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曆史(1 / 2)

看著對麵來襲的數百土著士兵,吳金堂心裡頭很不爽。

對麵的這些土著士兵,手裡頭拿著的火繩槍,長矛,盔甲可都是楚國自己生產並經由早年的東洋貿易公司出口的。

所以心中對於東洋貿易公司早年的行徑也是不由覺得很不爽。

但是不爽歸不爽,仗還是要打的。

作為一個在陸軍裡服役了十年,並曾經兩次被部署到北美洲金山地區服役,做到了上士軍銜後才退役的資深陸軍士兵,吳金堂有著和美洲土著豐富的戰鬥經驗。

他很清楚對麵的這些土著看似拿著火繩槍了,但是打法上海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部落作戰模式,真說起來,這些拿著火繩槍的土著士兵,還沒有南洋的那些土著國家實力強悍呢。

因此哪怕己方隻有五十人左右的兵力,但是他依舊沒有退卻,反而是下令部隊展開了戰鬥隊形。

這不僅僅是己方都是攜帶了馬匹的騎馬步兵,機動力更高,並且能夠在戰鬥不利的時候隨時進行快速撤退。

也不是因為他們退無可退,身後就是鬆溪村,他們的家。

而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信心擊敗來犯之敵。

就對麵的這些土著士兵,吳金堂敢說全殲他們不現實,但是擊潰他們問題不大。

為什麼?

你真當以為吳金堂這些民兵手中的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和人手一把的左輪手槍是假的啊!

更彆說民兵隊裡除了吳金堂外,還有六個退役士兵,分彆擔任民兵隊裡各小隊長等職務。

有這些退役士兵再加上吳金堂這個資深退役上士作為骨乾,不客氣的說帶著這些經曆過頻繁長時間軍事訓練的五十號民兵,彆說打這些沒有章法,武器裝備落後的土著部落士兵了。

就算是麵對同等數量,裝備了燧發槍的西班牙的正規軍,他們都能打一打……反正他們都是騎馬步兵,機動力更強悍,能夠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五十名民兵,很快就在吳金堂的命令下齊齊翻身上馬展開了戰鬥隊形。

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小隊大約三十多人在正麵一線,還拉著一門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繼續推進。

趙感通所在的第三小隊十二個人則是開始騎馬進行側翼迂回。

此時,對麵的那些土著士兵們也發現了鬆溪村的民兵隊,一開始有稍微的停頓,但是很快就有數十名騎著馬的土著士兵衝了過來,後頭的一大群土著步兵也是手持長矛或火繩槍跟著衝過來。

看這這樣子,似乎是想要趁著絕對的人數優勢主動衝過來打一波。

就在這個時候,吳金堂果斷下令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就地展開準備炮擊。

隻見這門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被迅速展開,這種輕型野戰炮的展開非常的簡單方便。

直接把火炮和前導車分開就行了,雙個炮兵一起動手把分離後的火炮推著進行快速瞄準,同時有一個炮兵牽著馬匹離開,而前導車,同時也是彈藥箱則是被留在原地。

一個炮手直接從前導車的彈藥箱裡拿出來了一枚帶木製彈托的六十五毫米的圓球形實心炮彈還有發射藥包。

為了增加射速,楚軍裡的六十五毫米係列野戰炮,在統一戰爭早期就開始采用定量發射藥包。

這種定量發射藥包,都是提前稱量好一定的發射藥,並用紙包裹好,使用的時候非常方便,直接把整個紙包定量發射藥包裹塞進炮管裡就行了。

采用紙包定量發射藥包,這是楚軍六十五毫米野戰炮的射速能夠達到每分鐘兩發,熟練炮組甚至能夠達到三發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定量發射藥包也廣泛在楚軍的其他火炮裡使用,一些中大口徑火炮使用的發射藥包,甚至還會采用昂貴的生絲作為包裝呢。

雖然使用生絲發射藥包,價格貴了點,但是和大口徑火炮發射一次炮彈所需發射藥本身的成本相比,其實生絲那點錢不算啥。

而且生絲有個好處就是燃燒的非常完全,發射藥不會出現太多的殘留物,大大減少了陰燃情況,更方便後續的裝填,這對於中大口徑,尤其是艦炮而言非常的重炮。

目前楚軍的中大口徑艦炮的發射藥,基本用生絲包裹的。

陸軍這邊用的生絲比較少,隻有少量長身管的加農重炮使用,大部分野戰炮還是使用廉價易得的紙作為發射藥的包裝材料。

主要是陸軍使用火炮普遍都是中小口徑火炮,同時裝備數量也多,使用也非常的頻繁,彈藥整體消耗量也比較大,因此直到目前為止,陸軍方麵依舊使用紙包定量發射藥包為主,生絲發射藥包極少……當然了,也可以說是窮,用不起。

————

鬆溪村民兵隊裡的這門六十五毫米野戰炮,從推進到展開,再到裝填完畢,四個人就完事了,並且過程極為快速,對麵的土著展開戰鬥隊形還沒有多久,甚至都還沒來得及靠近五百米範圍內,鬆溪民兵隊裡的這門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就已經裝填完畢隨時可以進行射擊了。

如此輕便快速的展開以及裝填,就是楚軍為什麼遲遲不願意拋棄這種看似威力不咋地,甚至都無法發射榴彈的輕型火炮的緣故。

這玩意,用起來太方便了。

再者這東西看似射程和威力都不怎麼樣,但這是相對而言,用來對付楚軍自己肯定是夠嗆的,但是用來對付沒啥火炮或者是隻有落後老舊火炮的歐洲殖民軍隊,那是一打一個準。

吳金堂看見己方火炮已經準備妥當,再看看對麵的數十名土著士兵已經越過五百米線。

在這個距離上,六十五毫米野戰炮已經具備一定的殺傷力,尤其是如今楚軍的滑膛火炮,哪怕是實心炮彈也廣泛采用木製彈托,以增加炮彈發射時候的氣密性,以獲得更大的膛壓以及出口動能。

由此也帶來了更大的射程和威力。

不過楚軍的木製彈托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早期的彈托已經不一樣了,最大的特點就是楚軍的新型的木製彈托並不是和炮彈永久性固定在一起,炮彈出膛後木製彈托就會和炮彈分離。

和炮彈連接的部分其實並不算太牢固,平常時候用手一拉就能拉出來。

這一開始隻是為了方便在戰場上臨時更換彈托,搞出來比較鬆動容易更換的彈托,但是實際使用後卻是發現這種不牢固的彈托在炮彈出膛後,就會因為風阻而脫落,繼而讓炮彈減少風阻,獲得了更大的速度和動能,進而增加威力。

於是乎楚軍乾脆就專門進行了試驗和研發,最後設計出來了一種炮彈出膛後,就會和炮彈直接分離的木製彈托。

畢竟木製彈托的作用,隻是為了火炮發射的時候的氣密性,如果是榴彈的話還需要穩固炮彈出膛時候的角度,以確保榴彈內的金屬圓盤引信被點燃。

而炮彈出膛後,木製彈托就沒什麼用了,甚至還會成為拖累。

因為圓球形炮彈出膛後,炮彈會出現不規律的快速翻滾,木製彈托的存在會讓彈道變的更加複雜,並且影響精度,同時還因為彈托增加風阻,進而影響威力。

所以楚軍在實際使用經驗裡,最後搞出來了分離彈托。

隨著一聲炮響,一顆實心炮彈就從炮口飛出,炮彈剛出炮膛呢,炮彈尾部的木製彈托就在風阻的作用下直接和炮彈分離,隻剩下一顆黑乎乎的圓球實心炮彈朝著天空飛去,在天空劃出一道略微彎曲的曲線後落入了數十名土著騎兵之中。

六十五毫米的實心炮彈雖然看起來個頭很小,四百多米將近五百米的距離對於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而言也略遠,然而帶去的殺傷力依舊非常充足。

隻見這枚實心炮彈先落地,緊接著在結實的地麵上出現了彈跳,第一次彈跳後直接朝著以名土著騎兵飛了過去。

因為彈道比較平直,因為彈跳的幅度也不大,隻彈跳起來大概一米多,這枚炮彈彈跳起來後,直接撞上了一名土著騎兵的肩膀。

但是炮彈依舊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前進並下墜,下墜過程裡又撞上了一個土著騎兵麾下戰馬的左前蹄,隨後在地上繼續彈跳……又連續擊中了兩名土著騎兵胯下戰馬的馬腿。

跳彈戰術,這是滑膛火炮發射實心彈的時候,最實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戰術,楚軍的炮手們就這麼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彎曲彈道,以便讓炮彈進行彈跳。

這個條件許可,自然是指地麵足夠結實。

如果是在鬆軟地麵上,實心炮彈就無法出現彈跳了。

僅僅是第一炮射擊,就讓對麵的四個騎兵遭到了損失,其中一名騎兵直接重傷,還有三名騎兵看似人沒被擊中,但是他們乘騎的戰馬在奔馳的時候遭到斷腿攻擊,連帶著把騎兵也拉下了馬背,死傷不明。

並且炮聲還導致了對麵的土著騎兵出現了慌亂,一些土著騎兵甚至無法控製住他們胯下的戰馬。

馬匹是很容易受驚的,尤其是槍炮聲更容易讓馬匹受驚。

想要讓馬匹在戰場上適應槍炮聲,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對麵這些土著,顯然是沒條件讓戰馬進行這種適應性訓練的,因此炮擊導致了土著騎兵的戰馬發生了動亂、

看取得了開門紅,吳金堂微微一笑,隨後下令道:“左輪手槍準備,隨我衝上去!”

如今對麵的土著已經上來了,但是威脅最大的並不是對麵數百人的土著步兵,那些土著步兵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威脅。

真正有威脅的是對麵數十個土著騎兵。

這些土著騎兵雖然連盔甲都沒有多少,手上拿著的也都是一些火繩槍或者長矛、弓箭,但是借著戰馬所帶來的機動能力,卻是足以對他們造成的一定的威脅。

剛好吳金堂看到對麵的步兵和騎兵有些脫節,更看到了對麵的土著騎兵因為己方的炮擊而發生了陣型動亂,甚至不少土著騎兵的戰馬不受控製的時候,當即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就帶著麾下的民兵衝了上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