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理由是眾多的,儘管在前兩年的時候擴張的直接因素是為了保障並且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促進國內工商業的繁榮,提供更多的就業。
但是這隻是早期的原因而已,而進入了承順十三年,尤其是下半年後,身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羅誌學的想法逐漸有了改變。
想法的改變,來源於最近幾年國內的糧食產量雖然逐步提升,但是卻依舊沒能解決糧食危機,動不動就來饑荒。
儘管沒有出現大規模餓死人的情況,然而小規模饑荒,甚至餓死人的情況依舊時有發生。
更不要說絕大部分國民依舊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情況了。
承順十三年十月份的時候,羅誌學到了就近的幾個府縣進行了視察,而視察的重點則是農村地區的情況。
毫無疑問,這種視察羅誌學根本不可能看到真實的情況,他用腳趾頭去想都知道,自從他決定要去某地視察農村情況的時候,估計地方上的那些官員就會連夜行動,昔日哪怕是窮的叮當響的某個村子,一夜之間人人都能變成富農……
而實際上所看到的也的確如此,他一共走了三個縣,並走馬觀花一樣看了十多個村子,有好有壞,好村子裡家家糧食滿倉,頓頓有肉,普通一些的也是精神麵貌不錯,不愁吃喝,哪怕是最差的村子,也是情況過的下去。
從表麵上去看,那絕對是安居樂業,一片盛世繁華的景象……
羅誌學又不是什麼沒見過世麵的傻貨,自然清楚臣子們的小動作,他也沒攔著不讓他們作秀,爛也攔不住……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再者大張旗鼓跑出去視察,而且視察還要通過大楚邸報報道出去的,真要弄一堆破破爛爛的村子給羅誌學看,這不是給大家都找不痛快嘛,事後還怎麼進行宣傳啊……難不成要在邸報上說,大楚帝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營養不良,時不時還餓死人才是真的?
肯定不行啊。
羅誌學並不排斥他們作秀,而是覺得都提前作秀了,這農村也就這個水準,那麼沒作秀之前呢?還能看?
再說了,其實羅誌學也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治下大部分民眾的真實生活情況的。
最簡單的,那就是通過糧食產量數據以及人口數據進行叛亂。
這些數據雖然也準確不到那裡去,大範圍的數據也很難搞,但是如果隻是少數地形的準確數據還是能夠搞到手的。
然後你就可以得到部分地區的人均糧食水準!
要判斷民眾的實際生活水平,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經濟數據你都不用看,隻看這個人均糧食就行了。
說這個數據之前,先來看一下後世華夏地區的人均糧食水平,建國第一年是兩百公斤多一點,過幾年恢複正常生產後大概有兩百八十公斤左右,再往後幾年一度漲到三百公斤,後續幾十年裡反複波動,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後才達到四百公斤的水準並開始停止增長。
到了二十一世紀後之所以在四百公斤左右波動,是因為肉食、植物油等副食開始增加供應限製了主糧的消耗。
四百公斤主糧的人均消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少了不夠吃,多了也吃不下,一般都是增加肉食等副食供應。
再說其他地方,比如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各國,其中日本長期維持在兩百幾的水準……
同時期歐洲地區的幾個列強其實也好不到那裡去,彆看一個個都是列強,但其實也就三百多公斤左右的水準,吃不飽飯的多了去。
但是美國是個例外……人家早就已經突破四百公斤了……他們的自然條件實在太過優越。
當各國民眾都還普遍營養不良甚至大規模饑荒的時候,人家的主糧消耗已經漲不上去,開始增加肉食以及禽蛋等各類食物的消耗了。
都不在一個維度上……
沒辦法,他們擁有世界最多的耕地,而且還是用機械化大規模耕種,人均耕地麵積非常多的。
說了這幾個數據後,那麼你就會有對人均糧食消耗這個數字有一個大概的概念:
兩百公斤要餓死人,大規模的餓死人……
三百公斤左右餓不死,但是普遍營養不良;
四百公斤就是都能吃飽飯,並開始追求吃得好,所以再往上就是增加肉食禽蛋等供應量,追求所謂的飲食質量。
而大楚帝國如今的人均糧食水平呢?
全國範圍內的數據沒有,以目前的數據統計根本沒辦法完成這種大範圍的數據統計,而特定某個地區的數據。
在承順十二年的時候,蘇州府人均糧食有三百三十公斤左右,不出意外的話,這也是大楚帝國裡的最高水準。
江北徐州府,人均糧食兩百五十公斤。
山東濟南府,人均糧食兩百七十公斤。
而陝甘地區更糟糕一些,很多地方地方隻有兩百公斤左右。
大概上,就是少數地方處於大饑荒狀態,大部分地區處於小規模饑荒狀態,少數富裕地區處於營養不良狀態……
至於人均四百公斤的地區,不好意思……一個都沒有。
當然了,之所以沒有出現少數人均糧食產量不足的地方導致大規模餓死人,純粹是因為有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到處調運糧食,維持糧價穩定,並確保糧食產量不足的地方避免大規模饑荒。
最後算下來,大楚帝國的人均糧食水平,羅誌學估計撐死了也就兩百六十公斤左右的水準。
而這個水準,是要餓死人的。
當羅誌學仔細了解到了糧食產量等問題後,就在看似一片繁華的作秀裡,看到了觸目驚心的情況。
這也直接促使了羅誌學改變了想法。
而羅誌學一改變想法,也意味著大楚帝國的國策有所改變,同樣也是羅誌學下定決心耗費巨資進行黃河人工改道工程,擴大東南亞擴張並推行移民的主要原因。
而這兩項,也分彆代表著羅誌學嘗試提高人均糧食水平的重要決策。
對內,繼續進行開荒,擴大耕地麵積,修建各類水利設施確保更多的糧食產量。
對外,擴大糧食進口,不管是通過直接從土著手中進口,還是自己移民過去開辟糧食種植園等等,總之就是要弄糧食回來。
如此也就導致了承順十三年十二月,這一年結束之後,大楚帝國頒發了一係列鼓勵移民的政策。
以馬來半島上的帝國第一塊大麵積殖民地‘北甲地區’為主,再加上曼穀地區、九龍府地區為輔,這些南洋地區的殖民地都是屬於平原地區,可開發耕地眾多,氣候良好,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大楚帝國之前接管了這些地方後,其實國內除了商人以及官方人員外,並沒有多少普通人去。
現在,帝國官方開始鼓勵民眾前往!
並敲定了數大鼓勵政策。
首先是免船票,隻要你願意去南洋,可以免費乘坐官方船隻前往,目前主要是乘坐海軍船隻前往,反正海軍三天兩頭跑南洋進行各種訓練和巡邏,順帶帶移民過去也方便,同時官方還準備搞一些專門的客運船隻,充當海外移民用船。
其次到了地方後,免費分發一定數量的土地,並且免除農業稅三年,半稅兩年,免息長期貸款的方式提供糧種以及農具、簡單的住房,開荒收獲之前的口糧。
移民們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家當,坐上移民船隻下南洋。
剩下的,官方都給你包圓了。
而官方付出這麼大的成本是為了什麼?
為了降低國內的糧食壓力。
同時移民過去後能夠在海外種植更多的糧食,而這些地方的糧食產量都很高,回過頭來又能向國內輸入糧食。
這幾年大楚帝國就和暹羅王國方麵展開了大米貿易,大楚帝國方麵自然也能夠在自家的殖民地裡展開糧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