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承順四十年秋,糧食生產扶持計劃正式頒發後,大楚帝國內部再一次掀起了發展的浪潮。
最為直接的就是進一步開發土地,獲得更多的耕地!
增加耕地的計劃,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及西部地區,因為目前隻有這些地方才地廣人稀,同時方便開發。
像是什麼南洋地區啊,那些地方看著似乎很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之類的,但也正是因為雨水太多,極為容易發生洪澇,想要大規模的進行農業開發,首先就需要有足夠多的水利設施才行。
要不然這邊前腳播種,後腳就給你來一場洪水……那還開發什麼啊?
最為具體的當屬紅河三角洲以及湄公河三角洲地區,這兩個地方按照道理來說地理環境也挺好的,但是奈何洪澇太過泛濫,大楚帝國掌控並移民這些地方將近二十年,投入了海量資金修建各種水利設施,最終才把這兩個地方變成了產糧區。
投資太大了,饒是帝國這麼強悍的國力也撐不住……畢竟帝國需要開發的地區多了去,需要用到錢的地方也多,不可能單獨往這兩個地方投入大量資金的。
此外還有呂宋群島地區,婆羅洲,東印度群島等諸多島嶼地區……這些地方一到夏秋時分就是連綿不斷的各種台風暴雨,氣候條件可以說相當惡劣,也導致了很多地方看似不錯但實際上想要真正開發出來大規模種植糧食很難。
相反,北方以及西部一些地方看似貧瘠,似乎和魚米之鄉沒啥聯係,然而卻是更容易開發,並進行大規模種植,以成為重要的產糧區。
東北地區以及漠南地區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東北地區,尤其是比較靠北的遼北以及黑水省,人們一聽這名字就下意識的認為這些地方是苦寒之地,嗯,在國朝之前的時期裡的確也是。
但是國朝掌控這些地方後,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業開發,並且引入的馬耕乃至機械化耕種後,這兩個省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幾個平原地區就變成了糧食產區,糧食產量規模極大,人均糧食產量極高。
到了當代的大楚帝國裡,東北地區依靠這幾片大平原地區,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的第一大糧食產區,也是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
其糧食總產量甚至已經超過了江南省,這是一個讓很多人都感到驚訝的事實。
除了東北地區外,帝國在最近十幾年大規模開發的漠南地區,其糧食產量也迅速上漲,成為了帝國的主要糧食產區……
這也是在普通人看來很扯淡的事,這漠南不是草原嘛……你要說搞畜牧業之類的很正常,但是怎麼就變成了糧食產區了?
但事實就是如此,在漠南省的東部地區裡,比如通遼、赤峰等地也是非常優秀的產糧區……而實際上嚴格上來說,這片地方在地理位置來講,其實也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東北地區。
到承順四十年的今天,整個泛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僅次於中原地區。
同時該地也是大楚帝國裡最為重要的糧食輸出地,因為當地普遍地廣人稀,又大規模采取馬耕以及機械化重視,人均糧食產量極高。
而帝國的糧食生產扶持計劃,就是繼續重點扶持中原,東北這兩大傳統糧食主要產區。
同時加大力度開發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地區的糧食,比如伊寧地區,又比如後世的新西比利亞州這些地方……
不過這些地方的糧食開發時間比較短暫,同時因為陸地運輸成本比較高昂等因素,這些地方的糧食主要是供應西部地區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和之前那樣,還需要從中原等地區,通過東西大鐵路調運糧食過去。
除了上述地區的持續大規模開發外,在其他地方的開發行動也沒有停止過,比如湖廣地區。
湖廣地區在大楚帝國裡,已經演變為了楚北、楚南以及漢天府兩省一府地區,不過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湖廣地區依舊適用。
在前明時期裡,湖廣地區就已經成為了比較重要的糧食產地,不過受限於人口,開發力度等因素影響並不大。
但是進入了大楚帝國時代後,湖廣地區乃是大楚帝國裡最前期大規模進行開發的地區,在很早的時候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並進行開發移民等一係列工作。
等到如今,湖廣地區的糧食也節節攀升,成為了糧食輸出地,隻不過當地的人口也在快速增長因此對外輸出的糧食也不算多。
除了湖廣地區外,四川,山東,乃至南方一些山區省份,如兩廣,閩浙,雲貴等地區的糧食開發也在持續進行。
在農業技術有限,尤其是化肥依舊沒能實現工業量產化的今天,大楚帝國要想提高糧食產量,那麼隻能死磕耕地數量了。
上述這些說的都是本土地區,包括西伯利亞,中亞,南洋,澳洲等地區,這些地方都是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本土地區了。
而海外地區裡,糧食開發主要是集中在美洲地區,尤其是北美洲地區。
隨著美洲東西鐵路的逐步東進,繞道非洲好望角,直接沿著大西洋北上前往美洲東部地區的移民航線開通,大楚帝國的移民們開始大量湧入北美洲中部以及東部地區。
在最近幾年一係列歐洲戰事中,先後從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裡獲得了他們的美洲殖民地。
也就是說,到了承順四十年秋天的現在,整個美洲地區都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的海外領地,而且並不是殖民地的模式,而是直屬領地的模式。
大楚帝國將會持續的往美洲地區進行移民,而且移民規模非常龐大,僅僅是承順三十九年裡,就有超過兩百萬的新移民,通過官方移民,自費移民等多種形式前方南北美洲尋求自己的新生活。
不過這兩百萬移民看似很多,但實際上平坦到廣闊的南北美洲裡也不多……
直到如今,大楚帝國在美洲地區的民眾數量,也不過隻有一千萬出頭,並且絕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北美洲的中西部地區,而最為肥沃的北美洲東部地區的人口還是比較少的。
這也意味著美洲地區的開發潛力極大,光是一個北美洲至少都能容納上億移民人口,並且大規模開發當地的耕地資源後,能夠生產出來海量的糧食並輸入到本土地區。
美洲地區,就是大楚帝國在於再一次騰飛的堅實基礎,更是大楚帝國諸多底層民眾的退路。
每年都有一兩百萬的窮苦民眾,在本土混不下去後跑到美洲去過日子。
而且隻要你克服遠離家鄉,前往萬裡之外的美洲生活的心理障礙,同時到了美洲後彆瞎搞,那麼日子還是能夠過得不錯的,至少比在本土當個普通農民或工人強。
在本土很多地方裡,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同時土地買賣又被限製住了,甭管你有錢沒錢,你家的耕地就這麼多,想要靠重地養活一家老小問題不大,但是想要靠著重地發家致富,那純粹是屬於妄想。
然而在美洲這些海外地方不一樣,在這些地方的因為土地多的不了……嗯,雖然大多時候需要你加入民兵隊,把土地從當地土著部落的手中搶過來。
所以海外地區地區裡的土地雖然也不能私人買賣,但是從官方購買或租用土地也沒太大的限製。
普通數口之家,輕輕鬆鬆就能免費獲得數百畝土地,這是很多海外領地對新移民落戶的基本待遇,土地全部免費不要錢,條件隻有一個,那就是多少年內不能拋荒,拋荒的話就會被收回。
如果你有還餘力,比如家裡人口多,也買得起更多的耕馬甚至拖拉機之類的,進行大規模的馬耕甚至機械化種植,也可以申請購買或租用更多的土地……價格也很便宜的。
一句話,隻要你種得了這麼多土地,那麼官方就敢敞開了對你供應!
除了土地不能私人交易,隻能向官方購買或出售土地,防止資本無序惡意兼並土地外,其他的基本沒啥限製……當然,除了前期一兩年農業稅減免外,後續農業稅還是要交的,少一個銅板都不行。
這是稅務原則!
海外地區的農民獲得的土地以及產出,可比在本土強多了……本土很多地方人多地少,尤其是一些山區省份,如閩浙兩廣這些地方,好一些的人均十多畝,但是差一些的地方才人均數畝地而已。
而在海外直轄領地,基本上人均幾十畝甚至上百畝起步。
上述這些隻是說私人土地,農民對土地有所有權,可以傳承給子孫後代的那種……雖然這些土地不能自由私人交易,隻能出售給官方或從官方手裡購買。
而大楚帝國的農業領域裡,除了家庭為單位的農民群體外,還有一種就是農業公司。
這些農業公司向官方租用大量的土地,然後進行機械化耕種,產出糧食或經濟農作物,又或者附帶一些養殖業以獲得利潤收入。這種農業公司最早在東北地區大規模出現,然後開始在西部地區也出現,最後在海外地區更是廣泛出現。