆的吏員。
一個普通的縣裡,有官帽子的正式官員可能就那麼十幾個,但是光靠這十幾個人可維持不了地方縣衙的運轉,這後頭還有六房吏員,還有大量的巡捕之類的,林林總總加起來幾百人很正常,如果是上等縣,吏員超過千人也是可能的。
你也彆覺得朝廷財政隻需要養十幾個官員,實際上官府裡的絕大部分吏員們也是吃財政飯,一部分是財政直接撥款,一部分則是以縣太爺的名義但實際上還是財政掏錢養著。
比如清朝知縣往往年薪達到一千多兩甚至更多,但是彆以為都是他自己拿的,實際上他還要養一堆人呢……光靠俸祿都還養不了這麼多人呢。
當然了,人家撈錢的辦法也多了去!
不給錢招人,誰給他辦事啊,難不成真要縣太爺親自忙這麼多事啊。
所以大楚帝國維持地方統治的人員成本,其實也不會比封建王朝多太多,甚至因為統一管理人均還要更低一些。
——
大楚帝國的很多製度,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完善,因此整體看起來和傳統的封建王朝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進入禦書房,這禦書房和明王朝的內閣有些類似,而明王朝裡要想進入內閣,得養望,大概率還要翰林院出身。
但是明王朝的內閣晉升製度有些奇葩……不需要官員一步一步爬起來,而是得讓官員熬,也不需要什麼主政經驗,就是一隻熬,然後熬著熬著就媳婦熬成婆,一夜之間就從小翰林變成了侍郎這種級彆的高官……緊接著他們就有進入內閣的機會了。
縱觀明王朝的內閣成員,尤其是中後期的內閣成員,沒幾個有主政一方的經驗,甚至很多人連明王朝自身的國情都搞不清楚。
說句不客氣的話,全都是溫室成長起來的花朵,經不起暴風雨的摧殘!
而大楚帝國不一樣,高級官員基本都是從基層,尤其是地方上一路乾起來的。
真要是活勾心鬥角的本事,明王朝的這些翰林出身,一直養望然後一步登天的部堂高官,真心不如大楚帝國的這些職業官僚呢。
除了在幾年水漲船高的帝國高官外,後麵幾麵大楚帝國裡晉升的部堂高官,那都是清一色從基層一路爬起來,甭管能力怎麼樣,但是那都是一路上乾掉了無數競爭對手才爬起來的。
這樣的人,全都是人精!
論勾心鬥角,他們能把明王朝的那些所謂部堂高官打出屎來!
季德華同樣也是這樣的人,他能夠爬的這麼快,可不僅僅是因為能力突出的緣故……更是因為他把一大票競爭對手都乾掉了的緣故!
當年在襄陽兵工廠的時候,想要當督辦的人多了去,但為什麼是他當上了啊,然後又順利進入了高層的視野被調回了京畿工業部任職啊。
這裡頭自然有諸多不為外人所道的內幕。
後續的升任工業部右侍郎也是如此,直接從正三品的司長升任右侍郎,在現在還有比較大的可能性,但是在早幾年沒有進行晉升改革的時候,這種晉升卻是屬於越級提拔,這背後沒點故事怎麼可能。
隻是吧,風水輪流轉,等他想要繼續往上爬的時候,卻是發現想要進入禦書房就需要主政一方的經驗了……
然後,季德華發現自己缺乏主政一方的經驗。
這就尷尬了……
要不然弄到了遼東巡撫的位置後,季德華還要琢磨著做出成績來,如果做不出成績來也沒啥用,彆指望能夠繼續晉升,禦書房更是奢望。
為此,他定下了兩大發展方向。
一是從關內各省,尤其是地少人多的地方招募移民前往關外遼東屯墾,隻不過移民來源比較麻煩。
距離近的河北,山東、河南乃至山西等地遭到戰爭破壞後,雖然也存在著人多地少的情況,但畢竟不嚴重……如今帝國在北方數省展開的恢複民生諸多政策頗有成效,日子已經比以往好多了,如此情況下雖然也能招收一些移民,但是恐怕很難獲得大量移民人口,畢竟能活得下去的情況下,沒幾個人願意拖家帶口跑到遼東苦寒之地開荒的。
至於地方地方,距離太遠是一個因素,生活沒有陷入極端困難也是一個因素。
因此招募移民來遼東,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遼東一窮二白,屬於人們口中典型的苦寒之地的情況下。
所以他準備多點開花,一方麵在北方各省招募移民,怎麼說呢,人少了也不是說沒有,不管什麼地方,總會有活不下去的人的,另外一方麵則是前往一些受災的地區招募災民,還有沿海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山區,這些地方素來人多地少,當地也有著移民前往外地謀生的傳統。
直接招募移民外,季德華其實更加注重開發當地的礦產,搞工業!
他是工業出身,很清楚工業給地方帶來的龐大發展助力。
不說彆的,隻要能夠子啊遼東建立一座大型的鋼鐵廠,那麼就能一夜之間就把遼東的經濟給帶動起來。
有了鋼鐵廠,那麼就會有相配套的上遊以及下場工廠,各種機械五金工廠就會聞著味來,哪怕是兵工廠也不例外。
在遼東直接造槍炮彈藥打仗,總比大老遠從江南運過來方便不是。
而有了工廠也就有了就業崗位,有了就業崗位,也就有了普通居民消費,到時候大量普通人哪怕是為了賺個工錢、做點小生意都會過來。
這人口,自然也就能多起來了。
這個階段裡,遼東官府還能夠獲得大量的稅收,尤其是商業稅收,然後又能利用這些稅收完善基礎設施,比如修路浦橋什麼的。
甚至用來招募移民補貼農業生產等等。
而遼東的農業發展,又能反過來供應工業就業人員的消費乃至軍方所需。
最後,整盤棋也就盤活了。
計劃已經有了,唯一的問題就是該怎麼說服帝國高層那邊在遙遠的邊疆,在麵臨著東擄人威脅下,花費巨資在遼東投資並建立鋼鐵廠等一係列工廠!
為此,他已經是琢磨了好幾個月,各種方桉已經是構思了不少。
但是季德華根本沒有想到,還沒等他敲定方桉找上頭要支持的時候,一支工業部的考察團隊就已經坐著海船抵達了遼東,並在營口登陸,然後直奔遼東巡撫衙門所在地遼東鎮,即遼陽城方向而來。
但是在抵達遼陽城之前,他們卻是在沿途的鞍山堡一帶停留了好幾天。
這些工業部的官員們,正是為了遼東的豐富礦產資源來的。
季德華再有什麼計劃之類的,哪有羅誌學對遼東的發展定位清晰啊!
遼東適合發展什麼?還能是啥,重工業為主,農業為輔啊!
不然不就白瞎了遼東地區那麼豐富的礦產資源了嘛。
羅誌學的後世常識再稀缺,那也是知道東北是華夏重工業基地啊,這不搞重工業還想乾啥?難不成還學東擄人等蠻夷,搞什麼遊牧和漁獵啊……那不扯澹嘛!
大楚帝國在瓊州島都搞工業,更彆說在東北了。
至於東擄人的威脅,大楚帝國陸軍又不是吃乾飯的,如今還有將近二十萬大軍在遼東呢,等到明年開春了就會繼續往北發起攻擊,東擄人已經翻不起風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