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正月十五的大朝會結束以後,羅誌學才算得上是真正進入了工作狀態,整個工作節奏恢複到了平常時候。
基本上每天就是先開個禦前的值班會議,主要是聽取臣子的一些重大的簡要報告,然後羅誌學根據事情的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指示。
出席的臣子也不會是所有的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往往隻有當值以及交班的參務大臣和協辦大臣。
這個時間,也是值班大臣們進行交接的日子。
昨天晚上值班的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們,在開完早會後就可以下班回家休息了。
新值班的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則是接過工作並開始一天的值班工作,大概會維持到晚上八點左右,和晚班的值班大臣們進行交接後下班回家休息。
因此每天的禦前參務早會,參加的人員並不會很多,值班大臣一般是兩個或三個,協辦大臣是四個或六個。
總人數大概在六個到九個之間。
開完早會,羅誌學會開始處理各種報告奏折,這些正式的報告主要是各部遞交,經過了分管的參務大臣或協辦大臣之手後,再遞交給羅誌學這裡來的。
都是一些涉及到帝國內外重大事務的報告,比如法律條文的更改,重大工程項目,對外軍務,重大行政調整,部分中高級官員的任免以及其他重要事務。
這些報告,通常由各部門負責具起草並負責具體事務,各部尚書或實際署理該部的左侍郎給出審批意見,並認可後,這種報告會一式三份,一份送往分管該事務的參務大臣或協辦大臣之手進行審批。
第二份送往翰林院各科。
第三份直接送往檔桉室留檔。
參務或協辦大臣接到報告書後進行審批,分管大臣會給出詳細的審批意見,然後這份報告書才會送到羅誌學這邊來……其中的分管大臣的審批意見是密封的。
不過送到羅誌學這邊來的報告文書也會非常多,同時很多報告書那都是厚厚一大堆,動不動就是幾十頁甚至幾百頁的報告書。
羅誌學也不可能真正的把每一份報告書從頭到尾都看完,同時也不可能什麼都不看,直接就按照分管大臣的審批意見去批準或否決某項事務,因此都是隻看簡報提要。
這些簡報提要怎麼來?那就是翰林院的主要工作了。
翰林院下設各科,每一個科室都是專門對應某一部。
行政係統裡目前有大小三十一個正二品級彆的部包含大督察院、大審判員或從二品級彆的總局、總署等一級機構。
軍事係統有十二個部門,分彆是陸軍的四部兩總監、海軍四部一司令部、近衛軍司令部。
文武兩大係統,一共就有接近四十多個一級機構。
而這四十多個一級機構裡,每一個在翰林院裡都會有一個科室進行對應。
相對應的各科室對會各部門遞交的第二份報告進行審閱,並提煉報告書中的要點形成簡報。
然後報告書和簡報一起送到翰林院秘書處,由各位一等或二等秘書,攜帶三等秘書進行審閱。
審閱後認為簡報沒有什麼問題,會把簡報進行密封。
最終各部門的報告書本身、分管大臣的審批意見、翰林院的簡報一起送到禦前,讓羅誌學進行最後的批閱。
羅誌學一般隻看翰林院的簡報和分管大臣的審批意見,如果兩方麵都沒啥問題的話,直接也就按照分管大臣的審批建議,進行批準或否決。
隻有當秘書處的簡報和分管大臣的審批意見存在矛盾,又或者是事情比較重要,羅誌學才會親自去翻閱那些動不動幾十頁甚至幾百頁的報告。
處理各部門呈送的報告書,這是羅誌學日常工作裡的一部分,但並不是花費最多時間的。
實際上羅誌學用來審批傳統意義上的奏折,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不過需要羅誌學親自批閱的這些奏折和傳統意義上的奏折不太一樣,隻有一定級彆的官員才準許上折。
京官需要從四品實職副處長以上,而地方文官的話,則是從五品以上者才有資格上密折。
並且這種密折,不允許用來說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官員們用來密折請安這種事,早些年出現過,但是被羅誌學狠狠責罰過後,明確規定不允許用密折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後,基本就沒有出現過了。
同時還要求言之有物,不允許瞎扯澹,如果你要用密折進行彈劾的話,那麼就要求官員對彈劾本身負責。
密折製度,是為了給官員,主要是地方官員們一個直達天聽的渠道,更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掌控力度。
特殊情況下,羅誌學根本不需要通過參務院甚至各部對各省下發命令,而是可以直接通過密旨的方式對地方官員下令。
參務分管製度、翰林院簡報製度、稅務獨立、地方密折製度、文武徹底分離、陸海矛盾巨大,近衛軍自成一軍等等。
這諸多的種種製度,其實都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羅誌學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斷做出的努力以及嘗試。
經過這一係列製度,大楚帝國的皇權是高度集中的,任何一個傳統的封建王朝都無法玉指相提並論,前明的皇權對比大楚帝國的皇權,連提鞋都不配。
隻要羅誌學願意,他可以繞過參務院,直接通過翰林院接管整個京畿各機構。
隻要羅誌學願意,他都可以繞過整個京畿官僚係統,直接對地方官員下達旨意。
而羅誌學能夠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本身有多麼大的才華或能力,純粹是因為他是開國皇帝,本身就具有空前的威望以及威懾。
此外還因為他是開國皇帝,大楚帝國的所有政治構架都是他參考後世的諸多製度所設計的,中間不存在任何的乾擾。
就好比在一張白紙上作畫一樣,羅誌學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沒有舊利益群體出來乾擾反對。
當既得利益群體形成的時候,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已經很成熟了。
這些利益群體,其實已經變成了這一套政治體係的維護者。
比如京官們,其實對地方密折製度就很不爽,因為這樣的話,地方官員就會繞過各部甚至參務大臣們,直接向皇帝報告。
但是京官們不爽,但是地方官員們卻是舉手歡迎,並且極力維持啊,因為有了地方密折製度,他們的意見才能夠直達天聽,不用擔心被各部乃至分管大臣們所阻攔啊。
稅務獨立製度……誰要是敢提把稅務事務重新納入各部,搞一個傳統的戶部之類的機構出來,稅部的那些官員們第二天就會徹查該官員的稅務問題。
這天底下,還真沒多少官員敢說自己沒有稅務問題,哪怕自己沒有,但是家屬呢?
翰林院簡報製度,其他官員要是敢提出來取消,你真以為翰林院掌院學士是吃乾飯的啊,人家可是參務大臣……此外在大楚帝國官場裡,翰林院內的諸多官員們,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而名聲在外的秘書係,那隻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除了秘書係外,翰林院裡還足足有四十多個科呢,通常能入選翰林院的一般也是以年輕或中年等前途比較遠大的官員為主。
這些人來來去去,總人數挺多的,後來身居高位的也不少,由此形成一個個小派係。
最後的參務製度就更不用說了,誰要是敢對參務製度有意見,那就是和帝國內權勢最顯赫的九名參務大臣以及二十多名協辦大臣們作對。
諸多種種,都意味著現行的政治構架裡,已經存在著大量的既得利益群體。
而這些人,會自發的維護這一套政治製度的運行。
哪怕這套政治製度是自古以來皇權最為集中的製度。
但是他們依舊會堅定的維持下去,因為這裡頭有著他們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