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天津,在前明時期裡並不算什麼大城市,隻是因為此地乃是京杭運河的中轉站,交通位置比較重要,因此開始築城設衛,即天津衛。
而在明朝之前,此地甚至連個城池都沒有,元朝時期此地乃漕糧轉運中心,同時也是海鹽產地。
簡單來說,在大楚帝國控製河北之前,天津並不算是什麼重要的城市,撐死了就是具有一定的軍事戰略地位而已,而且這個軍事戰略地位還是由幽州城所帶來的。
以往數百年,華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是幽州,此地乃燕都、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都。
但是這一切在大楚帝國北伐成功後就出現了變化。
大楚帝國攻占幽州城之後,有感於幽州城裡有著大量的明朝遺老遺少,為了彈壓此地,打壓當地的遺老遺少等力量,當時的大楚帝國對幽州城內民眾進行了密切的遷移,其中相當多一部分被強製遷移到了遼東、漠南等地。
當時還把幽州城的紫禁城都給拆了……幽州紫禁城本來就經過了戰亂,當時還發生了幾次大火,把好幾座大殿都給燒了,而剩下的建築也被拆除,當時的大楚帝國把大量的珍玩甚至珍貴的建築材料都拆下來通過船隻運往金陵城,用以修建金陵皇宮。
經過了戰亂,大火以及拆遷之後的幽州紫禁城,也就隻剩下了一個空殼子,往後很多年裡都是被作為軍營所用。
最多的時候,幽州紫禁城裡駐防了五六萬楚軍士兵呢。
經過戰爭,一連串的強製遷移,而更重要的是大楚帝國並沒有把新設的河北省的省治放在幽州城,而是放在了運河交通更方便,同時還是沿海港口的天津城。
並在天津城裡發展工商業等。
由此幽州城失去了政治、經濟地位後,迅速從一個超大型的古代城市演變為一個普通的城市。
到承順二十九年的今天,幽州城的場內常住人口已經隻剩下十多萬人,其中好幾萬人還是駐軍,文官平民等加起來,估計也就十萬人左右。
相對的,作為繼承了北方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天津城,則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了整個華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乃至文化中心。
城區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人,而整個天津府人口更是達到了兩百多萬。
承順七年,天津設府,承順十五年,大楚帝國對少數重要的大型城市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強其政治地位,廣州府、鬆江府、天津府三府的知府加正三品銜。
這三個府,也是目前大楚帝國裡僅有的三個正三品級彆的府級機構,比尋常省城府還要更高一級,因為普通省城所在的府,或經濟大府都是加從三品銜的。
比他們級彆更高的隻有從二品的應天府和漢天府,但是他們是首都和陪都,性質比較特殊,級彆曆來都是等同於省一級的,甚至這兩個府的一把手都不叫知府,而是叫府尹。
天津之所以變的政治地位高、人口眾多,自然是因為其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的工商業高速發展。
從大楚帝國拿下華北地區開始,就已經敲定把天津作為北方的工業中心進行建設,當年一口氣就在此地投資建設了天津兵工廠、天津機械廠、天津鋼鐵廠這三大工廠。
這三大工廠最開始的核心戰略任務,就是為了給北方地區的軍隊提供武器裝備,並用於後續的平定東擄的戰爭所需。
這三大工廠,後來演變為華北武器公司,天津機械公司,天津鋼鐵公司。
圍繞著三大企業的還有眾多的其他企業,比如隔壁的唐山礦務公司,一開始就是給天津的工業生產進行配套的,隻不過後來發展壯大後,自身也成為了大企業,彙集煤礦開發、鐵礦開發以及其他有色金屬開發,自身還擁有一個唐山鋼鐵廠呢。
利用河北地區的豐富礦產資源,再加上當年工業部調動了大量資源砸下去。
並且還有著當年平定東擄戰爭所帶來的龐大軍事需求,這些都讓天津的工商業在短短幾年裡就獲得了高速發展,一躍成為了大楚帝國的五大工業基地之一,並維持到現在。
五大工業基地,即漢天府大冶工業基地、應天府當塗工業基地、江南省蘇鬆工業基地蘇州吳淞口到鬆江府上海縣,廣東省廣州工業基地,河北省天津工業基地。
這五大工業基地,就目前來說貢獻了大楚帝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業產值。
儘管天津在五大工業基地裡,隻能算是排名末端,其產值距離龍頭的蘇鬆工業基地差了老大一截,但規模依舊非常的龐大。
這些從沿途上所看見的眾多高聳的煙塵,還有城市上空彌漫著的灰蒙蒙的天空以及諸多建築乃至道路上的那一層灰黑的煤灰都能看的出來。
哪怕還是在禦用專列裡,羅誌學都能聞見那一股煤焦味……
這要是放在後世,妥妥的嚴重汙染,肯定要進行各種環保治理了,但是在十七世紀後期的大楚帝國裡,這卻是先進的象征!
那一股煤焦味,就是工業時代的味道!
采用蒸汽機動力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工廠,直接燒煤煉鐵煉鋼的鋼鐵廠,高密度生活居住的人群所采用的工業化生產出來的廉價蜂窩煤,這些結合到一切,你才能聞見這種煤焦味。
換個地方,你想聞還聞不著呢。
哪怕是如今受到大楚帝國極大政策扶持,定位為江北乃至中原地區工業中心的徐州,空氣裡也沒這麼濃鬱,如此純的煤焦味。
大楚帝國裡,不知道多少地方的一把手官員們,做夢都想著自己的轄區裡出現這種煤焦味呢。
因為,這種煤焦味的背後,代表的是大量的工廠,大量的就業人群,大量的服務行業,這些融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城市!
你要是能夠在任上搞出來這麼一個工業城市,後續升官就會跟做火箭一樣,若乾年後進入禦書房都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他們很難做得到!
想要發展工商業,想要發展民生經濟,也是需要看地方自身的交通條件已經資源條件的。
其他的先不說,光是一個交通就能夠把絕大部分地方給排斥掉了。
再過來你還得有充足的資源啊,最好是能夠有煤炭和鐵礦,因為有了這兩玩意,才能夠煉鋼,有了鋼鐵就能夠就近發展各類機械產業。
鋼鐵是工業的上遊行業,而煤鐵礦產則是工業的源頭!
但是礦產這東西,純粹是老天爺賞飯吃,有沒有自己說了不算,沒有礦產資源怎麼辦?
那隻能是想其他辦法了,利用其他的優勢搞其他行業了。
比如王圖在河源府裡就利用當地的大山獨特氣候優勢,搞茶葉種植以及加工,黃豆種植以及腐竹加工還有其他各種經濟農作物的種植和加工,糧食種植和加工,依托經濟農作物產業,初步發展出來了有限的加工業。
有了這個基礎後,人家王圖已經是圍繞著經濟農作物種植以及加工產業,開始引入扶持其他產業了。
比如小型機械設備,日用五金,小規模的造船,航運,日用化工乃至很常見的紡織業。
這年頭紡織業入門門檻很低,而且也挺賺錢的,並且還是勞動密集產業,又能自產自銷,因此很受地方官府以及民間資本的歡迎。
大楚帝國裡固然有蘇秦紡織公司、漢天紡織公司這種紡織行業的龐然大物,但即便是這兩家超級紡織企業,其做占據的紡織市場份額也不會超過十個百分點。
在這兩大紡織企業之外,是無數的各種紡織企業,從紡紗到織布,再到印染,成衣等等,規模有大有小,同時數量幾乎遍布大楚帝國的每一個城市。
隨便拉出來一個府,裡頭可能都有一家紡織廠,隻是規模有大有小而已。
哪怕是河源府這個粵北山區的窮地方,之前都有十幾家紡織工廠或作坊,有著完善的紡紗、織布、印染產業鏈,隻是規模都很小,說是工廠呢,更不如說是作坊。
王圖在河源當地搞紡織業,其實也不想要搞的多麼好,隻是紡織業這東西吧,門檻低,搞起來也容易,而且在本地自產自銷的話也是很靠譜的。
蘇秦紡織公司那些大企業們,他們的市場份額大部分基本都是在大城市裡所獲得,在中小城市裡,他們一直都沒什麼優勢的……
除非你直接跑過去開工廠,要不然你就不可能在乾的過當地的那些中小紡織企業。
因為很多地方官府為了扶持自家地盤上的紡織企業,往往會大幅度免稅、官方采購、以及給予各種便利……說白了就是搞貿易壁壘,以保護本地紡織企業,繼而保護就業,拉動其他產業發展。
因此那些大型紡織企業的產品,從來都不是各地中小市場的主流,各地紡織市場的主流,一直都是當地的那些中小紡織企業。
王圖所在的河源府也不例外!
蘇秦紡織公司和漢天紡織公司他們強就強在,能夠依靠成本以及質量優勢占據大城市的一部分市場份額,同時少量交通比較便利的中小城市的份額。
看似在每個地方都不多,但是人家地方多啊,這裡一點,那裡以點,然後彙總起來就非常恐怖了。
這一點,在天津也不例外,天津府的龐大紡織市場裡,細說棉紗市場的話。
蘇秦紡織公司撐死了也就占據了百分之十三左右,漢天紡織公司還要更少一些,估計也就七八個百分點。
但是天津當地的利達紡織公司,卻是占據看百分之二十六左右的市場份額。
天津利達紡織公司的市場份額,吊打了國內紡織企業龍頭以及老二,比他們加起來還要多。
但是吧,天津利達紡織公司的市場,也就隻局限於河北當地,頂多就輻射到一部山西北部以及部分遼東和山東地區,其他地方基本都是零擔……
然而,蘇秦紡織公司,人家在其他大城市,如金陵、鬆江、蘇州、廣州、漢天等都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如何走出去,這也是擺在了天津利達紡織公司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