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十五年,隨著大楚帝國工業界的冶煉技術進一步發展,搞出來了大冶攪拌法普德林法後,大楚帝國得以能夠大量工業化生產對整個工業發展而言極為重要的低碳鋼。
這也是直接帶動了國防工業的發展!
海軍方麵最先跟進,在秋天的時候率先提出了采用鋼鐵取代木材,作為戰艦的部分承重結構使用。
試圖利用鋼鐵的優秀性能,來獲得比木材更加優秀的一係列承重性能,繼而推動戰爭的整體性能發展,比如利用熟鐵的優秀性能,建造更加大型化的戰艦,比如三千噸以上甚至更大噸位的戰艦。
同時利用鋼鐵的優秀性能,在保證船隻結構強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進行減重。
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畢竟木頭要比鋼鐵輕,為什麼用鋼鐵建造船隻反而更輕,道理很簡單的,那就是如果要確保一定強度的話,比如戰艦的船肋對強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木材自身性能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強度,就需要更粗更厚的木材,並且鋪設更加密集的船肋。
木材本身雖然更輕一些,但是為了保證船隻的強度,卻是需要更多的木料。
而熟鐵雖然更重,但是強度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熟鐵就確保船隻的整體強度。
當然了,這也對鋼鐵冶煉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產出來的熟鐵零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並且在確保強度和韌性的前提下,還要保證可加工性
也就是含碳量要控製在一定的水準,不能太低,那樣性能無法保障,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話以大楚帝國目前加工能力無法進行加工
所以這就很矛盾了,哪怕是鋼鐵廠能夠生產出來更加優秀的高碳鋼,但是也用不了因為根本就無法對高碳鋼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加工。
所以,材料的含碳量多寡,要取決於加工水平以及應用需求,不能隨便來的。
這也是大冶鋼鐵公司生產的熟鐵有十幾種不同規格的緣故,不同行業對鋼材的強度、韌性、可加工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而零部件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了加工水準。
越是大型的零部件加工起來就越是困難。
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因為大楚帝國的整體冶煉水平還是比較有限,比如爐溫這一明顯指標,經過了十幾年折騰後才勉強做到一千四百度。
如果能夠把爐溫做到一千五百多攝氏度,那就不用那麼麻煩了,直接搞出來純鐵水,因為鐵的熔點就是1538度。
搞出來純鐵水後,後續就簡單了,完全可以根據材料的需求來進行滲碳操作,適當添加碳元素就能夠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也就是鋼。
到時候你要低碳鋼就有低碳鋼,要有高碳鋼就有高碳鋼。
而且還能根據需求添加其他亂七八糟的各種元素,製造出各種不同的鐵合金材料。
此外,爐溫達到要求後,就能夠采取直接澆鑄成型,以獲得性能滿足要求的大型鋼鐵零部件,而不是和以往一樣隻能得到硬而脆的生鐵
尤其是超大型鋼鐵零部件基本隻能依靠澆鑄成型,而大型鋼鐵零部件的生產加工水平,往往也代表了一個國家重工業的基礎能力。
哪怕是後世裡,也隻有少數真正的重工業強國,才能夠直接澆鑄那些動不動就幾百噸重的超大型零部件不說幾百噸,就算是幾十噸的澆鑄能力也不是什麼國家都能玩得轉的。
至於如今的大楚帝國,距離這個程度還需要走很久的道路,至少目前來說還無法做到,他們連最基礎的爐溫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無法徹底的融化純鐵呢。
所以他們隻能采用更加原始的辦法,先搞出來含碳量更低的低碳鋼在進行澆鑄或鍛造,並在後續過程裡適當通過添加碳元素來提升性能。
但是不管怎麼說,大楚帝國還是初步解決了剛才的量產問題。
為此,海軍也正是啟動了鐵肋木殼船計劃,這個計劃裡不僅僅要探索研究鋼鐵作為船隻承重結構,尋求進一步提升戰艦性能,降低成本的任務,更要承擔取代以鋼鐵取代木材作為船肋的重任。
而這一點,倒是和性能什麼的沒有關係,隻要是因為大楚帝國海軍使用的戰艦以及大型武裝商船,清一色的是新船型,而這種新船型是根據蓋倫船型改進而來。
這種船型好壞先不去說,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船隻框架裡,是有大量船肋存在的。
而這些船肋並不是平直的,而是帶有彎曲幅度的。
由於木材的可塑性很差,因此很難把原本筆直的木材搞成彎曲的,隻能是選擇天然就存在一定彎曲的木材作為船肋材料所用。
可以想象的,這種材料很不好找,而在木材生產過程裡就通過人工乾預的話,,這就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是幾年幾十年!
艦政部裡就提交過一份報告,說是船肋必須天然的彎木,而本土產量極少,相當一部分還需要從南洋各地搜尋進口,但是數量也不多,哪怕帝國如今已經滿世界搜羅這種天然彎木,但是長此以往,恐怕數年後造艦就湊不出足夠的船肋材料了。
而鐵肋,卻是能夠完美的解決這個玩意。
鋼鐵這玩意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多得是,那麼是造船用的鐵肋要求更高,生產也比較麻煩一些,但還是那句話,這些隻要付出一定代價那麼都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諸多因素最後都導致了海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鐵肋木殼船計劃。
而後還更進一步,準備在十多年後再一次重啟鐵鑄火炮計劃,試圖通過熟鐵鑄造火炮來降低火炮成本。
不過,雖然海軍啟動了所謂的熟鐵鑄造火炮計劃,陸軍那邊卻是無動於衷不是陸軍不關注熟鐵,不清楚熟鐵的情況,實際上陸軍其實比海軍那邊更早知道並關注大冶鋼鐵公司的熟鐵量產,甚至都更早使用上,如今新生產的新式火炮的炮架,就已經開始使用這些熟鐵了。
但是這些隻局限於炮架上!
至於炮管,陸軍方麵依舊堅定的使用青銅炮管!
陸軍又不是海軍,雙方對火炮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海軍要求的是威力,精度這些,但是對重量不敏感,同時因為海軍的火炮都是大家夥,對成本也更加敏感。
所以海軍那邊才表示,那麼鐵鑄火炮能夠達到青銅火炮七八成的性能,他們都敢直接大規模裝備。
但是陸軍呢,他們對火炮的重量非常敏感,相反威力什麼的都還是其次,重量才是陸軍最看重的。
至於成本,陸軍的火炮都是口徑不大,身管相對比較短的火炮,和海軍的大口徑長身管加農炮比起來,本來就便宜得多。
海軍的一口大口徑火炮,光炮管重就有兩三噸但是陸軍的一門常用的115毫米野戰炮,炮管不過幾百公斤而已。
數量上也是差距很大,海軍的戰艦動不動就裝備幾十門火炮,一等戰列艦更是超過百門火炮。
而陸軍呢,那麼是戰備甲等師,火炮的數量也才幾十門而已。
所以陸軍的火炮看似多,但實際上海軍才是用炮大戶
因此相對來說。陸軍對火炮的成本上沒有海軍那麼敏感。
再加上對精度,使用壽命以及重量上的要求,陸軍是堅定的選擇了青銅火炮。
除非鐵鑄火炮能夠在性能上跟上來,否則他們是不會選擇鐵鑄火炮的。
不過,在火炮上陸軍雖然堅定的繼續沿用青銅火炮,但是在火槍上,陸軍方麵的意見卻又不一樣了!
陸軍方麵雖然沒有和海軍那樣搞什麼轟轟烈烈的大動作,但實際上陸軍的很多武器裝備都已經從熟鐵的量產中獲益。
怎麼說呢,但凡是和鐵沾邊的武器裝備,其采購成本都出現了大幅度下降。
以前的熟鐵產量低,成本高,而現在大冶鋼鐵公司的攪拌法一搞出來,熟鐵的產量出現了跨越式的增加,同時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這也反應到了作為終端產品的各類鐵製品的武器裝備成本上來。
畢竟如今幾乎所有的鐵製品,都是以熟鐵為原料進行加工的,熟鐵產量高了,成本降了,那麼鐵製品的價格也會相應的降低。
陸軍也好,海軍也好,幾乎整個國防工業都從大冶鋼鐵公司的技術突破而獲益。
而國防工業其實上還是小頭,真正獲益的其實是大楚帝國的整個工業界。
鋼鐵和煤炭這兩樣東西,其產量被視為工業化的重要指標,就是因為這兩樣東西極為重要。
而嚴格上來說,煤炭這東西也是為了鋼鐵而服務的。
因此,如果你要衡量近代時期,嗯,特指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某一國家的國力如何,直接看他們的鋼鐵產量多少就行了。
簡單明了!
這個是時期裡,鋼鐵產量多的國家基本都是列強。
而最多的那個則是毫無爭議的世界老大!
哪怕是等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裡,鋼鐵產能雖然不是最重要的指標了,但是依舊是衡量國力的重要指標。
由此可見鋼鐵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大楚帝國裡,鋼鐵行業的發展同樣也極有具有極大的戰略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