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嘛,總是有極限的。
但是機械不一樣,它們可以讓機械鐵錘的力道始終保持如一,並且落點精確。
最關鍵的是,如果采用水動力的話,機械不會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彆看這些普遍建立在縣城或府城裡的小型機械廠,看上去規模不咋地,但是產量可不小,基本能夠滿足當地一些日常鐵製品的需求。
而這,也算是為當地帶去了最基本的工業化概念。
各種新式機械,哪怕是依舊采用人力或蓄力的小型機械設備,開始從大楚帝國裡的眾多大型國防工廠裡,逐步進入到了中小型的機械廠,讓更多人認識到了機械的作用,並且也讓更多人參與到了對機械設備的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當中來。
越多人使用這些機械設備,那麼就越容易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很多涉及到一些靈感上的創新,更是如此。
很多東西人家研究人員根本就沒有想到,但是一線的機械操作工人們就察覺到了,並提出來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這些解決方法最終又會傳遞到那些生產這些機械設備的中大型機械廠裡,然後對產品加以改進,並生產更新的機械。
由此可以形成一個循環漸進,相互促進的局麵,進而提升生產力。
工業嘛,甭管是水動力還是蒸汽動力,生產力才是王道,隻要能夠提升生產力,那麼就是工業化了。
原時空裡的第一次工業化,可不是說蒸汽機成熟應用後才開始的,而是在蒸汽機成熟應用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準確的說,蒸汽機的成熟應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
並不是說有蒸汽機後才有第一次工業革命,而是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才有的蒸汽機,這兩者的先後問題是要明確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是紡織業裡開始采用飛梭織布,由此導致了棉紗供應不及,為了滿足棉紗供應,人們想了各種辦法,最終導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由此全麵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而在大楚帝國裡,類似的紡織產業革新,實際上在承順三年左右就開始了。
老早的時候襄陽機械廠那邊就利用羅誌學提供的思路,搞出來了飛梭以及效率更高的紡紗機。
當然,在大楚帝國裡不叫這玩意,早幾年的時候,統一稱之為新式織布機,新式紡紗機,現在嗎,連新式這兩個字都沒了,就是稱之為紡紗機,織布機。
而更有意思的是,這兩樣東西其實最開始不是用來發展什麼紡織業,搞工業革命的,純粹是當時大楚帝國為了保障軍需,短時間內急需大量廉價布匹來製作軍服。
所以襄陽機械廠才搞了新式的紡織機械,供給了當時的襄陽被服廠以及漢陽被服廠也就是後來的漢天紡織廠。
漢天紡織廠大規模應用這兩種新式機器後,因為生產效率極高,搞出來的布匹成本很便宜,再加上產量也大到軍需都用不完,所以才開始對外銷售……進而引起了紡織產業的全麵革新。
以蘇秦紡織公司為代表的大量江南紡織手工作坊,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了威脅,同時也是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引進。
不用幾年時間,大楚帝國的紡織業就完成了織布機和紡紗機的更新換代……嗯,畢竟這玩意其實也沒啥技術難度,隻要有圖紙,隨便找幾個工匠都能搞出來。
而對大楚帝國的各中大型機械廠來說就更沒什麼難度了,很快就在整個紡織行業裡進行了普及。
同時各類工廠裡,大量使用各種機械,尤其是水動力機械。
不說那些國防工廠裡,就算是紡織產業裡都開始使用水動力機械了,隻不過搞出來布匹質量太差,都是一些粗布。
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大規模使用機械設備,讓大規模集中生產的工廠也有了可能,進而出現了漢天紡織公司,蘇秦紡織公司這樣的龐然大物。
這個時候,套用後世嚴肅的學術觀點,其實大楚帝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了。
隻不過蒸汽機還沒有搞出來,因此在很多後世人,哪怕是羅誌學自己看起來現在還不算是工業革命!
但實際上,大楚帝國已經掀起了工業革命了。
那些裝在船上運往扶桑,運往南洋的大量廉價布匹,就是工業革命的最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