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這個昔日明王朝時期的鐵製品重地進入大楚王朝時期後,短短幾年內就淪為了平庸。
昔日眾多的鐵作坊已經消失不見了。
佛山製鐵行業在短時間內的衰落,並不是它做錯了什麼,也不是它做了什麼,純粹是因為這地方不太適合發展現代鋼鐵行業。
佛山製鐵行業,因為當地缺乏鐵礦以及煤炭,其鐵料是來源於西江、北江、東江流域的一些小鐵礦,這些小鐵礦開采出來鐵礦石後,會在當地進行精煉,精煉出來粗鐵後,再把除鐵通過珠江水係的河流,順流而下運往佛山,然後再加工為精鐵乃至各種鐵製品。
同時佛山製鐵行業采用的燃料是木炭,同樣是依靠珠江水係中上遊的豐富木炭資源。
嚴格上來說,佛山製鐵行業,是一種鐵料的精加工以及後續的成品生產行業,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鋼鐵冶煉行業。
如此模式在手工業時代裡還好,反正規模也不大,運輸成本雖然高一些,但是鋼鐵的價格也高,因此佛山的製鐵行業發展的還算不錯。
但是等到了大楚帝國時期後,采用的卻是大規模的機械生產模式,其煉鐵爐高大無比,並且直接采用水動力鼓風機,大規模的生產鐵料。
由此帶來的不僅僅是鐵料產量的增加,同樣也帶來了鐵製品的價格下降。
同時因為產量大,對原料的需求也大,大楚帝國的大型鋼鐵冶煉工廠,基本都是直接建立在鐵礦或煤礦附近的,如此進一步降低的運輸成本。
最後,運輸往往采用的是大船運輸甚至海運,這運輸成本也比小船運輸要低得多。
穩定的質量一直都是工業化生產的極大有點,興許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上和頂級扯不上關係,但是卻非常的穩定,不會和手工作坊一樣,運氣好了打鐵師傅能夠搞出來非常好的鐵料,運氣不好了就隻能生產出來廢品。
而穩定的質量控製,是良品率的一大保障。
良品率上不去,這成本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等到了最後,佛山這邊的製鐵行業就因為成本居高不下難以為繼,大量還留存的民間的製鐵作坊倒閉的倒閉,被收購的收購。
這些製鐵作坊雖然不咋地,但是裡頭的大量熟練工匠卻是很寶貴的。
大楚帝國工業部就利用收購的這些鐵製作坊裡的工匠為基礎,然後再廣州設立了廣州鋼鐵廠,開始了兩廣地區的首次工業化生產鋼鐵模式,大規模采用水動力機械用來冶煉鋼鐵,並對鐵料進行加工。
而吸收了這些破產手中作坊的不僅僅是廣州鋼鐵廠,還有李氏製鐵。
李氏,乃是佛山製鐵裡傳統大型作坊世家,在佛山經營製鐵已經上百年之久,在大楚帝國占據佛山後,曾經向佛山當地的製鐵作坊下了不少的訂單,這個過程裡有不少人心太黑,采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方式賺取不該賺的錢。
沒多久,這些違法商家就被大楚官府挨個抄家滅族。
而李氏則是比較克製一些,並沒有搞以次充好的事,因此成為了當時佛山裡僅剩下的一家大型製鐵作坊,並趁著這個機會拿下了大楚帝國大量的軍需訂單。
為軍方提供了眾多的盔甲,刀劍長矛等冷兵器之餘,還一度為軍方提供了一批槍炮呢。
嗯,不要懷疑,李氏製鐵的大型作坊,人家也是能打造槍炮的,之前就曾經為明王朝官府提供過不少的鳥銃、紅夷大炮。
這些軍需訂單,為李氏製鐵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而等到官府的廣州兵工廠建成後,因為國防產業需要進行控製,原則上不允許民間資本經營的原則,因為官府向李氏製鐵收購了武器生產的相關業務,這個價格自然是很不錯的。
拿到了大批現金後,李氏製鐵徹底退出了武器生產行業,開始埋頭生產各類民用製鐵產品。
而這個時候,又趕上了大楚帝國展開了規模宏大的農業五年發展計劃,計劃裡頭有著農具補貼計劃。
那幾年裡,不僅僅官方大量投資,幾乎在每一個縣都設立了一家機械廠,民間裡的眾多傳統製鐵作坊,有條件的也是順利轉型,成為了新式的機械廠,然後生產各種鐵製品,尤其是農具。
李氏製鐵也不例外,他們轉型後,一方麵是用百年經營下來的渠道以及名聲,另外一方麵也是積極引進大量的新式水動力機械為代表的各類機械設備,又和廣州鋼鐵廠達成了合作,得以直接采購大量的廉價鐵原料。
如此極大的控製了成本,而且產量還足夠大。
再加上官方的農具補貼,讓李氏製鐵的產品迅速占領了珠三角的市場不說,而且還成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不少海商,都會從廣州購入鐵製品,然後運往東南亞等地區進行銷售。
這幾年來,李氏製鐵以一種極為快速的速度發展著,其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官方資本在當地創辦的一些機械廠,比如廣州機械廠,在鐵製消費品市場領域裡,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當然了,這也和廣州機械廠,其業務核心不是消費品市場有關。
雖然他們也生產各類農具,炊具以及其他消費鐵製品,但實際上就和大楚帝國工業部直接投資的大型機械廠一樣,他們的業務核心是研發生產各類機械。
他們的主要產品是各類機床!
比如李氏製鐵裡所采購並使用的大量機械設備,基本都是從廣州機械廠裡采購的,而這些東西可不便宜,一些還需要專門定製,比如大型的水動力車床,這玩意體型龐大而且沉重,都是需要廠家把零部件分開運輸過來,然後再進行安裝的。
大楚帝國的工業部投資布局各類工廠的時候,除了國防工業以及民生工業外,在其他行業更多的起一種引導或補充的作用。
當有民間資本開始搞,並且搞的不錯的時候,官方資本往往就自行撤退,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其他方麵了。
紡織行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大楚帝國早期搞機製布的時候,除了自我需求外,更多的還是為了打造一個樣板,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其中,等蘇秦紡織公司為代表的民間資本湧入紡織行業後。
官方資本也就開始收縮在紡織行業的投資了,雖然還有一個漢天紡織公司,但是官方基本已經停止了對該企業的民用紡織品業務的支持,甚至三番五次的進行警告,不準再用行政手段進行不公平競爭。
興許有人會說,紡織行業賺錢啊,官方資本為什麼不搞了,這賺了錢也好投資到重工業裡頭啊。
這就是國家和企業的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