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國家追求的是經濟發展,追求的是就業,追求的是民生。
錢……對於國家而言,其實隻是一組數字而已。
即便是錢,這區區企業利潤在龐大的企業稅收麵前也不算什麼!
漢天紡織公司撐死了一年利潤也就十幾二十萬兩銀子,這可是一家擁有數十個分廠,總雇工超過四萬人的大型企業。
哪怕是放在後世裡,那都是妥妥的大型企業。
但是整個紡織行業的稅收,以及紡織行業發展起來後,所帶動的其他行業發展,再有各類消費所帶來的稅收有多少?
具體不好說,但是還是以漢天紡織公司為例子,其直接或間接所貢獻的稅收每年就不止二十萬!
所以,大楚帝國官方,基本對親自辦企業賺錢其實沒啥興趣,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行業繁榮起來,帶動更多的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更多的稅收。
這也是大楚帝國官方資本,基本上隻投資國防產業以及民生產業的緣故,而對於其他行業隻是進行引導,打造一個樣板,又或者是進行補充投資。
不僅僅紡織行業這樣,就連鋼鐵和機械行業也都是如此。
大楚帝國雖然官方投資了大量的鋼鐵以及機械行業,但依舊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其中。
五年農業計劃裡,農具補貼計劃不僅僅覆蓋了大量的官辦機械廠,也覆蓋了參與其中的民辦機械廠。
隻不過有資格參與其中的民辦機械廠不多而已。
畢竟這年頭的機械廠也不好辦,各類機械設備也是挺貴的,想要把規模做起來那就更不容易了,投資太大。
像李氏製鐵這樣,有膽量,有資本,時機也比較恰當,得以順利進入新式機械長哈的民間企業,還是極少的。
而規模能夠做到李氏製鐵這麼大的,那就更是沒有了。
民間機械廠裡,規模第二大的也就相當於李氏製鐵的三分之一而已。
李氏製鐵發展順利,其生產的各類農具,炊具不僅僅在珠三角當地擁有大量的銷量,而且還大量出口,這些都是為李氏製鐵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以及更重要的資金。
手握大量資金的李氏製鐵,除了繼續擴大,鞏固自身在鐵製農具、炊具以及各類民間日常所需鐵製品的市場外,也是把目光瞄向了其他新興行業。
什麼布匹啊,食品加工啊,木材加工,造紙或茶葉加工,瓷器什麼的,這些都和李家的傳統不符合。
他們沒這個經驗,也買那個人脈,連技術人員都找不出一個來……
這些看似輕輕鬆鬆能賺錢的行業,其實競爭極大……
機製布,這看著簡單吧,隨便找一個機械廠就能采購到新式的織布機,紡紗機,然後生產出來布匹……都不用什麼技術,有錢,隨便找幾個人就能搞。
但是你這麼做的時候,彆人,而且是無數人也這麼做……
華夏大地裡,一夜之間湧現出現的無數紡織廠都是屬於這種。
而且這還是正式登記注冊的紡織工廠,再怎麼樣也是比較正規的那種,而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傳統的家庭作坊。
就連農村裡現在都開始大量出現了小型的新式紡紗機、織布機……
人家農民自己種棉花,自己紡紗織布,你再便宜人家都不會要你的布,反過來,人家說不準還想你推銷他們自己織的布的。
因為人家自產自銷,甚至都沒成本這個概念,對很多農村的婦女來說,能夠賺點零花錢補貼家用就好,人家開出來的價格比你的成本都更低……
如此情況下,布匹的價格持續走低,如今廣州城裡的布匹的價格,對比明王朝時期至少降低了好幾倍。
想要賺錢,可沒那麼容易了。
任何時候,門檻太低的生意,其實想要賺錢都很難,因為除了價格戰外,幾乎沒有第二個辦法進行市場競爭,價格越降越低,最後大家都沒錢賺。
紡織如此,其他不少行業也這樣,隻有最早掀起采用工業化生產的廠家,才是真正賺到了錢的,後麵看到這個行業賺錢,然後一窩蜂湧進來的人,基本都是血本無歸。
李家人也是在生意場上闖蕩了上百年之久,對這些自然很明白,所以他們對那些沒什麼門檻的生意興趣缺乏,哪怕現在的紡織行業看似紅紅火火,但是他們也沒有半點投資其中的興趣。
他們現在有興趣的是造船!
造船,這對於沿海的廣州乃至佛山一帶都不算陌生,畢竟廣州本來就是沿海地區,而且還是和南洋進行貿易的窗口。
這裡的造船行業本身就算是比較發達的。
但是這說的卻是傳統造船行業,或者準確的說是傳統中式船隻,比如說廣船,福船什麼的。
而李氏製鐵瞄準的造船市場,卻不是傳統的近海船隻,而是新式遠洋船隻。
更準確的說,他們想要和廣州造船廠一樣,建造新式的蓋倫船型改進來的新式船型!
這種新船型,一開始是海軍艦政司專門為了海軍的戰艦而設立研發的,後來則是根據這些新式船型進行了優化設計,改裝為運輸船,除了海軍自家使用充當運輸艦外,幾家官方控股的大型遠洋貿易公司也是這種船型的忠實客戶。
這種船技術含量高,單價也高,利潤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