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帝國的恐怖(2 / 2)

避免任何潛在的敵人船隻或民用船隻乾擾到後方的龐大艦隊。

要知道,後方的艦隊規模可是相當龐大。

除了四十多艘遠洋戰艦外,還有五十多艘海軍的各種輔助船隻,包括運兵船、醫療船、普通補給艦、煤炭補給艦、通訊艦等各種輔助船隻。

除了海軍的直屬船隻外,還有近百艘嫡屬於西洋武裝貿易公司的各種商船,其中包括四十多艘武裝商船。

所有船隻加起來超過兩百艘!

如此龐大的一直艦隊搭載了兩萬多萬的陸軍或近衛軍士兵,同時還有大量的海軍船員水手以及陸戰隊員,還有數量龐大的各種武器彈藥、糧食罐頭等各種軍需物資。

甚至還有好幾艘船隻專門運載了水泥以及鋼筋,這是為了後續在錫蘭島上修建軍事港口的一係列軍事設施,尤其是岸防炮台所用的。

而實際上,這支龐大的船隊,隻是大楚帝國發放印度地區的第一批次的大規模船隊而已。

在這之前,實際上已經組織了好幾次規模不一的船隊,滿載著各種物資,比如說陸軍的一個攻城重炮團裡的新式重型榴彈炮,就已經提前運往新加坡。

在後續,大楚帝國還會持續組織大量的運輸船隻從本土,遠遠不斷的把物資運往新加坡,再通過新加坡為中轉運往印度半島。

整個跨海作戰行動,表麵上看隻有五萬多人的地麵作戰兵力,但實際上直接參與這一次行動的各類船隻達到了數百艘之多。

這還不算間接參與的呢。

當然,雖然船隻數量看起來很多……上千艘的很嚇人,但實際上運輸量並不大,遠不如後世的海運規模。

因為這些運輸艦裡,大部分都是運載量在數百噸左右,運載量超過千噸的都比較少,隻有少數海軍的補給艦以及西洋貿易公司的幾艘超大型武裝商船。

而且這些船隻裡的航行依舊嚴重依靠風帆,而絕大部分運輸船隻連輔助用的蒸汽機都沒有,這意味著他們的航行速度緩慢,往來一次都得好幾個月。

大楚帝國這一次看似動員了大量的船隻,但是所運輸的人員以及物資的數量,放在後世二十一世紀裡,也就是幾艘大型貨輪的事。

目前海運能力的薄弱,極大的限製了大楚帝國海軍的海外兵力投送能力。

至於說運輸能力不強,就減少兵力,和歐洲人那樣派個幾百頂多幾千人去打仗……大楚帝國可乾不出這種事,這和楚國人的戰爭哲學不符。

大楚帝國的戰爭哲學就是,用更多的兵力,更多的火炮,更多的炮彈淹沒對手……可從來都沒有和敵人玩勢均力敵,甚至是己方兵力處於劣勢的愛好。

哪怕對手隻是一群依舊停留在玩火繩槍的歐洲非正規軍,大楚帝國依舊嚴格按照了己方的戰爭哲學:一口氣把五萬兵力以及足以維持五萬多人兵力高強度作戰半年以上的作戰武器送上印度半島。

————

就當印度第三特遣艦隊從本土發出的時候,印度半島那邊的第一特遣艦隊已經開始進行前期的準備了,他們的戰艦披著西洋貿易公司的外皮,為商船進行護航的同時,往來於印度半島的東西各海岸,進一步收集各歐洲殖民地的消息,比如他們的兵力部署,他們的戰艦或武裝商船的行蹤。

儘管西洋貿易公司之前已經搜集了多年的信息,對印度半島上的一些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但是很多信息都是過時的,大楚帝國軍方需要搜集最新的消息以備用。

同時也在積極聯絡當地的一些土著實力,尤其是莫臥兒帝國,倒不是說想要獲得這些土著們的幫助之類的,而是為了避免這些土著實力搗亂。

此外也需要儘可能的在當地就地采購一些糧食牲口等物資,以備大軍使用。

大楚帝國的龐大運輸船隊,雖然可以從本土,南洋地區運輸過來一些糧食物資,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還是在印度半島當地解決糧食問題,進而把寶貴的海上運力留給武器彈藥這些物資補給。

海上運力有限,能節省一噸是一噸,而且大老遠從南洋等地方調運糧食運輸到印度去作戰,怎麼看都是很扯澹的事。

因此西洋貿易公司需要先在印度半島地區收購囤積大量的糧食以及作為肉食的牲口,方便後續抵達的大軍所用。

而如此大規模的糧食采購,自然少不了要和當地的土著大勢力打交道,畢竟好幾萬人吃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的糧食呢,,再加上大楚帝國軍方一向來的豐厚夥食待遇,這彙總起來所需要的糧食可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沒有得到當地土著官方勢力的支持,很難通過一些私底下的小渠道搞定的。

西洋貿易公司為了後續大軍的到來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的時候,荷蘭人也是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主要是過去兩三個月裡的西洋貿易公司的舉動不太正常,頻繁的跑到其他歐洲殖民地裡進行貿易說的過去,但是在附近進行各種水文測量就不正常了。

還有西洋貿易公司大規模的收購囤積糧食也不正常,這麼多糧食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洋貿易公司在印度半島上常規人員的需求,至於說運回南洋甚至本土去……這得多敗家才會搞這種事啊,不提糧食在海上運輸過程裡所受到的受潮等各種風險,光是運輸成本就比糧食本身的價值多好幾倍了。

這也是大楚帝國之前隻在南洋地區進口糧食,很少在印度進口糧食的緣故,運輸不方便,成本太高。

純風帆時代裡,就不適合搞糧食遠洋運輸以及貿易。

都是搞一些高附加值的經濟農作物產品或其他特產等。

西洋貿易公司大量收購並囤積糧食的舉動,明顯不正常。

再加上大楚帝國備戰印度這事,其實也算不上什麼絕密,在國內甚至都是公開進行的,而在印度這邊,西洋貿易公司也是知情者甚至是配合者。

如此多少會被荷蘭人得知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

最終,荷蘭人斷定,楚國人肯定是要在印度半島上乾一票,隻是他們暫時還搞不清楚楚國人的具體目標。

也許是針對那些土著,尤其是莫臥兒帝國。

也有可能是針對某一家歐洲殖民者,有可能是針對英格蘭人,也有可能是針對他們荷蘭人,還有那些丹麥人,葡萄牙人都有可能成為目標。

不過荷蘭人就算腦洞再大,也是沒有想到過大楚帝國這一次的目標是所有在印度半島有殖民地的歐洲殖民者。

不管是荷蘭人還是英格蘭人,又或者是葡萄牙,丹麥,隻要是歐洲殖民者都屬於這一次印度戰略的進攻範圍之內。

全麵驅逐歐洲殖民者,並占領歐洲人在印度半島地區的殖民地。

徹底控製並壟斷印度半島的對外貿易,同時避免後續殖民非洲的時候海上補給線遭到破壞。

這就是大楚帝國的目標,也是這一次印度戰略的目標。

荷蘭人顯然沒有預料到大楚帝國的胃口會這麼大!

也是,小國寡民的他們很難去想象一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龐大工業帝國的野心,更無法想象如此一個龐大帝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有多麼的恐怖!

而這,僅僅是大楚帝國的一次常規的對外征戰,大楚帝國甚至為沒有為此額外撥付軍費,更加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就連那些兵工廠們的生產計劃都沒有進行調整,而是繼續維持著平常時候的生產節奏。

區區一個印度戰爭,區區些許歐洲殖民者,還不值得大楚帝國進行任何性質的動員!

荷蘭人也好,其他歐洲人或其他什麼土著也好,耗儘他們的腦漿子都想象不出來一個擁有三億多人口,完成工業化的中央集權帝國的恐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