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戴勇言獻醜(1 / 2)

羅誌學前往天津利達紡織公司視察,視察隻是表麵,更多的還是為了向外界傳遞帝國對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的重視態度,實際上視察沒啥好看的。

畢竟紡織業再怎麼吹,那也隻是個低技術水平的勞動密集產業而已。

紡織業的重要性,在於關乎民生!

一方麵紡織業關乎到穿這一重要民生行業,衣食住行裡紡織業占據的就是衣這麼一大類。

能不能穿暖,能不能穿好,這直接影響到了帝國民眾的生活水平。

同時紡織業的低技術門檻,適應性廣,投資小,市場基數大等特點,讓紡織業能夠全麵開花,不管是在經濟發達的廣州,鬆江,天津等地聚焦了大量的紡織產業,一大票中小城市也擁有大量的紡織企業。

就連王圖主政的河源府這個要啥沒啥的粵北窮山區裡,都有著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從紡紗到織布,印染,成衣各工序都有。

如此也就讓紡織產業,成為了很多地方,尤其是經濟落後地區發展工業的首選。

搞不了鋼鐵機械,還搞不了紡織?

這玩意有沒啥難度,搞幾台紡紗機,織布機,隨便拉上幾十個甚至十幾個工人就行,這紡紗機和織布機甚至都不一定要用最新式的蒸汽機動力,隨便搞一台二手的舊式蒸汽機都可以。

因此大楚帝國的大江南北裡,紡織業才是最普遍的工業類型。

同時也是大楚帝國裡工業產值,拉動就業人數最多的工業類型,同時也是拉動一大票行業一起發展的龍頭行業。

紡織業的背後,是大量的機械、化工、鋼鐵、造船、鐵路、航運等亂七八糟的行業。

這就是為什麼農業國家搞工業化的時候,往往會首選紡織業為突破口的緣故。

原時空裡,最先搞工業化的英國,靠的是紡織業,而後續的法國德國等國家一開始也是靠的紡織業。

後進國家裡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及後續幾十年裡基本也是靠紡織業過日子。

我們等到了二十世紀末期該開放的時候,一開始也是主打紡織產業。

彆跟我說重工業更好,鋼鐵什麼的才是工業的基礎,大道理誰都知道,問題是能不能做到。

沒有紡織業這種勞動密集產業賺來的外彙,你拿什麼購置機械設備?沒有機械設備,你練什麼鋼鐵?

近代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是怎麼發展工業的?

模式很簡單的,一個是依靠他們自產的生絲,把生絲出口到美國等地賺取外彙。

同時從印度等地進口棉花,然後利用國內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加工成為棉布,再出口到中國以及其他地方,賺取外彙後跑到歐美采購機械設備乃至戰艦。

生絲和棉布,這兩大類的紡織產業支撐起來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工業源頭。

沒有紡織業,近代時期的日本連機械設備都買不起,談何發展重工業啊。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時期我們的工業模式也和日本高度類似,出口也是主要依賴生絲為主……而且雙方是國際生絲市場上彼此的最大競爭對手,這種慘烈的競爭是即分高下也分生死。

從經濟角度來講,近代時期中日之間的一係列戰爭是彼此競爭的必然結果,商業競爭導致的戰爭,從清末時期一直延續到二戰。

哪怕是到了二十世紀後期,我們改革開放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也是依靠紡織業以及其他低端的勞動密集產業生產產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打開國際市場進而獲得外彙。

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說的就是這個模式。

而後頭的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等國家,他們是摸著中國的石頭過河,搞的也是同一套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優先發展紡織,電氣產品組裝等勞動密集產業,利用人口紅利積累工業化的資本。

這種經濟模式,用經濟學家們的話來說就是:人口紅利……

用大白話說就是:出賣廉價勞動力!

所以說什麼人口紅利的時候,彆自豪……

放在如今的大楚帝國身上,當然和原時空裡的後進國家不一樣,大楚帝國並不需要利用廉價勞動力去換取外彙。

大楚帝國看重紡織業,看重的是其能夠帶動的大量就業,低門檻能夠支撐更多地方的工業發展。

至於出口賺取外彙這些東西……其實那隻是順帶的。

因為大楚帝國的一係列工業產品,其主要的市場都在國內,出口份額其實很小的……

畢竟大楚帝國國內就有好幾億的人口,並且本身還是一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城市人口規模巨大。

這意味著消費市場極其龐大。

哪怕是出口利潤非常龐大的軍工行業也是如此,軍械出口看似動不動就好幾倍的利潤,但實際上總量相對於大楚帝國的龐大工業產值而言,其實很小的……

大楚帝國的軍工行業,主要靠的是國內軍隊自己的采購需求。

比如海軍,每年造那麼多軍艦,這軍艦價格可是極為昂貴的。

一艘六千三百噸滿載排水量的應天級戰列艦,海軍采購價約為八十三萬楚元。

一艘兩千八百噸滿載排水量的錦州級巡洋艦,海軍采購價約為四十五萬楚元。

一艘一千五百六十噸滿載排水量的巴陵級護衛艦,海軍采購價為二十八萬楚元。

這說的隻是海軍的三大類主力艦,此外還有大批量的其他軍械裝備的采購,陸軍動不動就幾千門火炮的訂單,換裝步槍的時候更是數以百萬級。

新型的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步槍,光是步兵用的型號,就生產裝備規模就已經達到了一百五十萬支,此外還改裝了一大批舊式的燧發槍。

因此相對來說,軍械出口雖然賺錢,但說白了也就是個零花錢,真指望出口賺錢,國內的一大票兵工廠早餓死了。

同樣的,紡織業也不例外。

這是一個內部需求強烈,市場廣闊,投資門檻低的行業,因此大楚帝國在過去的二十幾年裡一直都非常重視紡織業的發展。

這也是羅誌學在天津視察的時候,會專門跑到天津利達紡織公司去視察的主要原因。

至於視察本身,那沒多大意思。

一群人在那裡裝作模樣的演戲呢,有啥好看的。

但是到了天津宋氏玻璃公司後,視察就不一樣了。

天津宋氏玻璃公司的占地麵積不大,廠房也不算多大,就連員工數量也不多,並且其相當一部分的員工都是研發人員以及搞技術的工程師。

純粹的低端普通工人,其實占比不大。

這和紡織業這種密集低端勞動力的產業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雖然人家規模看似不大,但是產值卻是很大,毛利極高。

當羅誌學聽到宋氏玻璃公司的負責人說,他們今年上半年兩個季度裡,各大業務已經完成了五百萬多楚元的銷售額時,都是忍不住道:“你們的產值,比一些幾千人的大工廠都要多了!”

這個時候,旁邊的一個海軍將領都忍不住滴咕:他們一台航海望遠鏡都買好幾萬楚元,產值不高才怪了。

海軍對他們公司的產品這麼貴,可是很有怨氣的。

預計配屬應天級戰列艦上的主望遠鏡,要價兩萬七千楚元!

尼瑪,這價格誰看了都會覺得貴。

可惜的是,海軍還是得捏著鼻子買,因為宋氏玻璃公司的大型單筒航海望遠鏡,做的是真的好,架設在戰艦的瞭望台上,天氣良好的情況下,瞭望兵可以通過望遠鏡發現數十千米外的目標並準確辨認。

並且隻能看這麼遠,不是因為宋氏玻璃公司的望遠鏡不行,而是戰艦的瞭望台高度有限,受到地球曲麵影響不能看的更遠。

其他的普通航海望遠鏡乃至地麵軍用望遠鏡也都不便宜。

光靠望遠鏡,人家宋氏玻璃公司就能年入一百多萬呢……畢竟在望遠鏡領域裡,不管是軍用還是民用,宋氏玻璃公司都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

此外宋氏玻璃公司在顯微鏡領域以及試驗玻璃器皿等其他特種玻璃製品裡也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

而這些東西都很貴的。

實驗器材嘛,就沒有便宜的。

不過宋氏玻璃公司銷售額大,毛利高的同時,其研發投入也是非常大。

他們常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發。

比如要造新式高倍率顯微鏡,普通玻璃可不行,得特殊配方工藝製造的玻璃。

然後玻璃加工也是個非常麻煩的事,因為光學領域對鏡片的平整度要求非常高,而且鏡片還不僅僅是要平整度高,這破玩意它本身還是個凹凸產品。

如何在一個凸麵或凹麵的鏡片裡,加工出超高精度的平正麵,而且還要求能夠工業化批量生產,再不濟也能通過手工加機械的方式進行小批量生產。

這技術要求可是非常高的,妥妥的高精密領域。

因為市麵上的高精度機械設備,無法滿足宋氏公司的高精度鏡片加工需求,他們甚至還自己投入巨資研發了高精度的鏡片加工設備呢。

因為搞出來的機械設備加工精度非常高,甚至還稍微改裝後,做成了可以加工其他產品的高精度機械設備對外出售。

所以,宋氏玻璃公司,人家不僅僅搞玻璃,而且還搞精密機械設備。

進入他們的生產車間看的時候,就可以看見他們的畫風和其他工廠不一樣,生產車間非常的乾淨整潔,而且工作人員不多,都是操作機械設備進行工作。

而比他們生產車間規模更大的是他們的幾棟研發大樓。

其主研發大樓有五層,鋼精水泥建築,麵積非常的龐大,裡麵劃分了眾多不同的研發部門以及實驗室。

各種各樣的試驗設備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充滿了科技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